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卓妍
摘要: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我們的教育觀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本文立足小學數學教材,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如借助情境創造,凝練樂學品質;實施動手探索,踐行勤學精神;應用對比教學,塑造樂思能力;借助合作學習,提高參與意識;巧設問題驅動,激發學習能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養、學習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做為一名基礎學科的教師,我們的教育觀要定位高,格局大。我們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好鋪墊。
一、借助情境創造,凝練樂學品質
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情感隨著教學情境的改變而轉變、升華,達到“情隨境轉”的境界,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品質。如《認識千克》這節課,在講授1千克=1000克的時候,我用鉛筆自制了一個簡易天平,然后演示實驗:在“天平”兩端分別放凈含量為1千克的面條和凈含量為500克的兩袋鹽。學生觀察“天平”,發現“天平”平衡,證明1千克的面條和1000克的鹽同樣重,得出1千克=1000克。取生活素材,創設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又如《圖形的運動》這一課,書本36 頁的13題,題目是這樣的:“用鏡子照一照”。這道題與物理的”平面鏡成像“有點關聯,我嘗試喚起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照鏡子”情境,學生對這一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頓感興趣,接著,在學生的熱烈討論中,既加深了學生對“軸對稱”這一概念的認識,也使學生再次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實施動手探索,踐行勤學精神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小學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更加明學理、懂方法。例如《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教學的難點是“幾個幾”概念的建立。我用課件展示“小飛機”的例子,接著提出問題:“每架小飛機有()人—都是()人—有()個3?”我要求所有學生都伸出自己的右手,跟著老師的指示完成以下動作:“把3個小朋友圈一起,一個個的數,接著寫上數字3”。學生一邊完成這些動作,課件上一邊展示“圈、數、寫”的過程。初步建立“幾個幾”的概念后,我要求全班學生按照同樣的方法,動手實踐,解決下面的“小火車”、“過山車”題目。
又如《認識圖形二》這節課,學生比較難區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我要求學生在平行四邊形中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找出其中的長方形和三角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區別和聯系。實踐證明,唯有“多動手、勤實踐”,方能“出真知”。
三、應用對比教學,塑造樂思能力
應用對比教學,可以打破學生的固有思維,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如《混合運算—小括號》這節課,我跟學生一起回顧書本47頁的題目2×8÷4,我設置了兩道新的題目:“(2×8)÷4,2×(8÷4)”。學生計算完這三道題目后,我引導他們思考:“請觀察這三道題目,你發現它們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的地方?”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發現相同的地方:“三道算式中的數字,數字位置,運算符號都是一樣的,運算結果也是相同的。”以及不同的地方:“第一道算式沒有小括號、后面兩道算式有小括號,但小括號位置不一樣,而且最后一道算式的運算順序不相同。這時,我讓學生思考:“算式中含有小括號,改變了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這時,學生又進入新一輪的思考當中。
又如《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小火車”題目,書本只是列舉了4個6相加的情況。我設置了一個動態課件進行對比教學,課件上剛開始只有4節車廂,接著一節車廂行駛過來。之后我設置了以下教學環節:“師—開來的車廂上有幾人,生—有6人,師—現在有幾個6,生—5個6。”接著不斷有車廂行駛過來,課件的最后變成8個6相加。我再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有20節車廂,50節車廂了?”學生回答完幾個6相加后,我要求學生把20個6、50個6用加法算式表示。部分學生顯出很為難的表情,于是我繼續提問:“那還可以怎樣表示?”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還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對比,你覺得哪種運算方式更簡便?”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發現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簡便。利用舊知引出新知,新舊知之間進行對比教學,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度,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比較得心應手。
四、借助合作學習,提高參與意識
采用小組合作探索新知,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模式,有些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形式主要出現在新知的探索過程中,其實小組合作應該貫穿于整節課,服務于整節課。譬如,當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一般都會展示某些同學的答題情況,然后讓全班同學分析、思考,部分學生評講。我覺得這里缺少了一個全班同學“講一講”的環節,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因此,在學生做完題目后,我都會讓他們互相對答案,互相討論交流,讓所有學生都參與“疑—問—答—聽”的環節。學生通過質疑對方,自我反思,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和運用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度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五、巧設問題驅動,激發學習能動
各學科之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們可以巧妙的設置關聯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例如《認識克》這一節課,我在介紹一些很輕的物體,例如羽毛時,會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有些學生掂完后,用“輕飄飄”來形容羽毛很輕,這是他們在語文課中學過的詞語。我趁機問學生:“語文課中,我們會用“輕飄飄”等詞語形容物體很輕,那么這個物體究竟有多輕了?你能說得具體一點嗎?數學中可以怎樣表述?”通過一系列的設問,將學生熟悉的知識內容轉換成“克”這個質量單位的學習,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欲望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結合數學教材,探索與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此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