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松桃苗族的儺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對其的傳承,不管是在社會上、經濟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有著巨大的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上刀山”等儺技文化的傳承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給松桃苗族儺技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造成了一定沖擊。文章以松桃苗族儺技—“上刀山”為研究對象,從傳承方式、傳承對象、表演場域三個方面描述了其傳承現狀,分析了當下苗族儺技傳承中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自信”缺失的問題,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儺文化;儺技;“上刀山”;傳承
儺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儺戲作為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術界享有“中國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國戲曲文化的活化石”等稱號。
貴州的銅仁松桃在武陵山一帶,受巴楚文化的影響,加上苗族先民的“萬物有靈論”思想,苗族一直以來都有“崇鬼尚巫”的信仰,以至于松桃苗族的儺戲、儺文化更是多了幾分神性色彩,特別是松桃苗族儺戲中的儺技“上刀山”“下火海”等引人深思,令人敬畏。松桃苗族的儺文化受各種原因的影響開始沒落,到現在,保存、發展最好的是苗族的儺技,而儺技中最驚險刺激的“上刀山”成為比較突出的一項。
雖然“上刀山”絕技表演曾經迅速發展,但是各種因素導致其市場萎靡,到現在,很多“上刀山”表演者都紛紛轉行不再進行這樣的民族文化演出。松桃苗族的傳統儺技“上刀山”,作為松桃苗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正面臨著消亡的風險。面對社會的不斷變遷,充滿民族特色的松桃苗族傳統文化“上刀山”也漸漸地走向沒落,后繼無人。面對這樣的困境和問題,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松桃苗族的儺戲、儺技,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一、松桃苗族儺技“上刀山”
“上刀山”又被稱為上刀梯、爬刀桿,用松桃苗族人的話來說,叫做“njoutndutndend”。上刀梯是從古代苗族巫術中演變而來的。在松桃,除一般的商業表演外,只有在進行酬神儀式(又稱為“改謝”)時才會進行表演,是一種還過關愿的儀式活動。“上刀山”通常是為3~12歲的小孩許過關愿之后,進行還愿法事中所必需的一種儀式。在“上刀山”儀式中,未滿12歲的小孩由巫師背著“上刀山”,而已滿12歲的則由巫師背著小孩穿過的衣褲“上刀山”。
二、“上刀山”傳統的傳承方式
在過去的松桃苗族,一個普通苗民成為“巴兌”和“上刀山”絕技傳承人時必須經過莊重神秘的“遷階”儀式。按照“巴兌”傳統的“遷階”儀式,需要逐一進行上茅山箭、拜懺、六根水懺、觀音懺、血盆懺、回凈、儺筆、發功曹、會兵架橋等30多場法事。在過去的苗族,“巴兌”的“遷階”儀式非常莊嚴和隆重,它就像“巴兌”的一種過渡儀式,年輕的“巴兌”只有通過“遷階”儀式中的重重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巴兌”,才能獨自進行“上刀山”等儺愿儀式活動,而且也只有經過這種“遷階”儀式,這個人的“巴兌”地位才能得到苗族地區苗民們的認同。
在過去的松桃,苗族“巴兌”對傳承自己法術弟子的選擇有著自己的考量和規定,一個普通人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巴兌”和絕技的傳承人是需要考驗的。對于“巴兌”師傅來說,一身的儺愿法事是自己的畢生所學,是自己祖上傳下來的,所以對他們來說,對傳承人要求嚴苛并且有一定考量規則是合理的。
首先,就“巴兌”傳承人的選擇范圍來說,每個“巴兌”都有自己的氏族,他們進行沖儺還愿的法術,包括“上刀山”在內,都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每一個“巴兌”都是世代沿襲下來的,繼承者都是自己這一氏族的人,與前一任有一定的血緣關系。
其次,在傳統的苗族社會里,“上刀山”這樣一種借助鬼神力量的神性儀式,是苗族“巴兌”神力的象征,一般不會隨意表演。在“巴兌”們的心目中,他們能夠在刀刃上攀爬行走是受到了祖先神靈的庇佑,如果沒有進行法事活動就進行“上刀山”的表演會觸怒祖先神靈而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過去的苗族“巴兌”只有在進行沖儺還愿等特定的儺戲活動的時候才會進行“上刀山”的表演。
三、“上刀山”傳承方式的變遷
苗族“上刀山”傳承方式的改變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的。在新中國成立以前,苗族的儺愿活動還十分盛行,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改變。新思想的傳入導致年輕的苗族人民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人們受到新社會的影響,思想逐步走向解放,對鬼神、祖先的信仰也逐步淡化。這導致信仰巫儺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文革大革命”時期“破四舊”,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苗族巫儺遭到了扼殺。面對這樣的困境,苗族的“巴兌”師傅開始改變以往的傳承方式和規定,暗地里收徒弟,慢慢摒棄過去繁瑣復雜的傳承方式和儀式。也是從這時起,苗族“上刀山”儀式開始從苗族巫儺文化中分離出來,披上了武術、氣功的外衣,變成一種表演性的娛樂節目,其傳統的儺祭性質則逐步減退。對從儺愿祭祀活動中分離出來的“上刀山”技術的傳承,已經沒有了當初復雜的“遷階”儀式,而是變為簡單的“拜師”儀式。雖然松桃苗族“上刀山”儺技的傳承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是苗族“上刀山”的傳承還是需要從小就開始教學,在教學中還留有一些儺文化的痕跡,例如他們依然會祭拜儺公儺母,在“上刀山”之前還是會進行簡單的祭祖儀式等。
雖然“上刀山”儀式從傳統巫儺文化中分離了出來,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巴兌”師傅的地位十分低下,再加上“文革”的影響,“巴兌”的傳承人變得越來越少,“上刀山”等的傳承變得岌岌可危,許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這樣的技能。為了避免“上刀山”儀式的消亡,“巴兌”師傅只能改變以往對傳承對象的選擇條件,只要有人愿意學習,就會教授。因此,“上刀山”傳承對象就逐漸由只傳內慢慢變成了也能傳外,從傳男不傳女變成了男女都傳授。
在傳統的苗族社會,苗族的“巴兌”是不會隨意進行“上刀山”表演的,除非是舉行必需的儺戲儀式活動。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思維都發生了變化,曾經只出現在宗教領域、神性領域的儺技“上刀山”不再只是一種儀式,而逐漸變為一種娛人的表演節目。雖然“上刀山”等儺技儀式活動同樣活躍于宗教儀式中,但是也常常在一些綜藝節目或者重大節日中出現。其表演場域已經由傳統的封建宗教的神性領域走出來,變成了既是神性場域的儀式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性的表演節目。
四、松桃苗族儺技“上刀山”傳承中的問題
(一)文化內涵的缺失
隨著經濟的發展,苗族人民的社會環境發生變遷,文化觀念也發生了改變。當下的松桃苗族,已經不再認為儺戲、儺技等文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更多地只是把它看成一種簡單的商業表演,其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已經從人們的心目中消失,不僅如此,“上刀山”等儺技的文化功能也消失了。
(二)文化自信的缺失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是提高文化軟實力和滲透力的重要基礎。在過去的松桃,苗族的“巴兌”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和話語權,儺文化在苗族人的社會中也有著很高的威望,人們對儺文化堅信不疑。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帶有宗教文化色彩的儺文化被人們所質疑,“上刀山”這樣的儺技文化隨之也為人們所忽視。
過去,苗族人民非常信任“巴兌”師傅,“巴兌”師傅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在松桃苗族人民對儺技文化的淡化和對世界有了新認識的情況下,“巴兌”師傅本身及苗族人民對儺技文化的自信流失,導致“上刀山”儺技傳承人缺失,年輕人不愿意學習這樣一種文化,并且苗族人民內部也缺少對“上刀山”文化的自覺傳承。
在儺文化的傳承方面,由于受到改革開放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加上青年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儺文化容易受到各類文化的沖擊,人們對其文化的自覺傳承意識嚴重缺失。
五、松桃苗族儺技“上刀山”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一)注重文化內涵的傳承
“上刀山”文化是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的巫儺文化已經有5 000年的歷史,傳統的儺儀刀技,在社會上有著重要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職能。
雖然傳統的“上刀山”儀式已經從儺文化中分離出來,其宗教性和社會功能也已經減弱,但是在傳承和發展中還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現象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人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場驚險的表演,也是表演者在“上刀山”過程中體現出的苗族先民的悠久歷史和無畏精神。刀,對于冷兵器時代來說,是讓人生畏的東西,那個時候刀即代表著恐懼和死亡,而苗族“巴兌”能夠赤腳在刀上行走,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在當時戰亂不斷和遷徙環境下的苗族先民能夠贏得戰爭、征服困難的一種精神,表現了當時苗族人民的頑強品質。因此,我們應該看到“上刀山”這種文化現象中的精神文化內涵,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表演過程。
(二)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自覺性
文化自信是文化傳承的基礎,要增強儺技文化的自信心,就要自覺地傳承和發展儺技。正如筆者前文說到,儺技的傳承和發展涉及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文化自信力低。文化自信的缺失,導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缺乏自覺性。文化自信力低和文化傳承自覺性缺失,主要是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加上改革開放后新思潮的影響,其表現更為明顯。
需要增強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傳承自覺性。每逢苗族重大節日和舉辦民俗活動,可安排儺技表演,強化儺技表演和現代文化的結合,推陳出新,發展符合當下時代特色的儺技。傳承符合時代發展特色的儺技,這本身就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只有這樣儺技才能重獲新生,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傳承的自覺性。
(三)政府加大保護與宣傳
儺技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保護和支持。就其本質而言,需要在文化保護和文化宣傳上下功夫,特別是時下貴州旅游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在儺技的保護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在當下儺技傳承和發展面臨尷尬局面的時候,更需要各級政府加大保護力度,推動儺技的傳承和發展。首先是增加收入,需要讓民眾的腰包鼓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決定意識。只有讓民眾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從儺戲的傳承中得到更多的收獲和較強的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儺技。其次是宣傳,當地政府要加強地方文化建設,依托儺技文化底蘊,大力發展貴州文化旅游業,對外宣傳苗家儺技,可從政府的年度預算設專項款,用于扶持和發展苗家儺技。
六、結語
在傳統的松桃苗族社會,苗族人們對于“上刀山”等儺技文化懷著崇高的敬意,人們不僅把它當作一種巫術活動,還認為其是苗族人民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美好寄托。苗族的儺技文化不但反映了松桃苗族人民堅強的民族精神,更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艱苦歷史。儺技作為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文化價值。在當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文化的沖擊,松桃苗族的儺技文化逐漸走向衰落。松桃苗族儺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不只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信仰,它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瑰寶。在這種由于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以及世界化的背景而出現的文化衰落現象中,對松桃苗族儺技等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不僅可以帶動社會的發展,還能豐富民族的精神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地區的文化競爭實力。當前,松桃苗族儺技文化不斷流失,對其的保護迫在眉睫,除了靠自身的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外,政府的幫助與宣傳也必不可少。總之,對于松桃苗族儺技文化的傳承,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技藝的傳承上,還應該注重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加以改變,使其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要求。文化生成于人們的生活,是對人們生活需求的一種側寫。苗族儺技文化是一種精神信仰,在對其的保護和傳承中,更應該重視精神的發展,只有為其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才能使其“青春永駐”。
作者簡介
麻蕾,1995年生,女,苗族,貴州銅仁人,貴州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類學。
參考文獻
[1]麻國均.古儺新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
[2]馬向東.德宏民族文化藝術論[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
[3]錢敏杰.讓無形的文化世代傳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庹修明.巫儺文化與儀式戲劇研究:中國儺戲儺文化[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8.
[5]滕繼承.刀刃上的舞蹈—黔東北苗族履刀絕技的人類學調查[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