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
◆摘? 要: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教育環境下,我國也不斷的完善基礎的教育課程體系,同時也擴大了教育的范圍。道德與法治教育,需要符合當前的社會主義中的法治教育內容,還要培養學生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發展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要豐富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的素材,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思想的品格。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模式也變得多樣化,并且拓寬了相應的范圍,在教學的模式上也變得更加的靈活,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變得更加的科學。在課堂上,教師要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來作為基礎,要加入現代化科學的理念,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從而將課堂的教學藝術性展示出來。
◆關鍵詞:課堂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藝術
在新課程的內容中,對于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做出了相應的要求,并且要求學校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以及能力,讓學生能夠感悟生活,將所學習的知識和生活相互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將發揮巨大的作用,能夠滿足新課程的相關要求和標準,還能讓學生得到德育教育。教師要指導學生積極的加入到創設的課堂中,并且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的融入到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學習中。
一、創設探究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其實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思維矛盾。這主要是因為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和標準來開展教學活動,使之能夠達到教學的目標和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去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意識,并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養成積極的心態。而且在當前,道德與法治所獲得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對于這門學科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有大部分的學生對此不是很重視,不愿意積極的參與到教師開展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對于這樣的矛盾,教師其實是不能回避的,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的內容,立足課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相關的探究主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的去進行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是具有促進作用,老師要找到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點,在課堂中融入趣味性。比如教師在教學關于友誼與成長這部分內容的時候,這些內容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很大的聯系。在課堂上,教師就需要改變自己傳統教學的方法,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關于友誼與長存-我與朋友這樣的演講主題活動。這個話題和學生是相關的,學生有很多的實際生活案例,他們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教師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和朋友之間的趣味故事和感人的事件等,當學生在演講之后,還有很多的同時仍然沉浸在這個故事中。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創設這些主題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其中,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化理解相關的知識,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學科教師需要組織初中生進行合作探究,強化班級學生的情感認知
在初中課堂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自己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培養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的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促使他們能夠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這樣有利于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這樣能夠強化學生的情感認知。比如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利用網絡相關知識教學的時候,那么教師就需要改變自己之前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樣能夠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教師要合理的對學生進行分組,在一個小組中有要有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也要有一些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這樣學習能力好的學生可以帶動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一起去探討,開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并且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針對性的探究任務。比如有:網絡的發展對于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變化?對于初中生來說,要怎么合理的利用網絡資源呢等問題,這樣可以有效的指導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通過分組探討的模式能夠強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由最初的被動改成主動學習,與此同時,還能給學生灌輸正確利用互聯網的思想,促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三、通過多媒體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立足互動交流強化初中生的理解程度
在新課改之后,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采取科學的方法來開展高效的教學,這樣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教學效果。班級中的初中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和人格,在學習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作為該學科的教師應該要構建科學的課堂,借此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深化自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教師在互聯網時代就應該充分的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相關的情景,通過交流等方式來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以法律保障生活來教學內容,老師在實際開展教學之前就需要通過互聯網等方式來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源,著重整理關于法律知識和生活中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中國公民合法權益的相關內容,通過這些素材教學來提高教學的水準。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通過互聯網播放這些資源,鼓勵學生對此進行深入挖掘,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和學生進行溝通,促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這些知識,讓學生能夠認識到中國的法律能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春梅.立足學生本位,強化學科素養——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74.
[2]來鑫.法治教育課程新路向——對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的思考[J].內蒙古教育,2017(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