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冬
【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傳統應試背景下照本宣科的音樂培訓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為了培育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音樂人才,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學校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和優化學校音樂教育方式,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創新與優化;教學策略
音樂是審美藝術,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應進一步改善教學環境,改革教學方法,改變落后的照本宣科的舊模式。當前,音樂教育在教授和學生吸收的雙向過程中仍然有著一些不可抗力,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情操。因此,教育界乃至每位音樂教師都應積極對音樂教育方式進行創新優化,幫助學生更好地張揚個性、陶冶情操,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1]。
一、當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厚此薄及,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
應試教育將學生文化課的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和學校教學質量的標準,忽略了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音樂教育的發展處于緩慢前進的相對停滯階段。應試教育的一大短板在于教師與學生課堂地位的反轉。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導致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學習興趣泛泛,無法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自主性。在音樂課堂上,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才是課堂教育改革創新與設計優化的第一步[2]。
(二)專業而非業專,素養在乎綜合
文化素養與音樂素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對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與優化勢不可當。傳統教育中,音樂教師只是按照教材教授給學生音樂知識,沒有對知識進行拓展,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3]。比如,學習搖滾音樂時,學生只知道該音樂的類型,對搖滾音樂的歷史和背景卻沒有任何了解,不了解美國的經濟危機,不明白搖滾樂興起的原因和經濟危機背景下人們的迷茫和壓抑。對搖滾樂沒有全面的理解,學生又怎能用心去學習并且演奏有內涵的音樂呢?只有學習了沉甸甸的歷史,了解搖滾樂的發展和作用,學生才能充分了解搖滾音樂的內涵,這有利于其音樂素養和音樂能力的提升[4]。
因此,專業而非業專,素養在乎綜合。專業而非業專,是指專業的內涵,在于對音樂的專業學習,而不是表面的沒有素養的學習;業專是指僅僅專業于本音樂專業的學習,而錯過和忽略了音樂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內在聯動關系。在這一模式下,盡管學生會投入大部分精力去學習音樂專業知識,卻無法真正達到音樂學習的較高水準,無法成為綜合型、全方位的音樂人才[5]。
對于音樂的創新與優化在于做到讓音樂成為具有素養培育的專業,做到與文化素養的聯動培育。因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適應時代和市場需求的音樂人才是必然之舉[6]。
(三)照本宣科,本末倒置
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面對缺乏激情的課堂,學生對基礎性的音樂知識沒有學習興趣,必然難以全面提高音樂素養。面對時代與市場的需求,實踐尤為重要,如果為了所謂音樂技藝的提高而放棄了實踐性音樂課程,勢必會本末倒置,影響音樂教學效果。教師在美聲的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教授音域和美聲的發音技巧和理論知識,一節課的大部分教學時間用來進行講解,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時間,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影響學生對美聲學習的吸收效果。因此,教師要對照本宣科、本末倒置的“填鴨式”音樂教育現狀進行改革[7]。
二、新時代背景下學校音樂教育的創新和優化方法
(一)5G聯動,利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
將音樂課堂與5G聯動,與現代科技聯動,是提升新時代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理論源于不斷的實踐與檢驗,要想將云技術與音樂課堂充分結合,教師就要進行不斷的分析和實踐,在檢驗中獲得最佳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8]。要想改變枯燥的程式化“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就要構建充滿多元化、趣味性的現代音樂課堂。為了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音樂,教師應多運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9]。
例如,在教授電影《英雄》中的音樂欣賞課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生動形象地進行演示,讓學生在具象的電影中感受電影音樂的魅力所在,感受音樂的實際應用,感受小提琴、古琴、古堯、中國大鼓、日本太鼓及其他民族的鼓類融合和演奏的獨特魅力,感受譚盾的音樂創造力,感受電影音樂的蒼茫、悠遠、寬闊、豐富的層次,感受音樂作為電影藝術整體的一部分的魅力所在,在電影中感受音樂學習的奧妙[10]。
(二)器樂引入,教學紛呈
素質的提高,包含藝術細胞的培養和藝術情操的熏陶。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教唱方式,在唱的基礎上加入演奏教學,讓學生在演奏中切身體會音樂表現的活力和音樂感染的共情。如果樂器對于課堂的引進,是一種奢靡的現象,那么,口風琴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種刻板的觀念。口風琴在樂器中價格便宜,而且便攜小巧,同時不會失去作為樂器的“職責”[11]。學生在學習口風琴的演奏時,不單單是吹奏,而是需要在吹的過程中,在樂理的學習中,開闊視野,積累知識。這種情趣的培育,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將口風琴和音樂課堂恰如其分地進行融合。在口風琴的引入下,教師需要在保障課堂秩序和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前提下,融入新的元素,完成口風琴與音樂課堂的精彩配合。
教學紛呈,對于音樂教育的創新與優化至關重要。例如,在教授譚盾的《飄》這一音樂課程時,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介紹這首曲子的故事與傳說:譚盾將帕爾曼小提琴這一主旋律與日本鼓王“鼓童”相結合,搭配空靈凄美的女高音,在音樂中內化飛雪與如月的情感糾葛。教師可通過故事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在教授這首曲子基本的音階和演奏注意事項時,為了讓學生在枯燥的基礎知識學習中提高對口風琴演奏的興趣,可以利用5G技術用虛擬的網絡口風琴進行系統的演奏,讓學生直觀且形象地學習口風琴演奏。教師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對口風琴學習的興趣,讓紛呈的課堂魅力無限,讓音樂的創新與優化勢在必行。
(三)實踐操作,平臺搭建
除了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技術的指導,面對媒體與市場的需求,音樂教學也離不開實踐表演。而實踐表演不僅是對音樂的展示,還是對自己素質和審美的展示,是自我思維對媒體和公眾的共鳴。對于一個優秀的音樂人來說,自我素養和情感共鳴至關重要,在實踐表演中,其應注重情感共情的能力,為公眾傳播有意義、有價值、有共鳴的音樂表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任務,舉辦班級音樂節,給學生提供音樂表演的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中充分表現自我的音樂理念,在實踐中獲得更有價值的啟發。比如,教師開展流行音樂表演音樂節,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音樂能力,讓學生了解流行音樂;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關于音樂教育方式的優化和創新,教師應在自我素質提高的前提下,對學生的音樂興趣和素養進行激發和培養,讓音樂表演不僅僅是一個專業,更是一門藝術。
【參考文獻】
陳白璐.淺談新時代背景下中專學校音樂教育的創新和優化[J].大眾文藝,2017(17):200.
石芳.中職音樂教育的現狀與改革路徑[J].青春歲月,2019(02):178-179.
和建榮.談談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創新和優化[J].數碼設計(下), 2019(04):256.
楊振,潘歌.互聯網時代音樂教育模式轉型研究[J].藝術教育,2021(04):46-49.
侯靖瑜.中職學校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功能的具體策略[J].戲劇之家,2021(09):127-128.
李潤.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藝術大觀,2021(06):114-116.
侯靖瑜.音樂教育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J].現代職業教育,2021(05):204-205.
劉旭君,申詠梅.淺談學校音樂教育中提高中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對策[J].大眾文藝,2021(01):188-189.
張穎群.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創新和優化研究[J].藝術評鑒,2021(01):124-126.
郭致福.音樂教育對音樂素養的養成探討[J].大觀(論壇),2020(12):40-41.
黃興.淺談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視唱教學四性[J].當代教研論叢,2020(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