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認知能力,該階段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借助道德與法治學科適當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教會學生一定的文明禮儀與規則,促進學生長遠發展。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結合教材文本滲透規則意識、結合生活認知解讀規則認知、圍繞規則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及走進生活體驗規則的運用四個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實現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規則意識;方法探究
規則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對個體行為約束一種制度,學生進入學校之后接觸最多的就是規則,規則也會一直伴隨著學生的成長。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表明了規則也是支持集體活動開展的基本保障,甚至可以說規則是社會基本意識形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效地挖掘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積極因素,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養成規則意識,提升自身品德。
一、結合教材文本滲透規則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著大量與規則相關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形成一定的整合意識,深入地對教材文本進行分析,收集、整理、優化與規則有關的教學資源。同時,由于教材中與規則相關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時必須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進行教學,學生才能有效地感知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班級生活有規則》時,就可以設計下列導語:自從進入學校后,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大集體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隨自己的心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遵守相應的規則制度,會產生怎么樣的結果呢?這時候學生就會開動腦筋進行思考,進而能夠回答道:如果沒有規則,整個集體就亂套了,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就會使得集體一團糟。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繼續引導學生:那你認為我們班級中需不需要規則呢?如果你覺得需要,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我們需要制定哪些規則呢?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展開思考,從而回答教師的問題:班級中的規則就更加多了,如我們上學不能遲到,要遵守相應的考勤制度;上課也不能說話,不能亂跑也不能亂吃東西,要遵守課堂紀律;見到老師時要主動向老師問好等。這時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與補充,有效地將學生引入到課堂學習中。
借助這樣的方式,以生活為基礎,結合教材文本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凸顯學生的規則意識,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二、結合生活認知解讀規則認知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相應的經驗,其對生活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因此,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需要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來展開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入學生生活中的具體案例,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對相應的案例進行解剖,并從案例中吸取經驗。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采取展示的方式,利用多媒體將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展示出來,讓學生親眼看到規則是如何落實的,從而有效地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章節時,首先就可以利用案例給學生解讀一些與環保有關的規則:我的家鄉有一條大河,它清澈見底,還能看見很多小魚小蝦在里面游動,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歡樂。但現在河水變樣了,它不僅渾濁不堪,連魚蝦都沒有了,你知道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嗎?通過這樣的案例,學生就會積極思考,這時候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示河流的污染情況,在學生加深對其了解之后緊接著講解:河流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沿岸的企業將污水排放到河流中,甚至還有農藥、化肥使用過量的現象,那這是誰的責任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明確:環保是全民的責任,任何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將其破壞。因此,想要徹底地整治這條河,就必須給排污的企業立規矩,不達標的廢水就不得隨意排放,且需要經常監督檢查,確保污水排放達到應有的要求,使得河道重新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1]。
借助這樣的方法,在課堂中引入河道污染的案例,學生就可以更加順暢地接受,將環保規則意識深入到內心當中,鞏固學生對規則的認知。
三、圍繞規則主題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需要明確: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滲透,還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監督學生將規則落實到位,使之逐步形成自覺主動的規則意識。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以規則為主題進行相應的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的主動性,落實規則意識的培養。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我們愛整潔》這一章節時,由于其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基礎設計一個課堂思辨活動。教師要提前制作一個小視頻展示亂扔東西的過程及可能出現的后果。等到課堂教學正式開始時,教師播放視頻:有位小學生一點也不愛整潔,東西都是亂丟,他回到家把書包隨意地扔到沙發上,衣服脫下后也是隨意地丟在床上,甚至鞋子脫下來之后也不放在鞋柜里,就七零八落地散在地上。這時候媽媽出場了,嚴肅地對孩子講解亂扔東西的危害,但孩子并沒有聽進媽媽的說教。緊接著,爸爸就出現了:爸爸急忙地催著亂扔東西的孩子出門,告訴孩子非常趕時間。這時候亂扔東西的孩子就會急忙地找自己的鞋子,但由于他把東西亂扔,導致他穿錯了鞋子,也找不到襪子,就這樣狼狽地下樓了[2]。視頻播放完后,教師再提問:你覺得自己與視頻中的小學生像嗎?你愛整潔嗎?這樣的課堂氛圍十分融洽,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學習知識,可以深刻地明白整潔的重要性。
借助課堂提問這一環節,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學生在生動的展示中感受到規則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將規則意識的重要性牢記,提升規則意識的滲透效果。
四、走進生活體驗規則的運用
規則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要回歸到學生實際生活中,而所謂的回歸就是指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將規則有效地進行運用,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而如何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將規則落實到位,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學生在學校時可以由教師進行監督,但當學生離開學校后,教師就無法及時管理學生的行為,這就需要家長的協助,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完善監管措施,發動科任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到學生規則意識的落實行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規則思維。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就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鉆山洞”的游戲:由兩名學生手拉手扮演一扇拱門,共設置三個連續的拱門,讓學生自由地穿越拱門,一個也不能漏掉。教師在布置完任務后,部分學生就會積極地參與,一擁而上,結果反而出現了碰撞的現象,不僅不能快速地穿過拱門,還有很多學生撞在了一起。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哪里呢?學生很快就能根據討論得出答案: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地排隊,秩序比較混亂,所以我們不能快速地穿過山洞。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排好隊,一個一個地穿過山洞,通過效率非常高。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想一想,你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場景與規則相關?學生很快就能列舉一些排隊的現象,如進電影院、體育場、商場等都需要排隊等待,甚至每天放學后學生也需要排隊走出校門[3]。
借助這樣“鉆山洞”的游戲,學生就能有一個直觀感受知識的機會,從具體的操作中感知規則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讓學生列舉與規則有關的現象,也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規則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總而言之,規則意識是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必備的一項基本素養,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必須創新教學方法,考慮多種變化的因素,對教學方法進行全面的升級。同時,小學是學生規則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必須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載體,從不同視角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規則意識,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廖宏清.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規則意識構建的策略研究[J].新教師,2019,92(08):70-71.
[2]屈麗霞.源于生活 回歸生活—淺談“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1):75-76.
[3]王合善.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規則意識[J].科普童話,2019(4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