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波
素質教育呼喚人們整體素質的提升,同時也強調打破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和創新更多有趣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而“雙主共育”教學模式的出現,可以幫助歷史教師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借助“雙主共育”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相結合,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師生之間共同學習和進步。
一、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出現的負面現象
1.教學評價運用不恰當
教師的教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學習科目的興趣和學習效果。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一定的自尊心,教師的評價對它們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初中生其實也有心理壓力,面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刻———中考,每次大考、小考過后,因為成績不理想,教師不僅不傾聽學生想法,鼓勵學生,還會一味地去指責、批評,致使學生會對教師產生逆反心理,對教師的教訓置之不理。
2.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
以往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沒有明白“教學”的含義,只注重自己對學生的“教”,而忽視了學生從教師這的“學”。教師只看重自己的教學進度,自己講解的知識點有哪些,而從不去考慮學生是否能夠對教師講的內容全盤接收。就是因為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更新教學方式;學生不敢向教師提意見,不敢與之交流,認為就算說了,教師也不會接受。導致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昂,成績則更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應該增加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多聽取學生心里的想法,把學生當做朋友去對待,初中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師不應該忽視學生的想法。學生的世界里,也有許多教師未知的東西,那一個個鮮活的,獨具特色的生命,是我們永不枯竭的營養源泉。
3.教學觀念陳舊、單一
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已經具備一定的思想,自身對事物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材講解中可以借助輔助資料,擴充學生的知識面。但許多歷史教師只會向學生傳輸課本的知識內容,沒有新思想、新內容的引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接收的知識也受到局限性,接受不到新鮮的歷史信息,致使學生在考試方面,自身思維不能靈活轉換。長時間的單一教學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歷史學習也帶來許多負面的效果。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歷史“雙主共育”教學模式的運用策略
1.創設任務情景,驅動學生探究
初中歷史帶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代文化、人文、建筑、經濟等各方面的不斷演變和進步,使學生近距離的去了解我們國家曾經的面貌。每當提起歷史,學生都會覺得離我們過于遙遠,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演變的脈搏,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和了解周邊的事物,就會發現“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歷史是對過去發生事件的描述,我們過去的每一天都可以稱為“歷史”。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以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歷史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幾個主題,供學生去選擇,并通過其他手段查閱資料,完成主題任務。
比如:(1)學習完《百家爭鳴》之后,我們從教材中了解到:“戰國時期,舊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影響最大。”那么除了教材中提到的四大家,還有其他哪幾個學派的思想主張頗有影響呢?可以讓學生以調查百家爭鳴其他學派為主題進行探索。
(2)又如:教學和《三國鼎立》相關的知識時,學生知道了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對三國鼎立局面建立的重要性。以此可以讓學生去進一步探討為什么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個戰役能夠成為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有利的因素促使戰役的勝利?
通過設置任務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去主動學習探索,引導學生去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添對歷史學習的情感。
另外也能借助有關資料的搜集、閱讀、整理以及運用調查等手段,讓學生學習到深入了解歷史的方法和途徑。
2.巧用信息設備,激發學生興趣
時代在不斷變化,科技在不斷進步,致使許多先進的信息設備被廣泛應用于日常教學中。以往的歷史教學課堂,教師在講臺閱讀課本,學生在下面聽講,學生只能從書中去了解歷史,了解過去發生的事,學生本身并沒有多大的體會,不能感受其中,學習歷史的興趣也逐漸下降。而隨著先進設備的出現,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帶來的便利,去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情感。
比如:教師在教授《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相關知識時,提到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那么在授課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先為學生播放在紙出現以前,古代的人們是怎么記錄文字,又是如何一步步進行演變的相關視頻,以此抓住學生注意力。通過視頻,學生了解到原來古人會把文字刻畫、書寫在甲骨和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上。然后再播放另一個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們發明造紙術和后期造紙術的發明、演變過程。借助這些新奇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了解到古代記錄文字的不易,和古人的聰明智慧。
又如《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這一章節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播放“人類進化史”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去了解我們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貌,人類現在和最開始的有哪些變化。借助視頻,激發學生好奇心,讓他們內心深處有所了解和感悟。之后再帶領學生去學習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去了解和學習他們的樣貌特征、生活習慣等。
3.轉變教學方式,凸出“雙主共育”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改革,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方式,摒棄傳統觀念,創新和探索教學方式,以此來滿足眾多學生的學習需求。其中,“雙主共育”的教學方式被許多教師借鑒,引用到了課堂教學中。“雙主共系”改變以前“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倡導教師要發揮主導性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做到虛心接受學生建議,學生也要尊敬教師。做到師生共同學習和進步,共同扶持成長。
4.加強時空觀念培養,提升學生認知
初中歷史的教材內容,許多包含時間、人物、事件、地點的事件需要學生去理解和記憶。繁瑣的教材內容,讓學生對歷史學習望而卻步,往往力不從心,縱使努力去學習也很難把這些內容熟記于心,總會容易把內容混淆,導致學生的歷史成績并不理想。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教師在對教材內容講解結束之后,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把所有有關聯的重難點串聯起來,方便學生去更加直觀、清晰地對比、記憶。而在主要的歷史事件講解時,教師可以把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仔細為同學分析透徹,使學生借助教師的講解,去理解事件發生的由來,同時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提高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
以《辛亥革命》為教學案例,其中“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對于革命具有重要意義。借助兩場起義,教師為學生詳細的講解起義發生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兩場起義。從而使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和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兩場起義分別為例,總結和概述起義對革命的影響。在作業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指導性的意見,但不要過分去干預學生的思想,懂得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創新和想法。在課堂講述中,對于學生錯誤的想法,要多加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改正,而不是否定學生的學習成果,那樣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學生逐漸丟失學習歷史的興趣。
5.重視情感教育,樹立正確歷史觀念
通過學習歷史教材內容,深入了解教材知識,我們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事跡,古代人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內容。借助這些知識我們知道我國人民都具有甘于奉獻、勇于斗爭、為了國家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對自己國家的熱愛之情。作為一名中國人,更要時刻心懷一顆感恩的心,懂得緬懷先烈,尊敬和維護他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我們應該以我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傲,要以那些偉大的英雄人物為榮,是他們的無私付出,為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被我們眾所周知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這兩個運動的出現,為我國在文化方面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化革命,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當時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新文化運動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幫助國民接受先進的思想主義,摒棄舊文化。
五四運動則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初現鋒芒,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更是讓許多人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我們大家團結一致對外,我們的民族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通過這兩個“運動”,使當時大部分中國人轉變陳舊思想,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它們的興起為后來的文化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我們祖國的繁榮發展更是帶來巨大的影響。借助這兩個事件的重點講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意識,爭取成為社會未來發展的有用人才。
歷史作為一門文科科目,許多繁瑣、難懂的內容需要學生去了解和記憶,使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產生一定的距離。時空觀念不足,更加使學生對學習歷史感到力不從心,為此,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進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