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強
(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右江 533000)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治療后患者機體口腔唾液分泌減少,使口腔內的菌群平衡被打破,加之口腔頜面具備復雜立體結構,因此易出現手術消毒不徹底的情況,術后口腔感染發生率高。口腔感染不僅會對患者的進食產生影響,使治療時間延長,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時也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對疾病治療效果產生一定影響,甚至可能誘發全身感染[1]。因此做好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治療后口腔感染危險因素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就回顧性分析865例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的病歷資料,探討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臨床特點和危險相關因素,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65例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的病歷資料,其中男492例,女373例,年齡21~75歲,平均(46.8±6.8)歲,體質量指數16~25 kg/m2,平均(19.8±1.5)kg/m2。全部患者均具備口腔手術適應證且進行手術治療;對手術內容知情同意。對術前機體存在急性感染、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進行排除。
1.2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手術類型、手術時間、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圍術期預防用藥以及手術性質,記錄術后口腔感染發生率,口腔感染判定:依據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相關內容來進行評價,經提取咽拭子實施細菌培養,并應用細菌鑒定儀對細菌類型予以鑒定,革蘭陽性菌與真菌≥104 CFU/mL,或革蘭陰性≥105 CFU/mL,則可判定為口腔感染,同一例患者將相同部位的重復菌株剔除[2]。
1.3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為SPSS 17.0。()表示計量數據,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臨床特點分析。865例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發生口腔感染42例,口腔感染發生率為4.86%;其中3例患者為真菌感染,25例患者為革蘭陽性菌感染,14例患者為革蘭陰性菌感染,20例患者出現混合性感染,如表1。

表1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臨床特點分析[n(%)]
2.2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單因素分析。口腔感染患者與非口腔感染患者的手術時間、圍手術期預防用藥、住院時間、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手術性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2.3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多因素分析。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手術時間、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圍術期預防用藥以及手術性質為影響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如表3。

表3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易發生口腔感染,有資料報道,革蘭陽性菌為導致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后口腔感染發生的主要病原菌[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治療后口腔感染發生率為4.86%,且革蘭陽性菌感染占比為59.53%,與前人研究報道基本相符[4]。同時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口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可生成多種毒素,如溶血毒素、殺白細胞素等,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出現感染癥狀[5]。
有研究認為,手術時間、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為影響手術治療后口腔感染發生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時間、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圍術期預防用藥以及手術性質為影響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危險因素。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其自身手術難度相對較大,且術中感染風險更高,有資料顯示,手術時間延長1 h,則患者切口感染風險提高1倍;侵入性操作的實施會對口腔內黏膜具備的完整性造成破壞,使其更容易受到細菌侵入,術后感染發生風險提高;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藥物可使術后口腔感染風險降低,有學者通過羅輝等人通過Meta分析研究發現,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使感染發生率降低9%左右,但當抗生素應用時間超過7 d,則術后感染發生率反而升高,可能和抗生素應用不合理以及細菌耐藥性出現有關,因此臨床上需對抗生素適應證嚴格掌握,做好藥敏試驗;糖尿病患者自身機體血糖水平高,有利于細菌生長,且患者機體抵抗力水平低下,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隨著住院時間延長,患者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提高;同時手術性質也會影響術后口腔感染發生率,主要是由于急診手術患者術前準備不充分,無法對其合并的基礎疾病予以及時干預與糾正有關。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以革蘭陽性菌為主,手術時間、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圍術期預防用藥以及手術性質為影響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口腔感染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