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伊靈
【摘 要】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飛快,為人類學習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改變與發展優勢。伴隨著新課標的開展與深入,信息技術逐漸被運用于教學工作中,線上互動形式、多媒體設備及課件的應用,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反饋。本文將以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突破傳統教學難點、加強課后互動四方面,對信息技術融入初中生物教學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初中生物教學? 融入策略
前言:
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進初中生物教學中,首先教師應當善于合理將其運用。避免傳統教育模式下過于單一、無趣的教學方式,同時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利用,避免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及電子設備。因此,在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生物教學的工作中,作為生物教師應當不斷學習、討論、探究,在反復思考與反思中,找到最佳的教學方式,進而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率的教育目標。
1.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對于初中生物的教學表現的過于單調和抽象化,教師常用語言表達、圖片展示或模型展示的方式進行生物知識教學。然而這些方式具有靜態和抽象的特點,導致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習興趣較弱,不易于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吸收。因此,作為初中生物教師,在傳統教育基礎上將教學方法進行延伸和升級,運用科學、高效的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重要方式。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手機投屏的方式,將生物知識教學內容,在班班通屏幕上進行展示,以此確保學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觀的看到生物知識學習的畫面,從而提高學生生物學習的主體意識。例如:在《顯微鏡的使用》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手機轉接顯微鏡,這是一種透鏡的成像原理,根據顯微鏡物鏡焦距與手機的廣角鏡頭使得手機鏡頭與顯微鏡形成無縫銜接的狀態,進而能夠放大顯微鏡視野內的微觀影像,并有手機屏幕將其進行清晰的顯示。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在手機固定卡槽內將手機插入,并對準手機支架上的轉接鏡頭和手機攝像頭,并將手機照相機打開,在載物臺上放上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待到物鏡沒有接觸卻接近標本后,可以引導學生對視頻圖像區域進行觀察,然后逐步調整細準焦螺旋,以便確保物象的清晰度。因此,將手機投屏技術運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有效吸引學生興趣,提升觀察力與專注力,進而更加直觀且深刻的理解生物知識。有助于學生對這部分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2. 運用信息技術豐富生物教學內容
初中生物教學需要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提升其學習興趣、拓展其知識觀察面、增強對抽象化生物概念的理解。因此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初中生物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收集大量圖片、視頻、動畫、模型演示,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有效豐富了生物教學內容,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下資料不足與教學內容不足的教學弊端。例如:在《形形色色的生物》這一章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了解生物圈的包含范圍,理解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的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一學習重點,教師即可運用網絡將教學內容進行收集和整理,繼而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與演示,促使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和方向學習本節生物知識與重點內容。
3. 運用信息技術突破傳統教學難點
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會出現部分難點,學習內容比較抽象化、概念化,導致學生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另外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方法過于單調,無法將生物知識與動態化的視頻、影像相結合,導致教學方式缺乏動態感和立體感。而當今的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有效的改善了這部分教育弊端。在生物教學難點問題中,運用多媒體提升教學內容的立體感,促使生物知識變得更加直觀,激發學生的理解能力,以此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標。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微課教學,將一些生物知識的重難點問題通過微課對學生進行呈現。教師可以將學生不易理解的生物內容,以短視頻的形式,將其重要的環節進行錄制,以供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反復觀看,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能力。例如:在《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一課中,運用微課教學模式,將每個細胞基本結構和功能的知識點都制作成單獨的微課教學內容,并通過微課以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展示細胞結構,促使學生初步認識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并了解其共同點與重要的區別特征,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微課這種對某一個知識點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學,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理解,同時,由于微課具有較強的草根性,任何一名學生都可以進行制作,因此,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以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某一個概念為依據,嘗試自行創造微課,以此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理解能力及靈活運用能力。因此,將信息技術引入至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將原本抽象化的概念感受更加具體,使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更加清晰的為學生呈現,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 運用信息技術加強課后互動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線上聯絡的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形式也由此提升。課堂教學時間終究是十分有限的,對學生的學習達不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許多教師開始嘗試運用群聊等線上溝通方式進行課后交流,類似的線上溝通方式可以幫助生物教師有效了解學生課后學習情況并加以課后輔導。尤其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網課的開展極大地解決了疫情期間無法正常上課的困擾。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可以坐在家中,通過一根網線,就可以與其他同學共同在網絡上對生物知識進行學習。網課的這種打破時空局限的教學新模式,也為學生的學習開辟了新天地。此外,信息技術不僅在日常教學環節,與學生進行課后互動,而且,在疫情期間,也為學生的正常學習起到了基礎保障作用。
例如:在疫情階段,教師構建線上學習平臺,將重點的生物知識、預習重點、復習資料等通過線上平臺發送。同樣也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平臺將作業或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將困難或疑問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達到最大化的學習效果。因此,將信息技術運用至初中生活教學中,可以加強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以此提升初中生物綜合水平。
總結
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至初中生物教學中,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然而在當今的教學體系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作為初中生物教師,首先應當轉變教育理念,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思考,創新教學方式,另外以生物教材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輔助工具,探索到最適合學生并且科學有效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融入至初中生物教學中。避免教師和學生過于依賴信息技術,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進行教學。以此達到提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新課標中所倡導的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左庚民.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J].天津教育,2020(16):173-174.
[2] 江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初中生物有效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5(26):68.
[3] 陳建鈺.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J].亞太教育,2015(18):34.
* 本文系2019年度泉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信息技術融入農村初中理科課堂的探索》(課題編號: QJYKT2019-200)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