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群
摘 要:學習素養的目的之一是“學會學習”。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基于真實問題的探究性學習,借助驅動性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學會學習”。本文以《線描畫》為例,進行項目化學習的實踐與探究,讓學生進行具有綜合性的深度學習,逐步形成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 線描畫 美術課堂
在不同情境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素養”,對情境的學習力和應變力是素養的核心,項目化學習所依托的正是“真實情境”。項目化學習的本質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源自杜威“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借助驅動性問題,對生活中真實且具體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多方面能力,使低階學習轉型為高階學習。本文以“線描畫”為對象,通過項目準備、設計、實施、反思四方面,進行實踐與探索。
一、項目準備,明確探究方向
項目化學習較于傳統教學在課時的安排上會長許多,這就需要教師抓住核心知識,設置有效問題,明確探究方向,這對于學習者至關重要。
(一)把握核心,構建知識體系,深化能力培養
項目化學習的設計不是從項目或活動開始,而是從期待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識出發。尋找關鍵概念或能力,將知識與素養融合。本項目的研究對象為“線描”,“線的運用”則是探究的主要內容。為了讓學生對“線”的表現有更全面的認識,項目從“線”的疏密、粗細、色彩、組合等方面展開探究,層層遞進全面了解“線”。
其次,項目化學習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如:在探究過程中運用“觀察作品”“分析實物”“圖片對比”等方法,對線條進行多方位認識;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合作與溝通能力;創作時,選用多種技巧與材料,形成個人作品,激發創新能力;評價他人作品,闡述自我觀點,培養思辨與表達的能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拓寬學生眼界,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力、想象力、表達力及創作熱情。
(二)設置問題,引導項目深入創設真實情境
本項目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創作線描畫”。問題的關鍵是“線描畫”,通過“創作”表達出自身對“線描畫”的理解。“線描畫”的形式多樣,其中“線”所包涵的知識點豐富,需要有目的性的進行探究。“創作”方法也非單一固定的,不同的創作方法呈現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本質問題在項目中起到一個聚合的作用,將學科中零散的、孤立的知識和技能整合起來。同時,對本質問題的回答,也意味著學生對其產生了重要的理解。
本項目在驅動性問題的設置上為“如何將校園中的樹葉創作成線描畫?”該問題的提出,需要學生解決多個問題:校園中都有哪些樹葉?這些樹葉都長什么樣子?線描畫是什么?線描畫怎么表現?……看似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實際是被問題引導,一層層剖析線描畫。另外,學生的學習場地從教室延伸到了室外,面對校園中實實在在的樹木與樹葉,可以觀察、觸摸、比對,課堂不再拘謹,充滿各種可能性。
(三)明確要求,細化探究內容多個維度進行
為了提高探究效率,學生對項目任務及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和角色有清楚認識。他們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提出、解決問題,主動求索,展開探索,而非為了老師的課堂作業,被動接受學習。其次,學生對項目化學習、項目主題、實施過程要有認同度與接受度,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熱情,產生學習動力。
另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任務和時間有規劃,不可漫無目的地低效進行下去,要有時間節點,有階段性任務目標。
二、項目設計,激發探究能力
本項目設計了5個課時,一周一個課時。以下從入項、學習規則、學習支架三個內容進行解釋分析。
(一)情境中入項,問題來引導
“入項”是讓學生進入到項目情境中。不同于一般的課前導入,“入項”是讓學生有更真實、深刻的體會,要把主要的進程巧妙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與項目產生聯系感,有較強的參與愿望。以《線描畫》項目為例:
線描是非常有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既能表現簡單的圖形,又能展示繁復的美感。該如何來學呢?1.我們要學習基本的線描技法;2.要嘗試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尋找閃光點與不足;3.到校園里探索寫生素材,嘗試進行藝術抽象設計;4.要開作品展示會。
這些問題和要求,都將由學生自主探究完成,課堂教學與室外寫生有效結合,將室內封閉環境的創作轉換成室內外關聯,使實物與藝術造型有機組合。以上這些方式,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其探索性,在提升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延長了創作的熱情。
(二)規則中開展,逐步養習慣
學習的規則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監控與調整。隨著項目的推進,學生的規則意識逐漸加強,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本項目實施前,師生共同討論并明確規則。基本要求為四人為一個小組,每個組員分別創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評價時為保證學生在課堂中擁有“安全感”,小組評價時,允許展示半成品,不可嘲笑他人。并且對好的作品,要真誠表達贊美的想法。學習時需激發“創造性”,做到多觀察,多思考,勇敢地發言,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創作中要培養“挑戰性”,小組成員多交流,抓住瞬間的靈感,把情感蘊含到作品中。
(三)支架中引導,探究知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把建筑行業的“支架”說法引入到教育領域,稱為“學習支架”,可以幫助學習者從現有水平到達潛在水平。學習支架不會一直存在,在學生有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后會撤出。
《線描畫》項目中,學生不會評價自己和他人作品怎么辦?可通過課件評價方案進行參考,從構圖、線條變化、明暗變化等進行評價。學生觀察實物卻不知道如何進行抽象構圖?則指導學生觀察樹葉的葉緣、葉脈的紋理、樹葉重疊的明暗變化。引導學生觀察陽光下樹與葉的投影,發現造型的波動和光影縫隙的細節變幻。
三、項目實施,落實探究內容
項目化學習與其他探索類學習方式有一個重要區別,在于項目化學習需要產生可見的公開成果,通過顯性的成果看到學生的學習進程。以下是《線描畫》五課時的教學情況:
(一)學習線描技法
在技法上,通過鉛筆、針管筆、記號筆、馬克筆、秀麗筆等繪畫材料讓學生進行創作與探究。其次對線的運用也提出了要求,如加粗部分線條,注意粗細對比,有立體感;用點和線做點綴;繪圖案內部的線條,疏密結合,形成對比;部分直接涂黑,突出立體感。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按照要求一一進行完成,完成度高。
(二)首次“鑒賞會”與校園內樹木觀察
學生校園內觀察樹與葉的造型,觀察樹葉重疊與光影交錯的造型特點,細致琢磨葉子的色彩與脈絡紋理,初步構思出下一幅作品的外形輪廓。在評價時,線條,從直線、曲線、折線的造型,螺旋、扭曲、疊加等技法的流暢性進行評價;構圖,外形各部分的比例,明暗區域的對比情況進行評價;細節,從作品是否有閃光點,圖案是否有立體感,裝飾是否精致有靈氣進行評價。
(三)二次創作
幾次學習,學生對線描畫有了較深認識,經過自然環境中的觀察,學生的構圖在創作時更有靈氣。在二次創作時,線描畫質量明顯有提升。
(四)二次“鑒賞會”及作品細修飾
多次的、多方位的“作品鑒賞”是促進學生參與度,提升作品質量的有效辦法。同學之間的相互品鑒,貼近學生的實際能力,更能促進學生樂學愛畫。美術作品是有靈性的,學生只有放開束縛,如風般自由創作,才能有更精彩的綻放。
(五)優秀作品展示
美術作品不是普通的學科作業,把它展示出來,有人欣賞,有人評價更能激發學生深藏內心的熱情。藝術創作不是解規整的題目,而是蘊涵靈氣和情感的。作品的展示,除了帶給學生視覺上的享受外,更是一種激勵。
四、項目反思,優化探究形式
學生“學習”和“學會學習”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課堂內外的各種情境互動過程中逐漸發展的,也是學生成長性學習經驗的獲得進程。學生不斷在已有的知識與新的情境之間進行交融、創新,調動著所有的心理和智力資源來解決問題,提升自我。
美術學科在小學并非主要學科,常有學生敷衍完成作業。開展《線描畫》項目化學習以來,學生主動創作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課余期間能看到學生在校園內觀察,聚在一起討論自己的作品,修改作品。學生掌握的不僅是繪畫技巧,更是一種思維,一種觀念。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整個項目實踐中,學生們不是忙著用一張畫來結束學習,而是分析和鑒賞、決策和創作,不斷進行自主探究,相比以往的教學,學生參與度明顯提升。此間,學生的個體思考,同伴間的合作討論,創造性的分析與概括都有序的進行,實實在在地促進學生的心智成長。
項目進程中,教師從主導的地位退出,充當著引導作用。教師不再為滿堂教而疲憊,更不會為了要求學生繪畫、維持紀律而苦惱,教師與學生都從僵硬的關系中解脫出來。教師更看重學生美術思維的形成,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創作與表達。教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愿為教師,努力不止。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中國建構[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寧波市實驗小學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