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益飛 于姜 曹月洲
摘 ?要:人工智能和社會醫學等已使醫學界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冠疫情又為國際醫學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新形勢下新醫科教育建設勢在必行。南京醫科大學(簡稱南醫大)從五個方面主動適應新的醫學高等教育形勢,為廣大醫科院校教學改革提供思路。本文對當前環境下的南醫大本碩博一貫制臨床醫學教學方法和模式做具體的總結與思考,并就臨床醫學現有的具體改革措施進行介紹和分析,為南京醫科大學教學改革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并對現代化臨床醫學教學發展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醫學生;本碩博協同;新形勢;醫學教育;國際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3;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7-00-02
2020年6月,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以“無條件通過”成績正式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標志著我國醫學教育標準和認證體系實現國際實質等效,醫學教育認證質量得到國際認可。新形勢下的醫學教育國際化認可呼喚醫學教育建設的改革[1]。
本研究為調研南京醫科大學師生對于學校本科臨床教育培養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滿意程度,發放195份問卷調查,回收得到有效答卷190份。其中,本科生答卷占比78.46%,碩士生、博士生各占10.77%。
作為首批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與省政府共建醫學院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如何適應新形勢下建設思路,本文聯系臨床醫學本碩博一貫制班級培養模式,兼顧問卷調查結果,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方法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9.47%的師生認為,南京醫科大學目前的醫學生成績評價標準“很好”或“總體較好”,但仍有11.05%的受訪者認為“有不小的問題”,其中有7份答卷顯示“問題較多亟需改進”。
高校的評價考核方法直接影響社會人才選拔的標準,目前的考核體系決定了具體教學過程中輕實踐重理論的弊端。為了適應新形勢下醫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南醫大在原先“期末考核+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自主presentation(又稱“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得分。其中presentation的內容大多來自課本外,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牢固掌握教師教授的知識,還要具備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出新的課題,以及掌握檢索、查閱并甄別文獻的能力,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在最終的展示環節,對學生的演講能力、現場控制能力、表達能力都是一種鍛煉。
此外,剔除傳統考核中單一的卷面模式,增加其他能力的考核占比,提高課堂匯報、案例討論以及小組合作作品的考核占比。對于考核方式來說,目前學校利用筆試、口試、文獻閱讀報告、小論文、方案設計等成績,對個人綜合能力進行更為細致、更具有挑戰性的考核評價。
二、教學內容的變革
(一)各學科間融會貫通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較多缺點,如理論知識學習與臨床實踐運用分離、過多地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批判思維能力等。以學科、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教學原則不足以高效率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靈活運用[2],故而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BL)和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CBL)。以解決問題為驅動力,通過分組學習討論、相互交流,主動獲取知識,更加注重學生自主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解除了各學科間的獨立性,以綜合能力代替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
PBL模式下教師要采取啟發式教學,而不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注重學生自主發現并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有專業的PBL教研組,編撰了豐富的案例庫。每份案例都經過反復斟酌推敲,確保內容貼近臨床實際,同時又有豐富的教學意義,重視醫學知識的嚴謹同時兼顧有人文關懷。在師資配備方面,學校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教師用心指導每一次PBL案例討論課程,在課堂上起正確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在平時各科學習中融入PBL教學,與現代國際醫學教育重視的逆向思維不謀而合,即理論學習系統的相關疾病與癥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學會透過病癥,將所學知識整合并融會貫通,從而掌握疾病診斷的根本原理,有益地探索了醫學與人文結合的方式。將真實病例、典型疾病、醫生思維、師生互動、人文關懷及醫患溝通融于內外婦兒等近百個案例中,可以讓深奧的臨床思維變得清晰明亮。
經過調查,回收的樣本中,81.58%的學生認為PBL和CBL及其他課程中的presentation確實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實踐教學
相較于國外“精英教育”式的醫學教育,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實行的是大班授課,重課堂知識灌輸而相對忽視實踐。較多的醫學生與較少的教育資源之間的不平衡導致多數學生接觸臨床機會少,臨床實習以觀摩為主。20世紀90年代,全英醫學總會(General Medical Council,GMC)公布了醫學教育改革的方案,建議通過醫學理論知識、醫患溝通技巧及臨床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有效的課程設置和安排,提高醫生的理論水平、臨床技能、合作精神及組織協調能力。因此,模擬醫學教育是推動醫學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南京醫科大學成立醫學模擬教育中心既能緩解目前醫學教育實踐不足的漏洞,又能確保每位醫學生在接觸實際患者前就已經具備較完備的實踐技能,確保對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負責。
(三)及早的臨床實踐導引
臨床醫學本碩博一貫制專業響應學生訴求,開設“走近臨床”“醫學導引”等課程,多次邀請臨床醫生,以講座、座談會等形式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并且組織學生參觀醫院、見習等活動。浸潤式、融入式的學習激發了學生對醫學的濃厚興趣,堅定了學生為醫學事業奮斗的信念。
三、國際化視野的培養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2.56%的師生對WFME(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一無所知。而在剩下的73名對WFME有所認知的人群中,知道中國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通過WFME醫學教育認證機構認定一事的僅有44人[2],僅占總樣本數的22.56%。由此可見,師生對于臨床醫學國際化了解不多。
63.16%的受訪者認為,南京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教育與國際先進水平“在接近但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科研水平低、英文教學重視不夠、知識更新慢等問題。而本碩博一貫制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采用學科課程與整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保留主要學科課程,增加跨學科整合課程、創新訓練課程、全英文課程和國際課程及學科專業進展類課程的比重,為學生提供外文教材,提倡閱讀英文文獻,并且提供出國訪學、交流機會,以國際化視野進行人才培養。
四、醫理結合
目前相較于其他學科標準,醫學教育對醫學生專業課程外的理科類課程要求偏低,這間接導致了部分醫學生不能建立完整的理學思維模式,使其在未來后續醫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也會受到影響。為打破臨床與科研難以兼顧的僵局,對于本碩博一貫制專業,南醫大率先開創了“雙導師”制。將臨床導師與基礎導師相搭配,以求得基礎科研與臨床技能相統一,促使學生盡早接觸科研、激發科研興趣并獲取科研技能。
為了提升學生理學水平以及為其建立完整的理學思維,在臨床醫學本碩博一貫制專業課程設置時,南醫大首創“高等數學+現代信息技術”模式,致力于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并引入數學建模入門教學,學以致用,用較短的課時帶來較長遠的裨益。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一蹴而就。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經成為共識,醫學專業也不例外。或許從前對大多數高校師生來說,教學改革只是一個概念、一種理論[3],改變的只是教學內容或進度安排。而這次,南京醫科大學不僅僅改變了教學方式,甚至改變了整個教學過程:考核方式發生了變革,教學技術發生了變革,教學時空發生了變革,師生互動發生了變革[3],大學生與未來職業的聯系發生了變革。南醫大對這些進行了積極地探索,獲得師生較好的反響。醫學院校的改革必然要解決長期以來臨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學生為本、以為國家培養優秀衛生人才為目標,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臨床醫學教育體系。高校教師和學生逐步熟悉并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有利于今后加快教學國際化與創新化的步伐,不斷推進我國醫學教育的迭代更新。
參考文獻:
[1]晉浩天.我國醫學生有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證[N].光明日報,2020-06-24(13).
[2]任文岱.國際實質等效的醫學專業認證制度取得重大突破[N].民主與法制時報,2020-06-25(1).
[3]鄔大光.互聯網的力量[J].高等理科教育,2020(2):3.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