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珂瑤 馬向東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危機,全國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新媒體作用,利用國內外面對疫情和抗擊疫情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正反面案例,適時對大學生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以立德樹人為培養目標的思政教育,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作為新聞點開展新聞宣傳和思政教育,進一步激發和運用了高校校園媒體的思政功能,較好地發揮了價值引領作用,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氛圍。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校園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培育和完善以新媒體平臺為主體的校媒運作機制、重視和加強新媒體主題策劃打造校媒宣傳品牌等校園新媒體思政功能的激活與運用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疫情防控;校園媒體;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206;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3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社會而言是一場災難。在這場重大考驗中 [1],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與病毒頑強斗爭,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擊疫情重大勝利,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1],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為民宗旨和時代擔當。這成為向全體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最生動、最及時的思政大課。在這場持續開展的抗擊疫情思政大課中,特別是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站等廣受大學生歡迎和青睞的校園新媒體,在構筑抗疫信息橋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高校校園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示范引領作用
高校校園媒體傳播對大學生的教育既有顯性作用,即增強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又有隱性作用,即示范引領力,兩者相輔相成。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即校園融媒體發展,使新聞傳播的實效性有了更大提升。新聞報道更加鮮活,可讀性和趣味性更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影響即隱性作用發揮也更加深遠、更加深刻。
高校校園媒體著重對學校重大活動和學生動態等利于塑造高校良好形象的事情進行新聞宣傳。較之傳統校媒的校報校網,校園新媒體盛行,媒體平臺數量不斷擴大,包括微信公眾號、微博、天目新聞客戶端、抖音、B站等,線上與線下傳播使校園媒體宣傳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疫情期間,在抗疫一線涌現出許多優秀青年,其中不乏在讀大學生。他們的事跡成為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最貼近的“身邊素材”,諸多高校對投身抗疫志愿服務的師生進行專題報道。平凡人的抗疫事跡被第一時間捕捉到,他們的事跡展現出新一代大學生在疫情面前的責任擔當。校媒新聞報道及時展示出大學生舍小我為大我的家國情懷,彰顯了逆行而上、不畏險阻的青春正能量。疫情之后,為服務地方經濟復蘇,高校與地方進行幫扶,組織學生網絡直播銷貨,高校新媒體積極支持,發布直播預告。校園新媒體宣傳將身邊的先進典型帶到大學生視野里,營造出良好的宣傳先進、學習榜樣的濃厚氛圍,發揮了高校立德樹人的作用。
(二)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氣
校園媒體在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大學生社會化構建了特定的思想環境。學生通過關注學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了解學校和社會的發展,校園媒體發布的新聞報道和言論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深刻影響。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所具有的短、平、快特點,讓新聞傳播更接地氣,也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氣、更接近民生,讀者既是受眾,也是創造者、傳播者。
疫情期間,清華大學艾四林、中國人民大學秦宣、北京師范大學王炳林、中央財經大學馮秀軍4位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在網絡平臺直播,解讀黨中央關于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分析中國抗疫彰顯得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2],論證了思政理論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開講之前,全國高校都發布預告,倡導和組織全體師生收看這場思政大課。直播課結束后的當晚,各高校官微抓住熱點,發布了這場思政大課的新聞報道和各校師生的觀后感,使思政教育通過新媒體傳播擴大影響、提升高度,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校園媒體所展示的學校形象對學生心理產生暗示作用,發布的各類消息極大豐富了學生對于訊息的掌握。許多學校在官微上創建演藝資訊、講座預告等欄目,豐富在校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其知識面。同時,校園媒體也是鍛煉學生的平臺。許多對寫作和攝影感興趣的學生加入校學生記者團,對學校各類活動進行采寫報道,作品在校園媒體上發表,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參與社會工作的積極性。
二、高校校園新媒體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新媒體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學生記者積極性不高
高校校園媒體形式多樣,信息量大,工作任務重,在日常新聞宣傳工作中,學生記者是主要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諸多高校建立了學生記者團、大學生通訊社、全媒體中心、融媒體中心等學生新聞宣傳機構,學生記者在學校新聞采訪活動中得到鍛煉。較之以前學生記者做事有熱情、有闖勁、有責任心和業績顯著,疫情時期以及后疫情時代,學生記者總體上積極性有所下降,做事提不起勁,缺少想法,工作開展不主動,能力提升不明顯,能積極主動參與記者團工作的學生較少。學生記者加入社團的目的多元,并不是純粹出于對新聞工作的熱愛。針對本課題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因為興趣愛好加入記者團的占86.47%,為了加學分和志愿者時數的占7.52%,想要從事記者職業的占6.02%。可見部分學生的目的較為功利,而為了興趣愛好加入的學生中,有不少開始有熱情,過段時間后熱情消失,繼而產生退出的念頭,或掛名不干活。多數學生記者自我要求不高,沒有事必盡善的態度,政治素養不高,責任心不強。
學生記者隊伍建設也存在問題。學生在校時間很有限,培養時間不夠。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學生記者在學生媒體中工作一兩年的占59.86%,貫穿大部分時間的占34.51%,僅一兩個月甚至更短的占5.63%。34.51%的學生是有志于從事記者職業的。學生記者隊伍不穩定,記者團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反復出現。比如有的高校、指導教師流動快或沒有明確的指導教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少,導致學生隊伍沒有凝聚力。除了學生記者,還有教師通訊員隊伍,往往由輔導員、職能部門宣傳員組成。教師通訊員只投寫新聞稿件,言論、人物通訊很少。一些高校網評員隊伍沒有建設起來,或建立起來了卻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究其原因,適應校園新媒體發展的新聞宣傳管理制度,包括激勵機制、招新和退出機制等還不完善,新聞工作僅憑興趣和責任心,難以發揮最大、最佳功能。
(二)新媒體推文主題策劃較弱,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策劃體系
高校新媒體在宣傳過程中,主要面對學校各類重大工作和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在主題策劃上較之社會媒體,下功夫較少,以至于較難形成新聞品牌欄目,沒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策劃體系,經常出現“囤糧”不足、無米下鍋的現象。高校新聞宣傳重點向新媒體轉型后,對報道內容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學校重大活動新聞一般只有本校師生關注,閱讀量很難得到提升。微信內容太過嚴肅,大段文字通過手機閱讀會比較吃力。微信標題不同于傳統新聞,如果不夠靈活有趣,就不能吸引讀者。每天發布的微信條數需要控制,一次性發布數量過多,會使內容混雜,沒有重點。微博、抖音等同樣也講究時效性,有的高校新媒體僅僅只是轉發微博,或者是閑置,幾個月發一條甚至一整年都不發,成為“僵尸”微博。
(三)新媒體創新和服務意識不強,新媒體作用發揮有待提高
不少高校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教師非新聞專業,缺乏新聞工作背景,僅靠平時工作中的積累和業余學習。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較之社會媒體專業要求不高,發布頻率不大,新聞工作壓力相對較小,不利于融媒體時代從業人員的創新能力提高和服務意識提升。在日常宣傳工作中,按照學校有規律的工作活動做得多,一些常規活動每年都相似的宣傳,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失去了新鮮感。作為校媒主管部門的黨委宣傳部,日常工作事務繁雜,工作線多,人員較少,有限的校園媒體從業人員日常要同時維護校報、校網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抖音、B站、天目、視頻號等新媒體的采編制作,疲于應付各級各類新聞報道采編,工作熱情容易受到影響,工作榮譽感有所下降。有些高校對新聞宣傳工作不夠重視,隊伍建設、陣地建設和經費支持等很有限,新聞宣傳工作常常被邊緣化,新媒體工作開展不夠暢通。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新聞宣傳工作者容易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缺少創新。新聞稿寫得中規中矩,不夠活潑,新媒體平臺未能和學生訴求相結合,不能達到服務效果,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使新媒體失去了優勢,新媒體開展思政育人的效果不夠理想。
三、高校校園新媒體思政功能的激活與運用路徑
(一)培育和完善以新媒體平臺為主體的校媒運作機制
文以載道,進一步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將校園新聞宣傳工作納入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務必使全校各院系各部門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在打造建設學校“槍桿子”的同時,抓好書寫學校的“筆桿子”,要在工作理念上和體制機制上,將新聞宣傳工作當作是“三全育人”的重點內容,全員參與,人人有責,齊抓共管,共建共享,為校園新聞工作提供廣闊的空間。一是要培育和完善以新媒體平臺為主體的校媒運作機制,借鑒、吸收校報、校網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中的有益因素,培育和補充適應新媒體特點和需要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包括媒體融合、選題策劃、采編制作、激勵獎懲、準入退出、培訓晉升等制度。二是要加大對校園新媒體宣傳工作的經費投入、隊伍充實、人員培訓和設備投入,引進專業新聞人才,優化現有人員,加強專業培訓,整合物力資源。特別是要配設專業的新媒體技術人員,配備先進的新媒體設備,以適應現代融媒體發展的需要。
(二)重視和加強新媒體主題策劃,打造校媒宣傳品牌
重視和加強主題策劃,特別是在微信等新媒體宣傳中進行議程設置,使宣傳體系呈螺旋狀。每周開選題會,根據選出的學生興趣點策劃制作微信。調查問卷顯示,76.92%的學生最喜愛接地氣的主題策劃內容,如微信出的新功能“拍了拍你”,許多高校以此做文章。山東師范大學發布微信《“山師”拍了拍你》,宣傳了學子們2020年上半年的收獲,以此表現本校學生勤奮努力、勇于拼搏的精神風貌,此微信閱讀量頗高。將節日與學校宣傳相結合,春節來臨前夕,組織學生用家鄉話錄制新春祝福視頻,借助節日氣氛進行宣傳,增大宣傳熱度。挖掘學校亮點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進行宣傳,使整體的新聞宣傳顯得飽滿。關注學生需求,比如新學年校歷、選課、高考盤點、招生政策等,都可以作為宣傳的另一條特色線路。
除了主題策劃,還要打造富有學校特色的金名片,打造有影響力的校媒品牌欄目,定期推文,讓品牌欄目成為社會了解學校成果亮點的重要窗口。比如,浙江外國語學院是外語類院校,開辟的多語種空中課堂欄目,每期推出一個生詞的不同語種,讓各小語種專業學生錄制音頻,形成一期課堂。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推出《立德樹人50人談》《小峰微觀察》欄目,邀約學校教師撰寫育人心得、支部書記網絡講微黨課,發布網絡評論文章,讓線上思政課有聲有色,使思政教育無處不在,滲透學校的每個角落,形成校園文化。還有宣傳方式可視化,需要多制作富有趣味性的視頻。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的《精彩一課》欄目,用紀實的方式展現藝術課堂的教學情景。微信制作上要注重新聞圖片和排版的精美,同時還要注重與讀者的互動,在線上舉辦活動,增加閱讀量和轉發量。微博同理,設置話題,增加與粉絲用戶的互動。
(三)加強新聞宣傳隊伍建設,培育兼職聯動的師生新媒體隊伍
高校校媒新聞宣傳隊伍主要有學生記者團、教工通訊員和院系二級新媒體制作隊伍,要重視對新聞宣傳隊伍的培訓培養。校學生記者團是校級層面新聞宣傳主力軍,是為學校新聞宣傳工作服務的學生社團。因此學生記者團招新,務必要選取干事有熱情、有責任心、專業技能強、文化基礎佳的學生。學生記者團要有專門的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凝聚團隊。指導教師經常和學生記者溝通,要充分調動學生記者的積極性,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升業務水平。要定期邀請校外媒體資深記者編輯、新聞專家、作家等為學生記者做講座,每學期組織學生記者到媒體、高校、企業、鄉村等地參觀調研,拓展其眼界和思路。與兄弟院校學生媒體組織共同舉辦新聞活動,促進交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比如讓學生記者到中青報校媒組織鍛煉、參加各類新聞比賽等。為了促進學生記者的積極性,每學年對優秀學生記者進行評選和表彰。讓老記者帶動新記者,傳授經驗與心得,既能夠減輕指導教師負擔,還能帶動整個團隊。把學生記者中出眾的學生作為整個組織的亮點進行宣傳,打造學生隊伍品牌,擴大組織的知名度。除了業務培訓,還要對學生記者進行就業指導。83.33%的學生希望得到新聞業務指導,63.19%的學生希望得到就業指導。有志于從事記者行業的學生記者可以推薦其到媒體實習,指導他們參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各類提升自我的比賽。及時為學生記者提供招聘信息,讓學生記者感覺到參加學生記者團不僅可以鍛煉各方面能力,還能得到最前沿的信息咨訊。
建立教工通訊員隊伍和二級院系新聞工作管理機制。高校黨委宣傳部統籌全校兩級新聞隊伍管理和培訓考核工作,每年評選新聞宣傳先進集體和個人,評選優秀微信公眾號。對二級院系和教工通訊員的業績評價和考核包括新聞稿件投稿量、新聞線索、言論文章和文學作品提供和錄用情況,院系二級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和發布數量等。教工通訊員除了完成本單位新聞宣傳任務,還應承擔本單位新聞隊伍管理工作,培育團員干部成為院系宣傳主力軍,帶動其運營院系微信公眾號,辦好院系新媒體宣傳陣地。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不僅限于課堂,還在于廣闊的、無形的新媒體平臺,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這個線上課堂,使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高校立德樹人的影響更為深遠。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是動態的,新媒體新聞宣傳也是動態的,高校新媒體與思政教育之間是循環的,理應充分找到融合點,使兩者之間互相促進,共生共長,讓云宣傳、云思政、云課堂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高校師生在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代更加“心連心”,更加“一家親”,更加凝心聚力,共同戰勝疫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新聞戰線,2020(18):2-7.
[2]張明進.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開展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73-75.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