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秀容

摘 要: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模式的構建,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構建深度學習課堂,培養學生高階思維,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有效性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之上,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能夠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模式。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需要,積極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基于深度學習的視角,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構建深度學習的模式及其重要。文章中,筆者立足深度學習視角,探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深度學習模式的意義、現狀極其對策。
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意義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其數學學習效果的好壞。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強化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極其關鍵。美國教育家布魯姆的教育理論認為: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有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之分。高階思維對應的學習方式是深度學習,低階思維對應的學習方式是淺層學習。低階思維的學習,體現為“記憶—理解—應用”,這是一種依靠模仿和記憶來獲取知識的學習模式,相對而言比較機械;而高階思維的學習方式,則是“分析—創造—評價”,強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發揮其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立足高階思維與低階思維的區別、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區別我們可以輕松地總結出: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積極構建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分析、總結和歸納能力,促使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和淺層學習模式相比,深度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全面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需要。
(二)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共同構成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六個維度。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改變過去應試化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適應于未來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強化學生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而傳統的以考核為目標的數學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常常是在機械記憶的基礎之上理解知識,這是一種典型的淺層學習模式,不利于學生數學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在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種立足知識與技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理解而后記憶的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地革新傳統的數學教育模式,進而達到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 基于深度學習,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整體分析內容,設計長程學習目標
1. 設定長程目標
小學數學教科書的內容通常以單元為單位,并且單元的內容順序排列以反映數學學習的內容。該單元的主要內容,包含最重要的要點,學生掌握知識點,學生了解重要的數學內容和基本單元概念,把握知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并設定學生單元目標及長期目標。這些目標稱為單元根對象。在該目標的指引下,再結合課程設計,使得縮短的目標是長期目標的序列點,但它們始終會與長期目標保持一致。例如,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目標旨在理解和運用分數的含義,了解如何比較分數大小并進行計算。
2. 整體分析核心內容,設計靶向長程目標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編排通常是遞進編排式,但是,對小學數學內容進行梳理時會發現,一些具有相同的數學思想包含在核心內容中,核心內容由具有共同特征的基本技能,數學知識組成,所有這些數學思想都像目標中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習內容變得越來越多,并且逐漸擴散到中心外水平。這些內容不管怎么擴展和發展,最主要的是圍繞核心思想來擴展。例如,學生探索計算平面圖面積的最重要的內容是計算方法,數學的核心概念轉換,專注于數學的推理能力。我們緊隨這個中心,然后慢慢擴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圓形的面積→圓柱體的體積→……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學習和理解數學思想以及各種數學內容的核心知識,使之所有內容都圍繞著這個目標落實。
(二)深化知識理解,引導深度學習
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數學教學中,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促使教學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小學數學的教育,課本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授課的依據。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剖析,把握知識的內涵,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導深度學習。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筆者并沒有讓學生直接記憶乘法分配律的表示方式,而是融入數形結合思想,立足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推導乘法分配律的表示方式。圖形如下:
通過圖片展示,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求出圖中圖形的面積,有哪幾種表示方式呢?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學生用a×c+b×c表示,也有學生用(a+b)×c表示。筆者繼續提問:哪一種方式的計算是正確的呢?學生深入思考,發現兩種表示方式都是正確的計算方式。筆者:既然同學們發現兩種計算方式都是正確的,說明:(a+b)×c=a×c+b×c,而這個公式所表達的,就是乘法分配律。這種自然的知識過渡,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地改變過去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知識的學習方式,實現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三)科學問題導學,引導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