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陳奕
摘?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專門設置了確保中小企業更好地共享成果的議題,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提供了貿易便利化條件、國際投資機遇、人才招攬機會和安全保障等機遇。我國中小企業應該抓住RCEP帶來的歷史機遇,積極創新國際商務方式、加快轉變經營模式、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培育國際化運作的能力和優勢。
關鍵詞:企業國際化?中小企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一、引言
在全球多邊規則體系遭遇挑戰和單邊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國際經貿合作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中國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為RCEP)的談判,維護多邊貿易體系。2020年11月15日,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十國正式簽署RCEP,極大地提高了區域經濟合作水平。
RCEP的簽訂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標志性事件,宣告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貿易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RCEP關注成員的貿易能力提升和地區發展潛力,力圖通過大幅度、大范圍的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措施改善區域合作環境。RCEP為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和“國內國際雙循環”背景下參與國際經貿合作提供一個便利的平臺,也為全球企業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平臺。
RCEP專門設置了中小企業和經濟技術合作議題,以促進成員加強對中小企業和經濟技術合作的支持,增強中小企業共享RCEP成果的能力。我國中小企業應該抓住RCEP帶來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RCEP平臺提高企業國際化水平,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優勢。
二、RCEP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的機遇
RCEP覆蓋了我國在東亞地區和周邊的主要貿易伙伴,極大提升了我國與其他成員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水平,并通過穩定的規則體系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RCEP提供貿易便利化條件
貿易是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最普遍的方式,RCEP涵蓋的我國周邊國際市場是中小企業的重點目標。RCEP在貨物貿易方面強調從關稅措施和非關稅措施兩個方面放寬市場準入規制,主要措施包括:通過關稅自由化降低成員國的市場進入門檻;允許特定貨物臨時免稅入境;取消農業出口補貼;采取信息技術提高通關效率等。在服務貿易方面,主要是通過削減各成員影響跨境服務貿易的限制性、歧視性措施,實行更全面的開放承諾,對專業資質互認也作出了相應安排。
RCEP的貿易便利化措施為我國中小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方面,市場準入規制的放寬使得我國中小企業能夠在成員國市場中經營更加廣泛的業務,有助于對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我國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鞏固在亞太地區產業鏈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關稅水平的降低也使得我國中小企業的對外貿易成本降低,加快了區域內的資源商品流通速度,促進更多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對成員國的直接投資規模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貿易便利化措施也給我國中小企業帶來一定的挑戰。RCEP是雙向互惠協議,在我國中小企業更容易“走出去”的同時,成員國的企業也會大量進入區域市場,勢必稀釋我國中小企業的比較優勢,增加國際競爭壓力。從長遠來看,RCEP帶來的良性競爭能夠促使我國中小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二)RCEP提供國際投資機遇
RCEP是第一個專門提出為中小企業合作搭建平臺的區域經貿合作協定,鼓勵中小企業積極利用RCEP協定及協定創造的經濟合作項目開展國際經營活動。RCEP的投資議題涵蓋投資自由化、投資促進、投資便利化和投資保護在內的四大投資領域支柱條款。成員國承諾,通過縮短通關時間、簡化通關程序、促進投資信息傳播等開展全方面投資合作。在投資開放方面,RCEP的15個成員國均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對制造業、農業、林業、漁業、采礦業5個非服務業領域投資做出較高水平開放承諾,大大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并承諾未來的投資自由化水平不可倒退。
RCEP強調均衡規則和共同發展,將促使成員國對中小企業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和改善營商環境,提高成員國之間的投資效率和貿易效率。RCEP搭建的中小企業投資合作平臺不但能極大減少我國中小企業對成員國直接投資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尤其對于電商、輕工業、農業企業來說,RCEP提供了廣泛的投資合作前景。
RCEP加深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對我國中小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意義。RCEP有利于成員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加快開放經濟發展速度,拓寬國際經濟合作領域,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國際投資機會。RCEP提高了亞洲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優化全球產業鏈供給鏈配置,促進先進制造業向亞洲區域聚集,有利于中小企業創造新型國際投資方式。
(三)RCEP提供了人才招攬機會
吸引人才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關鍵,而政治環境、社會文化開放程度等因素都是影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RCEP對自然人移動單獨設置章節,承諾將自然人類別適用范圍擴大到服務提供者以外的投資者、隨行配偶及家屬等所有可能跨境流動的自然人,所有可能跨境流動的自然人均可享有簽證便利,并從申請要求、提交與處理、自由人流動的合作事項、爭端解決機制四個方面保障來自其他成員國的自然人的權利。
RCEP降低了區域內成員國之間流動人員的限制,提供了一個高度規范化的人才引進體系。RCEP方便了各個領域的人才在成員國之間流動,促進成員國之間產業技術合作和學術交流,有助于我國中小企業引進人才。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利用RCEP對企業人才資源配置進行動態調整,借此擴充企業人才儲備。在RCEP規則下,我國中小企業的人才招攬不再局限于國內人才市場,能夠從東道國或出口目的地招攬熟悉當地需求結構以及消費習慣的人才,進而滿足國際化的人才需求。
RCEP成員國不僅地理位置臨近,而且社會文化具有較大的相容性,能夠降低國際化人才的利用成本。我國中小企業既能利用分布在RCEP成員國的華僑華人和“大中華文化圈”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又能從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較為發達的國家招攬專業人才,從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化運營能力。
(四)RCEP提供國際安全保障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企業國際化面臨更大的風險,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更是如此。我國的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傳統上傾向于開拓東盟市場和亞洲周邊市場,由于貿易伙伴的規則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事件時有發生。RCEP從地理范圍和議題范圍均能覆蓋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其更加均衡的規則體系能夠最大程度避免企業國際業務免受政治外交方面爭端的影響,有效降低我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風險。
RCEP提供了國際高標準自貿規則,涵蓋了貿易投資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涉及知識產權、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等議題,并借鑒WTO規則構建高度透明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貿易救濟機制,第一次在自貿協定中納入“禁止歸零”條款,為中小企業參與國際業務提供了穩定預期的保障。RCEP是一個開放性的區域經濟合作協定,允許在簽約之后其他經濟體繼續加入。當一個經貿協定涵蓋的成員數量越多的時候,其區域內發生爭端的可能性也會越高,因此RCEP在國際安全保障方面強調爭端解決機制的設置,明確規定爭端雙方的磋商協調、關于調解或調停等方面的規則,還詳細規定了專家組職能、專家組程序、執行審查程序等其他事項。
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說,面向RCEP區域內成員國的國際化經營具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實際上,中國與RCEP成員在經貿交往方面成效顯著,尤其是“一帶一路”拓展了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而RCEP提供了更加穩定的多邊規則體系,形成了強有力的制度化保障。RCEP不但為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平臺,而且能有效約束成員國政府的非理性行為,減少政治、社會、戰爭等因素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一旦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發生各種糾紛,可以利用RCEP規則體系通過各種途徑妥善解決,保障企業的正當利益。
三、我國中小企業利用RCEP機遇的對策
RCEP增強了中國與周邊貿易伙伴之間的互惠互信共識,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提供了良好機遇。但RCEP也在國際化經營模式重構、外部競爭壓力、傳統比較優勢沖擊等方面,對我國中小企業帶來一定的挑戰。我國中小企業需要抓住RCEP機遇,加快技術創新和國際化轉型,進一步適應國際經濟規則,通過多種方式開拓RCEP區域市場和第三方市場。
(一)跟蹤研究落地條款,掌握相關經貿規則
我國中小企業必須密切關注成員國對RCEP條款的落地實施細則和進程,通過多渠道主動學習相關內容。RCEP成員國最后實行的條款還會經過多次改進更新,企業需要不斷跟進這些條款的變化細則。中小企業要積極參加各種宣傳培訓,主動向相關部門機構和專家學者了解RCEP的權威解讀,學習RCEP中與自身業務密切相關的內容。中小企業要保持創造國際合作機遇的敏感性,搶抓RCEP帶來的機遇,提前了解成員國的市場特點和消費需求,積極調整自身戰略布局和業務重點等來適應RCEP。
(二)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國際商務模式
我國中小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等產業領域的優勢,積極創新國際化商業模式。利用RCEP鼓勵締約方通過電子方式改善貿易管理與程序的條款,將貿易流程中的磋商、訂單、報關、運輸等流程進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跨境電子業務的效率,促進跨國B2B和B2C業務并行發展。根據區域內各成員國之間的文化語言、社會發展水平等差異做到服務差異化、產品差異化,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借助RCEP對臨時入境的集裝箱以及自然人流動限制有所放寬的規定,完善跨境物流系統,擴大海外倉儲的規模,提高跨境運輸效率,減少跨境運輸成本,將電商模式向國際市場拓寬。嚴格遵守RCEP針對電子商務的監管規則,保護電子商務用戶的個人信息,為消費者提供安全保障。
(三)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
我國中小企業應該抓住RCEP投資開放和投資者保護承諾的機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廣泛開展國際經貿合作,深度融入RCEP區域內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閉環,大力提升國際化水平層次和企業競爭力。積極參與海外產業園區建設,通過區域投資合作和產業合作積累跨國運營經驗。在“走出去”過程中要加強與大中企業以及龍頭企業的合作,通過專業化分工和訂單供貨等形式融入全球產業鏈。中小企業也要重視培育優勢產業鏈環節,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和企業品牌,提升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
(四)優化人力資源管理,招攬國際經營人才
我國中小企業要依托RCEP,抓住人才流動便利化的機遇大力引進和培養國際化人才,強化要素支撐,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在RCEP區域范圍內招聘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積累人力資源和彌補短板,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利用相關優惠條件合理配置國外人才。綜合考慮國際員工的文化差異,塑造一個包容性強的企業文化,促進各類人才之間的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和利用RCEP區域內東道國勞動力資源,提高一線生產工人素質,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員工隊伍。
參考文獻:
[1]何雄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我國科技創新的戰略選擇[J].企業經濟,2020(11).
[2]劉曉華.RCEP簽署協議過程中我國的角色定位與未來發展應對[J].對外經貿實務,2020(05).
[3]平力群.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以RCEP為中心[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0(06).
[4]張任遠.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思考與路徑[J].區域經濟評論,2020(06).
[5]張彥.RCEP區域價值鏈重構與中國的政策選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基礎[J].亞太經濟,2020(05).
〔王玉華、陳奕,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陽大數據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