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超


摘要: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的傳統武術其發展陷入困境。通過文獻資料法,現場教學法,研究認為:在學生認知方面:需要通過武術文化背景的創設與熏陶,來促進學生產生體悟;教學過程應以開放式的單勢教學作為主要內容,需要通過師生交互過程進行學習;教育指向應轉變為文化熏陶、精神培育和強身健體的養成教育。在武術技能方面:知覺階段,要讓學生通過對動作原理的感受,提升對于武術技能的理解從而輔助知覺的產生;在轉換階段,思考教學內容設置,選取精煉且具有代表性的動作便于學生記憶的產生,通過外部線標和輔助擊打工具進行針對性練習,實現身體各個運動部分對于動作完成的整體協調控制;效應階段,設置保護性的實戰對抗更能很好地使動作規范同時加強效應器對動作的效應。
關鍵詞:KDL課程;認知;技能;習慣;中學武術教育;
一、問題導向:中學武術教育開展現狀
“傳統武術進校園”一直走在路上,也是許多學者思考和熱議的問題。但作為國粹的傳統武術教育在中小學的開展很不樂觀[3];學生接收到的武術教學與武術教育開展所期望達到的目的之間存在偏差、學生對武術認識的錯位、體育課上填鴨式的武術教學等導致了校園武術最終漸行漸遠[6]。;學校武術教學內容老化、單一,缺乏層次性;武術教法無特色,缺乏激勵性,無法突出自身的特色。武術作為中小學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載體[7],如何使得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真正形成相應的技能,提升健康程度是其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中一項重要內容的應有之義;綜上,武術教育發展存在著認知模糊、技能單一和習慣缺失三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
二、邏輯起點:KDL育人理念
Know it即“知之”,對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產生理解,獲得認知,產生運動能力;Do it即“行之”,能夠習得運動技能并進行習練,提升運動能力,養成健康行為;Love it即“樂之”,能夠產生運動的快樂,養成終身體育習慣,培養體育品德獲得運動快樂,力圖培養“懂運動文化、有運動能力、熱衷于運動的人”。從KDL育人理念中可以明確,課程是通過對于認知、技能和習慣的培育,實現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6]。
三、破題思考:KDL視域下中學武術教學
1.Know it:認知的獲得
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產生必須要找到有效的方式,真正使學生Know it,產生明確而又正確認知。相較于情境認知學習,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方式對于中學武術教學這一特殊的對象而言就失去了其優勢。同時,情境認知強調,背景有利于意義的構建并促進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7]。
從教育育人角度審視武術這項運動,在它投身于學校教育時,就必然有著其他學校教育內容一樣的定位:對于事物的學習,是為了充實我們的知識,發展我們素養,培養我們的性格。因此,我們應該將傳統武術從工具理性的學生作為武術傳承發展主體的功利主義跨向文化熏陶、精神培育和強身健體的養成教育[12]。
2.Do it:技能的形成
運動技能實現了知覺到運動的轉換到達效應階段。此時,學生的技能動作已經初步形成。但這個階段的技能仍存在一定的困惑,技能習練和應用如何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各動作的應用如何展開等就成為效應階段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武術要實現自動效應技術動作的進階,需要對手,真實的對手[10] ,習練的目的永遠是為了實戰。學生通過反復習練,對動作的知覺和記憶都產生時,就需要進行保護性實戰對抗。綜上,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觀點上得出武術技能形成的求解為:1.感受:需要在知覺階段讓學生通過感受,提升對于武術技能的理解從而輔助知覺的產生;2.記憶與控制:思考教學內容設置,選取精煉且具有代表性的動作便于學生記憶的產生,通過外部線標和輔助擊打工具進行針對性練習實現身體各個運動部分對于動作完成的整體協調控制;3.效應:對抗實戰是動作效應的關鍵,設置保護性的實戰對抗更能很好地使動作規范同時加強效應器對動作的效應。
3.Love it:鍛煉習慣的培養
利用武術教育來提升學生意志品質,傳承傳統文化,增強身體素質。基于此,借用習近平主席[12]對于學校教育的期許來評價傳統武術所能產生的身心收效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是再恰當不過。綜上,通過終身體育習慣理論思考傳統武術鍛煉習慣的求解為:傳統武術習慣形成的動力:“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身心收效;2.傳統武術習慣形成的保障:“向里用力,樂觀積極”的習練態度;傳統武術習慣維持的橋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鍛煉信念。
四、小結
武術教育維系著整個傳統武術的長遠發展,其開展紅火的表面也難掩在校園“漸行漸遠”的腳步。基于KDL育人理念,在認知、技能與習慣的指向下,通過整理武術教育現狀,總結出存在的關于武術認知、武術技能學習和武術鍛煉習慣的問題。思考中學武術教育中武術認知的獲得、武術技能的形成和武術習慣的培養,為培養“懂武術文化、有武術技能、懷武術熱情”的中學武術教育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