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君

“老師,我不想告訴你!”咨詢室里這個語氣“不善”的男生就是小賈,一個高一年級的新生,他是被班主任帶過來進行輔導的。
小賈的入學成績在年級里排名靠前,但入學以來,情緒波動大,易暴躁,對學校存在較強的抵觸心理,經常爆粗口,在課堂上頂撞老師,不服從老師教導,出現厭學情緒等,令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感到棘手。
從班主任李老師的敘述中了解到小賈原來在老家一所重點初中上學,成績非常好。他原本計劃考取老家的一所重點高中,但由于父母希望小賈到其工作的城市讀高中,小賈心里非常抵觸。加上沒有上到當地理想的高中,心高氣傲的小賈顯得極其失落、郁悶。
一開始,咨詢進展得不太順利。小賈帶著一副冷漠的表情進到咨詢室,他坐在椅子上,開始抖動右腿,顯得有點不耐煩。沉默了一小會兒,我先開口了。我從了解到的一些情況入手,但不論是開放式提問還是封閉式詢問,經常得到的回答就是:“一般”,“就那樣吧!”小賈不愿意多說。
“聽到有些老師反映,你在課堂上頂撞老師,但是我感覺你今天對老師的態度還算是正常。”小賈很干脆地說:“因為你沒有冒犯到我。”“哦?你提到冒犯,那些老師都冒犯到你了嗎?”我詢問。“是的,因為他們觸犯了我的底線。”小賈回答。
我繼續問:“那你的底線是什么?”小賈沉默,他不說話,我沒有追問下去。我還問了他一些家里的情況,“你和爸爸媽媽哪個關系好一點?”他說:“都那樣吧?!蔽易穯枺f和媽媽感情好一點。我說:“我想打一個電話給你媽媽,了解你的情況可以嗎?”,這次他沒有拒絕?!澳俏沂菃柲惆嘀魅文媚銒寢尩碾娫捥柎a,還是你寫給我?”
他說:“我寫?!蔽夷昧思埡凸P給他,他寫了媽媽的手機號碼。然后我說:“你把你的名字也寫上?!蔽铱戳怂麑懙拿终f:“字寫得很不錯!是不是練習過書法?”小賈默認。
也許經過前面的交流,關系有所緩和,也可能是這個肯定突然觸動他的內心,或者他覺得心理老師似乎懂他。他開始愿意跟我談他的過往,比如初中的學習情況、他的學習目標,對自己考不上理想高中的懊惱,以及直言對當前學校的輕視,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并對在學校里沒有競爭對手感到失望,等等。而我真誠地鼓勵他始終保持斗志,努力過好這高中三年,不要在三年后重復今天的懊惱。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有時會遇到以上類似的阻抗行為。其中原因主要是有一部分學生過來接受心理輔導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班主任的要求—因為班主任認為他們需要心理輔導。而他們內心并沒有需求,所以就會心生抵觸,到咨詢室后不愿和心理老師展露真實的內心想法。
阻抗,本質上是一個人對于心理咨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它可以表現為人們對于某種焦慮情緒的回避,或對某種痛苦經歷的否認。一般在學校中學生的阻抗表現為對心理老師產生戒備,在講話程度上沉默,少言寡語等;在講話內容上談論小事,隱瞞一些事實或者回避核心問題。而本例中的小賈就是如此,在咨詢的前半段沉默,敷衍,回避核心問題等。
那么在學校咨詢中,面對學生的阻抗,作為心理老師應該如何處理?

一般來說,面對這種由班主任帶過來的學生,在咨詢之前一定要先對輔導的學生進行了解,掌握必要的信息,在咨詢中才能避開“雷區”或掌握好時機。在本個案中,班主任李老師給我介紹的那些情況,就讓我對小賈有較多的了解。這是很重要的,假如沒有這些情況的了解,一般的咨詢對話似乎很難展開。
小賈一進心理咨詢室,我就給他以寬松包容的交流環境,試圖建立友好的咨詢關系,所以對他說:“你想說的就說,不想說的可以不說?!苯o他有選擇說和不說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為緩解他的情緒,放松戒備做鋪墊。
時刻留意在咨詢中可以緩解關系的機會。在本案例中,這個機會出現在小賈在聽了我通過觀察字跡、分析他的性格的時候,我也抓住了這個機會,使得后半段的咨詢可以比較正常深入地開展,促進了交談。
被老師們帶來咨詢的學生,往往首先看到的是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而很容易忽略了其存在的閃光點,所以心理老師要真心地去贊許他們,看到學生為目標付出的努力。雖然在之前的了解中小賈比較傲慢,對老師有頂撞行為,但在咨詢過程中,我對他恰當的行為進行贊許,使他內心有所觸動,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我同理他的感受,肯定他的學習能力,并激勵他把眼光放遠點,和重點學校的學生競爭而不是只盯著眼前的同學。
有時學生不愿改變,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家長或老師忽視了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因此,在咨詢過程中,心理老師要通過積極關注,用心與之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在咨詢的后半段中,小賈愿意敞開心扉,很大原因就是感覺老師能夠理解他,他的需求得到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