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摘 要:目前,數學生活化教學存在流于形式、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素材選擇不當、教學重點不明確、不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等誤區。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豐富數學教學方式,以此不斷提高數學生活化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誤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116-02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但目前,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一定誤區,這不利于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存在的誤區,探究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將生活中的一些實例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以此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誤區
1.生活化教學流于形式
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部分教師在具體應用中,只是象征性地引入生活化的內容,并未做深入講解。這就使得生活化教學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2.忽略學生的生活化教學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在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選擇的課程內容沒有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利于學生體驗、理解、思考、探索。這樣既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也無法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
3.素材選擇有誤
部分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因此在選擇素材的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誤區。例如,只注重傳授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而破壞生活化教學的統一性,使得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而這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也不利于學生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4.教學重點不明確
部分教師在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學重點不明確,在課堂上只注重講解與生活化有關的內容,而忽略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的教學。這就使得學生無法獲得深層次的知識。在實現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生活化是輔助教學的手段,數學知識是教學的重點,教師教學重點不明確,就無法有效引導學生,也容易造成完不成規定教學任務的情況。
5.不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工具廣泛應用于數學教學中,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但部分教師過分依賴網絡,如對比較難的數學問題,以網絡的形式直接給學生展示答案。很顯然,這種教學模式會降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數學知識抽象性強,并涉及大量計算。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習慣性地將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套用這些方法去做所有的計算題。受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越來越低,發散思維能力也受到影響。
三、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可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講解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程的趣味性,從而不斷提高數學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一些常見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體,并進行觀察,引導學生根據實物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以及面積計算公式,然后再帶領學生計算黑板或課桌桌面的面積等。基于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可以激發出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快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
2.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青少年學生的思維處于發展階段,無法理解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可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內容,將抽象的數學內容轉化為簡單的生活常識,以此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例如,“毫米和分米的認識”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進行實際測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長度,如硬幣的厚度、桌腿的長度,等等,以此讓學生理解毫米與分米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讓學生用米尺、直尺等工具測量自己的身高、本子的長度,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3.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引入生活化內容,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統計與概率”時,可讓學生上下拋幾次硬幣,猜猜硬幣落地時正反面的概率,或分析買彩票中獎的概率,等等,之后再開展教學活動,以此讓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而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再如,“長度單位”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拿起身邊的筆、課本、本子測量課桌的長度。學生得出的結果可能五花八門,而這也讓學生意識到統一單位的重要性。另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換算關系,并以學生常見的紙張、課本、桌子、門為例進行講解,以此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具體感知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