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兵
摘 要:語文課程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積極挖掘語文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拓展語文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文章探究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策略,以此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0-0143-02
目前,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教師可在教學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不同學科,挖掘各學科的心理教育資源,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而語文課程包含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可立足語文教學的不同環節以及豐富的教育資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借助多元形式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指導與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完善人格,提升學生抗挫折能力與環境適應力的一種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助推學生健康發展的綜合性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培育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與困惑,由此給生活、品德塑造帶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及時解決,以避免形成頑疾,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能防止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傾向,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有: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有積極的意志品質、反應適度、人格統一、人際關系和諧等。教師可參照心理健康表現,識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教師可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1.增進學生的互動交往
在語文學習中,互動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因此,教師要關注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往,以此避免學生出現心理閉塞的問題,為學生學好語文打下基礎。例如,可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保持愉快的學習狀態。
2.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助推學生學習的內在力量,體現為學習興趣、努力程度、學習目標、志向水平等。語文教材包含大量的有關刻苦學習的案例,教師可借助這些案例培養學生勤奮學習的好習慣,明確學習對個人成長以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另外,語文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和富有激情的語言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3.鍛煉學生意志品質
部分學生缺乏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挫折,經常選擇放棄。因此,教師可針對學生的情況,在語文教學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毅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找到榜樣。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不僅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還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啟發,突破學習中的困難和阻礙,逐漸完善人格。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挖掘教材內容,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發揮語文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獨特優勢,以教材為基礎,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教學《錢學森》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朗讀、分析課文,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奉獻精神與鉆研品質,并以問題挖掘課文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通過課文的主人公學到了哪些精神?受到了哪些啟發?今后自己應該怎么做?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順利掌握課文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并從中獲得啟發。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是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教師要善于聯系教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學習課文中優秀人物和典型事件體現出來的優秀道德品質、先進思想,以此升華學生的情感。
2.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影響著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同時也關乎學生的人格形成和發展。如果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是枯燥、沉悶的,那么就無法在語文學習中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態度,甚至出現消極心理,而這不利于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對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增強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并通過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教學《守株待兔》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教師可在課程教學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以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呈現這則故事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認識到不勞動不會有收獲,不能靠碰運氣過日子。可見,有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獲得積極的教學效果。另外,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活動也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實施的條件。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組織趣味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活動、誦讀比賽活動、語文辯論賽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受到熏陶感染,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加強師生互動交流,解決心理健康教育難題
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積極的師生互動可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使語文教學更具針對性。為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心理變化,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教師了解到部分學生不理解父母,甚至和父母的關系非常緊張,而這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于是,教師以課文教學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先讓學生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然后再說說自己和父母間產生的矛盾和沖突。接下來,讓學生認真閱讀這篇課文,體會文中流露出的父子親情,并換位思考,感悟父母為自己的付出,從而真正理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