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朝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學 河北 辛集 052300)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引導學生運用實驗等方式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地理工具分析自然地理現象及過程,教師駕馭不同的教學模式,積極進行地理實踐教學[1]。當前地理課堂教學中模擬實驗活動較少,一些學校雖然設置了實驗課,但對于模擬實驗課學生表現的評價還不完善,通過試題正答率判斷學生模擬實驗水平的高低,學期結束后對學生評價。在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及河北省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實施的背景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需要緊隨時代變化而發展。
1.1 多元性原則。評價目標多元,評價學生模擬實驗過程中地理知識掌握與運用,實驗操作技能與方法,實驗意志品質等方面。評價工具多元,包括實驗觀察記錄表、實驗記錄日志、評價量表、過程檔案袋等,綜合選用多種評價工具[2]。評價主體多元,為克服評價實施者主觀認識不足的缺點,需要多角色多角度評價學生,教師、學生自己、組員、同學都可輸出評價觀點。
1.2 可測性原則。模擬實驗課時安排緊張,為節省精力,確保時間組織與操作模擬實驗,因此要設計流程簡單方便的評價工具,將評價標準分解為明確的顯性行為特征,轉化為可量化的具體行為動作,便于師生使用[3]。針對實驗過程和目的高效發揮評價功能,這就要求評價工具簡便省時和評價規則科學可測。
1.3 激勵性原則。地理模擬實驗的過程性評價應起到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求真的教育作用,促使學生努力達成期望。模擬實驗操作有序獲得成功時,適度真誠贊美學生行為,建立實驗自信。通過表揚正強化學生優勢,關注學生努力程度和進步空間,激發模擬實驗內驅力[4]。鼓勵模擬實驗進展不順利的同學深入思考,突破思維局限,建構新知識,學習新技能,養成合作意識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2.1 模擬實驗過程性評價工具的類型。過程性評價工具對于營造評價氛圍,創造評價條件,規范學生模擬實驗行為習慣有重要作用。基于地理模擬實驗的過程性評價工具類型如下:
(1)評價量表。評價量表通過系統觀察學生實驗行為出現的頻率或表現程度,多主體遵循明確的評價指標診斷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實驗行為、策略和態度朝著目標方向發展。評價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態度,評價內容包括地理信息收集處理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表達能力、創新思維和合作意識等。
(2)觀察記錄表。教師通過感官獲取對學生模擬實驗表現的認識,根據評價目標及時收集評價信息,有計劃地觀察學生模擬實驗中的關鍵事件或行為,真實記載代表性事件的學生主體、發生時間、地點、環境,客觀描述學生語言和行為信息,采取措施解決模擬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正向強化正確行為,及時糾正錯誤行為。
(3)過程檔案。學生依據實驗目的、實驗難點、教師要求,自主收集可以反映實驗學習進步和努力程度的信息或反映創新思維的突破性成果等十項內容,將重要信息保留在模擬實驗過程檔案中,展示自身獨特性,記錄進步,提高學生幸福感和自我滿足感,為新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
(4)實驗記錄日志。學生以實驗目的為主題,及時整理描述實驗開始到實驗結束的流程,將論證實驗結論的過程和思路通過圖文表等形式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盡可能詳細記錄關鍵步驟,再現實驗過程,考察學生概括能力和反思意識[6]。記錄實驗流程、實驗想法、方案設計、實驗現象、數據處理分析和實驗結果總結,建構地理模擬實驗學習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
2.2 模擬實驗不同階段過程性評價工具的選擇。判斷分析模擬實驗不同階段的情境特征,靈活選擇最適配地理模擬實驗階段性任務的過程性評價工具。為抵消單一過程性評價工具主觀片面性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過程性評價的包容性,提倡整合多種評價工具[7]。地理模擬實驗過程性評價工具的選擇,見表3。
表3 模擬實驗運用的過程性評價工具類型組合
為提高過程性評價工具的可操作性,將其落實在具體模擬實驗活動中,梳理了模擬實驗過程性評價的實施流程。
3.1 確立模擬實驗目標。清晰可操作的目標為教師實驗教學和學生具體操作指明方向。確立模擬實驗目標的步驟分解:第一步,解讀課標。將課標分解為主體、條件、動詞、內容,參照地理核心素養的水平層次劃分,將課程標準轉化為具體可測的模擬實驗目標。第二步,解析學情。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成長差異、思維方式、實踐經驗、心理特點,預估學生對目標的接受程度,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設置難度適宜的模擬實驗目標。第三步,分析教材。找出模擬實驗活動在教材中的位置及與前后知識的聯系,分析模擬實驗的地位和作用。運用模擬實驗突破教材知識難點,直接經驗和理論經驗結合。
3.2 設計模擬實驗階段性任務。在地理模擬實驗情境中設置任務驅動學習,緊緊圍繞地理事物和現象變化,逐漸設計深層次的實驗任務,由簡單任務過渡到深度思考型任務,聚焦學生思維認知進階的過程,在實踐中掌握創造性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8]。
(1)針對模擬實驗目的設定任務情境。圍繞實驗目的中的關鍵問題引入真實情境,基于大自然或社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提出不良問題,使學生產生疑惑,嘗試運用已有知識推理出假設。
(2)組織學生制定實驗計劃,準備實驗材料。教師劃分實驗小組,向各組說明實驗安全操作注意事項。學生小組根據主題情境,共同設計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使實驗思路與過程一目了然。
(3)學生操作實驗,觀察思考實驗現象。教師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適當點撥指導關鍵問題。學生分工配合完成實驗操作、輔助實驗操作、觀察現象、記錄實驗過程及收集實驗評價證據等任務。
(4)總結結論分享成果。通過課件、視頻、報告等形式展示實驗結果,分享實驗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的、值得學習的事件、小組合作情況、實驗結果及生成性結果、創新想法等,組間進行交流。
3.3 選擇過程性評價工具。師生根據模擬實驗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的特點,組合選擇與之高度配合的過程性評價工具。實驗準備時,教師介紹過程性評價量表的使用方法,師生認真閱讀評價項目。實驗實施時,教師隨堂巡視,觀察記錄模擬實驗中的偶發事件,小組成員觀察實驗現象并在模擬實驗日志記錄數據。實驗總結時,小組間互相交流各自的收獲與疑惑,總結實驗經驗,教師填寫評語,最后根據教師規定的主題,將評價量表和反映自己實驗成果的內容進行整理放入過程檔案[9]。
需要遵循過程性評價理念初衷,把握好過程性評價工具使用強度。在實踐中找到模擬實驗和評價工具的平衡點,防止被工具局限思維,跳出框架靈活選用,不能因為一次負面問題就否定過程性評價工具在模擬實驗中的應用價值[10]。
3.4 反饋利用過程性評價結果。為獲得更大的上升空間,要重視評價信息的整合處理,合理利用評價結果,最大限度發揮評價的價值。教師通過訪談了解學生對模擬實驗過程性評價的認識與使用感受,優化模擬實驗教學安排和評價方法。將評價信息匯集起來進行加工,整合相同內容,組織不同語義的評價信息,從組員、教師、學生等視角呈現立體多面的評價結果,對學生提出優化意見[11]。在全體成員交流評價結果時,針對問題修正實驗方法,以評價促反思和改進,在評價-反饋-優化中提升師生實驗能力和評價素養,實現評價和反饋之間的雙向持續互動。
有效實現過程性評價的價值,需要師生在具體實踐中進行效果分析,反思過程性評價方案,嘗試過程與結果多元評價方式均衡發展,探索多種評價工具,提高過程性評價兼容性,不斷延伸地理模擬實驗過程性評價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