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虎山
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提問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文章首先對提問的各個環節進行細分,然后通過對每一個環節的觀察研究,歸納出語文課堂提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最后,結合語文教學的一般特點提出了教師提問行為的改善方法。
關鍵詞:提問;啟發;改善
問題是最好的老師,學會提問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一步。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而且有利于學生語言組織與概括能力的發展。在中學階段,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夠獨立地做出判斷,是新時代語文學科素養之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視課堂提問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努力改善提問質量,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去思考。
一、 提問環節構成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的重要環節。無論是新手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都容易犯“重知識講授,輕問題設計”的錯誤,這使得語文教學往往只停留于知識傳授,而缺少對學生深度學習的促進作用。
從教學論的角度講,完整的課堂提問應該包括教師發問、等待回答、找尋回答對象以及教師反饋評價四個環節。首先,發問是提問的首要環節,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是保證有效提問的關鍵一步。此外,發問環節中,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的發問語氣、問題質量等對學生的思考質量也有很大影響。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完善發問技巧,使小問題能撬動學生的大智慧。其次,等候回答是教師發問與學生回答之間的一段停頓時間。停頓時間有時候雖然短暫但卻不可省略。合理地安排停頓不僅保證了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而且短暫的停頓對于調整講課節奏也有不可小覷的緩沖作用。教師在等待回答的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變化,比如學生皺眉說明思維遇到障礙,這時可能需要給予更多的等待時間;如果學生躍躍欲試,表情放松自然,這或許代表學生已經有了答案,無須再等。再次,在找尋問題的回答對象時,教師可以隨機抽查,也可以有規律地提問。由于問題的設計不是專門針對個別同學,因此,在選擇問題的回答者時,一方面要盡可能地面向全部同學,讓更多的同學有表達看法的機會;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回答對象:簡單問題可以選擇成績稍差的同學回答,鼓勵學困生也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如果是較難的問題則可以選擇學優生作答,以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最后,在問題回答結束后,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予以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對回答的轉述,也可以是肯定或部分的否定,甚至還可以將問題引向縱深,繼續追問。當然,不管是什么樣的反饋機制,教師盡量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在肯定某學生的表現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評價語言,抓住表現中的關鍵細節進行鼓勵,評價要恰到好處,不要夸大其詞。
二、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現狀
(一)問題本身缺乏合理性
課堂活動中教師能否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是決定學生能否進行深度思考的關鍵一步。高質量的問題應該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要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大多數的同學有機會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不能夠只針對個別同學進行問題的設計;第二,問題要有一定的啟發性,不要提過于膚淺,毫無營養的問題,要保證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好地進行有深度的思考;第三,要適當地選擇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對與錯,是或者不是這樣的表層階段;第四,問題的提出應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充分地考慮通過這個問題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要剔除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
(二)學生思考時間相對倉促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通常會有一部分空檔時間給學生思考,這段時間的長短對學生的問題解決有重要影響。結合大量的課堂觀察,筆者發現很多課堂中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過于局促,學生難以完成一個完整的有深度的思考過程,往往在思考的中途會被叫停或打斷。這種情況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教師缺乏有效地課堂觀察,且因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個體差異,導致思維敏捷的同學能很快地得出問題的答案,反應遲鈍的同學則需要更久的時間才可以找尋到答案。當答案已然“劇透”,多余的等待也就沒有了必要,教學活動又只好繼續推進;第二,教師對學情了解不夠,沒有抓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講課中高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導致未能留有充分的等待時間;第三,還存在有些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而增加了課時容量,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完成更多的教學任務只能犧牲學生的思考時間。
(三)教師反饋評價用語死板生硬
學生問題回答完畢后,教師應及時地給予有針對性的反饋。有調查表明,大多教師的評價用語死板僵硬,評價語千篇一律,既缺少變化又沒有針對性,無論學生回答的好壞都是一句“很好,請坐”或者“你再想想”等。這樣的評價不僅不能夠很好地告訴學生問題回答中存在的優點或不足,而且,也容易讓人感覺這個教師上課敷衍與乏味并存。作為教師,應該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評價用語,不斷地反思什么樣的學生應該給予什么樣的評價。此外,評價要恰到好處,既不要過于浮夸,也要有足夠的真誠。例如,教師在評價中可以以復述的方式幫助學生整理思路,然后點出回答中的優勢與不足。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清晰明了地知道自身存在的問題,而且還會覺得老師對自己的回答很關注,他真的是有在認真聽我的回答,這對學生無形中也是一種默默的鼓勵。
(四)教師對提問各環節缺少必要的課下反思
即使再優秀的教師,在授課時也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助推器。提問和回答構成了課堂問答的一個完整閉環,教師可以決定我要問什么樣的問題,但是卻無法掌控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回答,這就導致課堂問題環節比想象的更加復雜。尤其當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師的課堂預設時,這短暫的幾秒往往極大地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坦白地講,有些時候學生真的會提出非常有價值的問題,解決這種問題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當然,無論是否最終成功地解決了教學中出現的突發性問題,課下的反思都不可以省略。教師通過對問答對話的回憶和反思,不僅有利于積累大量的教學案例,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在反思中也往往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好地完善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