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明
足球是一項深受世界各國人民追捧,以及老幼適宜的體育運動,并且因為世界上各個國家球隊之間的激烈競爭,使得很多人成為了球迷。小學階段的體育足球教學,旨在強健學生的身心,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健康發展。而素質教育一直提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因此,立足于智育和體育的協同教育觀,本文探究了小學體育足球活動與語文教學的若干融合點,希望對促進青少年綜合健康發展而有所幫助。
體育足球教學和語文課程相結合?或許有人對此持有懷疑的態度,但只要細想其中的各中緣由,定會理解教育殊途同歸的含義。當代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僅在智力、德育等方面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更在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點的指引。而筆者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深知自身肩負的教育職責重大。因此,嘗試結合自身的體育足球教學經驗,對語文課程與足球教學活動的教育融合點展開了粗淺的探討,若有不足,還望同仁斧正。
1 結合語文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理解足球起源
在學生剛剛接觸小學體育足球這項運動時,教師如果一開始就對學生以“專業術語”,如“顛球”、“魚躍撲球”、“自由人”、“沉底傳中”、“交叉換位”、“籬笆戰術”、“密集防守”等對學生予以足球訓練知識講解,顯然小學生是聽不懂的。而一次聽不懂或許學生可以忍受,每次上課都聽不懂,體育教師的足球教育活動就全無實質意義可言。所以,筆者認為,體育教師需要先為學生講解一些基本的足球理論知識,而“足球的起源”就是其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部分,也可以說是一個導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時語文教師為了鍛煉孩子們的口語能力,會設計一些口語交際主題,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參與到該活動的思考和交流中,如此,則語文口語交際活動情境生成。其實,我們在給學生講解足球運動的起源時,也像是在營造一個口語交際活動情境。教師可以在講解過程中,隨時對學生提出問題,如“你認為最原始的足球是怎樣制作的?”、“你猜測一下最早的足球出現在哪個時期?”或者是“你知道足球游戲的比賽規則是怎樣演變的嗎?”或者是等教師講解完足球的起源、經過和發展之后,還可以啟發學生“誰來復述一下,老師剛剛都講了哪些內容,用你自己的話來簡單談談你對足球起源的理解”,由此,學生們在這一活動中,不但可以知曉最早的足球緣起于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從而為自己是一名中華兒女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更可以在這個口語交際活動中,實現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提升,達到足球教學與語文課程活動相結合的目的。
2 重視足球課堂學習體驗,倡導學生作書面總結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在“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體育教育定義了高標準。而多數體育教師,組織體育足球訓練時,一般集中重視對學生足球傳球、停球、顛球以及戰術等方面的訓練,而輕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因此,個人以為,體育教師應該摒除落后的教育思想,多與學生在足球訓練中做一些互動和交流,比如,給學生展示一些“花樣足球運動技巧”,吸引學生一陣關注和身心鼓舞,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對抗游戲,教師自己也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個球隊,和學生共甘共苦,做他們的良師益友。而學生在經歷了這些豐富、緊張、激烈和快樂的課堂情感交流和互動后,必然需要一個情感的宣泄“場地”,而語文作文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建議學生將自己對整節課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感悟,或者是對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更或者是對今后的體育訓練規劃和展望等,以書面表達的形式寫作下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足球訓練的快樂,也可以化解語文作文教學難,教學質量差的尷尬境遇。
3 滲透心理輔導教育內容,培養兒童正確成敗觀
無論是學習體育足球訓練技巧、體育競技中遇到了成功和失敗,抑或者是語文學科中的試題測驗等,都需要端正學習和處事的態度,培養學生正確的成敗觀,如此,方能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對學生實施良好的心理教育,也是促進體育足球教學活動與語文課程實現結合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今后的體育成長之路上,學生可能還會經歷身體因運動而產生的挫傷、體育足球競技中自己與成功失之交臂以及無法進入自己所期望的藝體學校等挫折,而遇到這些困難和挫折之后,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位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不退縮,不妥協,直擊困難,勇抗挫折,在體育學習中是如此,在語文學科學習中也是如此,在學生今后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更是如此。唯有樹立正確的榮辱意識,看淡成敗,才可以真正的勝不驕,敗不餒,書寫自己多彩的一生。
綜上,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和發展中的重要起步時期,也是奠基階段。在這一教育時期,作為體育教師,我們不應將教學的視野局限于體育這一方天地,而是因為從素質教育“以生為本”的宏觀教育視角出發,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素質和能力,基于此,立足于我所教學的體育課程,本文探究了足球活動與語文學科的融合點,希望可以通過記以此文的方式,給同仁提供一些淺顯的參考,掀起體育教學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成大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