漫談小古文教學的有效路徑
宿遷市泗洪育才實驗學校 許星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起安排了小古文教學篇目。筆者認為,小古文教學應在讀上下功夫,要改變過去逐字逐句講解、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以“讀”字當頭,通過有趣味、有層次、有思維提升、有情感加深的讀,讓古人讀書之道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讀題引入——激趣探究
小古文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探究文本的強烈欲望。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教師需要從讀題入手,讓教學的第一錘敲在學生心靈深處,激起其探究的漣漪。
1.故事揭題
喜歡讀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筆者就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為切入點,揭示課題,順勢教學“司”字;再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一課,伴隨著舒緩的背景音樂,筆者聲情并茂地講述李太白讀書求學的故事,相機揭示課題,出示圖片,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杵”和“鐵杵”。
2.形象破題
課文插圖是學生學習的天然資源,適時運用方能達到有效目的。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囊螢映雪》一課,筆者先帶領學生觀察文題旁的插圖,學習“囊”字,指導學生識記、書寫;借助插圖認識“螢”,讓學生知道螢火蟲為一種昆蟲,尾部會發光;等等。隨后引出故事主人公“胤”,讓學生帶著質疑走進文本。
二、讀通文言——入聲內化
古人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學中,教師應想辦法引導學生讀好停頓、讀出節奏,初步感受小古文獨特的韻味。
1.讀準字音,掃清閱讀障礙
語文學習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兩者不能偏頗。讀準字音是把小古文讀正確、讀通順的關鍵,順勢進行字形、字義的教學。如教學《精衛填海》,文中“少女”一詞中的“少”是多音字,學生聯系上下文確定其讀“shào”音,相機理解為“年輕的,小的”意思;教學“銜”字時,課件出示其字形的演變過程,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解中讀準了字音,理解了字理,同時又學寫了“銜”字,可謂一舉多得。
2.讀出節奏,感受文之韻
小古文語言凝練,言簡義豐,正常單字成詞。因此,要想讀出小古文的停頓、節奏,需要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加以朗讀體會,短一點的句子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其節奏。如教學《精衛填海》中“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于東海”一句,學生通過個人練讀、同桌互讀、指名朗讀等過程讀出節奏,即“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于/東海”。在有節奏的朗讀中感受小古文的韻味,同時為理解文意做好鋪墊。如果每位學生都能夠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出其中的韻味來,教師講起課文來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三、領悟其道——入情入意
學習小古文的方法很多,比方借助注釋、查閱資料、借助插圖、聯系上下文等。如理解《精衛填海》中的“銜”字,學習指導中有三個要求:1.說說對“銜”的理解。2.做一做“銜”的動作。3.講解“銜”的字理(出示課件),演示“銜”的演變過程。學生通過猜、做、看,讀準了字音,認清了字形,理解了字義,“銜”字就已經根植于學生心中。
四、熟讀成誦——自然內化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文義,讀出內涵,此時已熟讀成誦,自然內化于心。不過,熟讀成誦也要有過程、有坡度。如教學《鐵杵成針》熟讀成誦教學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去標點讀,把橫式變成豎式讀,以填空形式讀,最后真正達到“無字”的讀。此時學生的讀已是搖頭晃腦、抑揚頓挫、怡然自得,變書本語言為自己的語言了。
綜上所述,學習小古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讀”是小古文教學之“根”,是小古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小學小古文的有效教學要用形式多樣的讀代替枯燥煩瑣的講,以學為主,以讀貫穿,把課堂還給學生。
班級管理經驗談
南通市如東縣掘港街道華豐小學 閆影影
班級管理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班風正、學風濃的班集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為此,我總結了幾點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以“嚴”為出發點
嚴是學習管理的基礎,班主任應該對學生嚴格管理。一年級學生往往沒有紀律意識,這是機會也是挑戰,所以我從一開始對他們學習、做事的要求就很嚴格,并且每一次的批評都真正讓學生知道錯在哪里,讓他們經過一兩次批評就能真正理解什么事是堅決不可以做的,以此保證批評的效果,不做無效批評。
二、嚴中有愛
班主任的“嚴”很重要,但嚴中也要有愛,如果一味追求嚴格,學生們會不喜歡你,甚至討厭你。所以在經歷了初期的嚴格后,我會將尺度稍稍放松,批評時盡量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在生活方面,我會主動關心他們,如衣服穿多了還是少了,下課有沒有喝水,有沒有及時上廁所,等等。在這種嚴而有愛的氛圍中,學生會把班主任當成可信任的人。
三、不吝贊美
班主任要經常對學生表達贊美之情,如畫畫畫得好、手工做得好、衛生打掃得干凈等。一個學生得到了夸獎,其他學生也會特別希望得到夸獎,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比學趕超,更多地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但同時,夸獎也要把握度,要看準時機,不能濫用夸獎,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四、讓學生有主人翁意識
班級活動、比賽甚至平時做眼保健操、打掃班級衛生時,班主任都要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很重要,要積極參與其中,班級拿到的榮譽就是自己的榮譽,這樣他們就會很認真地去準備。如此便能讓學生逐漸養成主動自覺的意識,以后開展活動他們也就會積極配合。也有一些學生會因為年齡小、貪玩而控制不住自己,這個時候班主任便可以進行一些督促。當學生主觀上開始重視的時候,班主任只要做好輔助工作就行了。
五、班主任要勤快一些
班級建立初期,班主任腿、嘴、手都要勤。腿勤就是要堅持到崗,早讀、眼保健操、打掃衛生等要多到場督促,這時候的督促一定是非常嚴格的,以此讓學生養成好習慣。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時,我對他們提出過這些要求:1.課間要把下節課的課本及學習用具準備好,放在課桌上,再出去玩。2.上課不準隨便說話,有問題舉手,得到教師的允許再說。3.上課不準隨意下座位。4.上課坐直,專心聽講,積極回答問題。5.寫字姿勢要正確,做到三個“一”。6.獨立、認真、按時完成作業。7.課下不追跑打鬧,不打架不罵人,任何時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班級同學互相監督。8.愛護教室衛生,每個人桌子底下的紙片自己撿起來,責任到人。
這么多要求,一年級新生還不能夠完全適應,需要教師常常提醒。所以班主任的嘴巴要勤快一些,對可能發生的問題要及時跟學生進行分析、適時引導。
手勤就是班主任要多進行親身示范,比如我們班學生剛開始不會掃地,不會擦窗臺,不會收拾桌椅等,我都會親身示范,再看著他們去完成。其實,班主任勤快,學生也會跟著勤快起來,一個班級有幾位學生勤快,也會帶動別的學生勤快起來。互相感染,班級氛圍慢慢就形成了。
六、合理示弱,激發責任感
有時候放下教師的架子,對一些調皮的學生是很有用的。比如訂正語文作業,有些學生不好好訂正,課后還要我再追著他去訂正。此時,除了對他進行批評外,我還會對其示弱,告訴他老師上課很辛苦,已經講過一遍了,下課再給你講一遍那得多累呀,你上課不專心,老師就特別傷心。又如對待會說謊的學生,我會告訴他,你這樣讓老師很失望,再這樣下去老師就不喜歡你了,你這樣做很對不起老師,以此激起他們的同情心。
其實,班級管理并沒有一個固定模式,有很多方法和技巧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在工作中自己摸索總結,還需要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進行調整。班主任需要認真對待班級工作,用心用情,相信辛勤的汗水一定能澆灌出美麗的花朵。
學教融合視域下
小學語文教學探討
淮安市漣水縣牌坊小學 張麗
淮安市正在開展“融學課堂”教學改革,倡導“五育融通”“資源融通”“學教融通”理念,突出課堂的改革創新與融洽共生。筆者之前有幸參加了淮安市小學語文“愛在鄉村教育”融學課堂主題研討活動,執教內容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課,以下做簡單分享。
一、課前提問激發興趣
課前提問環節能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啟發。
教學開始,筆者通過提問導入新課:“今天,老師要向你們介紹一位和你們年紀相仿的孩子——楊氏之子。同學們,你們了解過楊氏之子嗎?‘子是兒子的意思,即楊姓人家的兒子。”
通過課前提問環節,自然引出下文,在交流分享中實現深度學習。通過師生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以往枯燥無味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文章產生更深一步的探索欲,進而引導學生合作探索,相互啟發,更加勇于展現自我,在對話中實現自我提升。通過與學生對話的形式,將學生帶入課文中,讓學生簡單地了解課文內容。
筆者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帶著動作朗讀課文,讓一名學生示范引領,然后指導其他學生模仿,效果非常顯著。通過學生們的課堂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們充分參與到本篇文章的講解之中。將教與學充分融合,此乃教學相長也。作為執教者,我也可以在本次活動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學習到新知識。讓學生當教師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模式,可以在促進學生自身發展中實現有效構建,在分享中實現深度學習。
二、課中探究引領方向
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是感受楊氏之子的聰慧。筆者讓學生反復讀文,并提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回答:“為什么說楊氏之子十分聰明呢?”就此問題,筆者隨即在全班展開討論交流,引出本篇課文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大問題。
例如:1.還從哪里看出他聰慧?2.從哪句話可以感受楊氏子很有禮貌?3.理解“未聞”的意思。一個“未聞”,讓我們再次感受到楊氏之子的聰慧。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主動解決問題。
在解決以上問題后,筆者繼續提問:“這么一個聰慧的孩子,這么風趣的語言,能把它記在我們心中嗎?”給學生留一段時間,讓他們去理解課文,將自己的思想融入課文之中。這樣可以使他們對本篇課文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然后調動自身思想,將自身思想與作者思想相結合。
三、課后探究加深印象
課后,讓學生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對自我的反思,從而真正學會獨立思考。之后筆者又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同桌間一個當謝太后,一個當聰慧的孩子,自己先一問一答試一試。以此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題性任務學習,完成課外延伸,也可以培養同學之間的感情。
本次課堂教學旨在引導學生突破自我,實現自身素質的提升。“學教融合”是“融學課堂”的實踐基準,更加強調情境同創、問題共探、全面參與,更加強調以學定教、角色體驗、全程互動,更加強調民主平等、潛能激發、全面發展。將其延伸到課堂外,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
學教融合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進一步推動語文教學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