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泓 林川 李文斌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羽毛球運動是一種相互進行擊球隔網對抗的球類體育運動項目。這種運動項目的特征具有不確定性、比賽無時限性、快速爆發力、瞬息萬變性以及全方位運動的特點。通過羽毛球運動鍛煉和比賽,運動員能夠強健體魄,并培養運動員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更有益于對文化修養的養成。高遠球是羽毛球運動中由一方運動員底線擊出達到對方底線的高弧線飛行球,角度幾乎處于垂直狀態下落入到對方端線附近場地區域內的球。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是學好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基礎[1]。在《羽毛球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和“四個基礎”》文章中提到,正手擊高遠球是后場羽毛球高手擊球的技術基礎,對于這一技術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羽毛球正手殺球、吊球和平高球的學習質量。在戰術上,后場正手擊高遠球的飛行弧度高、速度慢,在被動狀態下進行可為運動員爭取更多回位的空間,從而為下一次擊球位置的過渡和調整提供充足的準備時間[2]。因此,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的質量,不僅會對運動員后場技術動作的掌握與學習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在實戰當中將被動變為主動,控制整場比賽的節奏,調動對手,并在最終戰勝對手。基于此,本文開展對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分析研究。
根據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動作在日常中的表現,結合本文對這項技術的目的進行分析,將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動作劃分為多個不同階段,如圖1所示。
圖1中,A~F 分別表示為準備動作、移動動作、引拍結束動作、發球預備行為、運動行為、接球準備行為、發生擊球行為、揮拍結束行為、位置回歸行為等。針對上述提出的行為,對不同階段過程中的不同動作分別進行定義。準備姿勢定義為:運動員兩只腳與肩同寬站立,雙膝微微屈膝,上身向前傾斜,兩肘也微屈,將羽毛球拍放置在身體前側,高度保持在與運動員胸部持平,運動員兩只眼睛目視前方。同時,調整身體的重心,使身體整體呈現向后的趨勢,保持身體重心平穩后記了認為對此行為的定義結束;揮拍結束行為的定義:要求運動員在實際運動過程中,雙手以交叉的姿勢站立,直視羽毛球落球點,此時身體的重心應在腳掌部位,在保持身體平衡的前提下,向橫向移動;接球準備行為定義:認為運動員移動到接球位置后,羽毛球球拍由上至下拍打羽毛球,分別執行正手與反手接球兩種方式。在此中運動行為下,認為運動員與羽毛球兩者處于同時運動狀態,且無法完全放分離,因此為了方便后續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分析,選擇運動過程中的分割點,以腳步行為作為運動支撐點,運動員下肢體落地后,離開地面的瞬間即可認為行為完成。位置回歸行為定義為:隨著運動員正手擊高遠球的動作實施后,可利用小跑的方式,從運動場其它位置向球桌附近移動,從而快速達到下一個接球點上,并保證此時運動員的雙腳全部腳掌均處于落地的狀態[3]。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中關鍵階段為移動階段和擊球階段,因此本文將重點對這兩個階段進行詳細的分析。

圖1 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動作五個階段劃分示意圖
在運動員進行正手擊高遠球時之前,其移動階段中,可將羽毛球運動員的準備行為認為是運動員行為執行的過渡階段,也可作為擊高遠球行為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需嚴重影響著擊球的效果和質量[4]。表1為四名羽毛球運動員在進行正手擊高遠球時在移動階段準備姿勢身體各個關節的角度對比表。

表1 移動階段準備姿勢身體各個關節的角度對比表
根據表1中的對比可以看出,四名羽毛球運動員在進行正手擊高遠球時,運動員的準備行為與其身體關節的變化呈現一定規律。因此可通過感知運動員的行為準備過程,控制膝關節的變化范圍在120°~155°范圍之間,角度保持在這一范圍內有助于運動員正手擊高遠球時控制身體重心和移動發力[5]。四名運動員的肩關節變化角度均較小,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證在執行擊球行為時,運動員的肩臂與身體更為靠近,以此為運動員移動引拍行為提供方便。此外,考慮到肘關節的角度變化也會對運動員運動行為造成影響,因此可控制運動員在揮拍過程中肩臂與身體的角度,盡量控制球拍高度能始終與胸部持平,讓向上出拍與向下出拍的距離得到平衡,從而縮短出拍過程中消耗不必要的時間。而四名運動員的左肘角度也基本維持在110°左右,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持運動員上肢與整個身體的平衡。
綜合上述對移動階段準備姿勢身體各關節角度特征的分析,擊球階段是從引拍結束后開始,球拍從體后向身體前上方揮動,直至球拍與球托脫離接觸的瞬間結束的階段。在整個擊球的過程中,羽毛球運動員的右側小臂開始內旋,各個肘關節角度逐漸變大,軀干由背弓轉變為前屈,右臂在肩部的正上方伸直,在羽毛球拍拍頭觸碰到最高點時將羽毛球向前方擊出,隨之右腿向前擺動,左腿膝關節角度逐漸變大,并擺向身體后側,以此維持運動員身體的平衡,并為落地后的移動做好充足準備[6]。
在整個擊球階段,羽毛球運動員身體各個關節產生的動力均通過身體的傳遞最終匯聚到球拍上,根據物理學原理可以得出,羽毛球球拍的質量恒定不變,因此運動員揮舞球拍的速度越快,拍頭所能夠獲得的動力勢能越大。因此,加快球拍速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運動員揮拍距離以及縮短揮拍的時間。表2為四名羽毛球運動員在擊球階段揮拍的時間、距離以及拍頭速度對比表。

表2 擊球階段揮拍的時間、距離以及拍頭速度對比表
根據表2中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四名羽毛球運動員中在最低點揮動球拍直到最高點的用時、移動距離以及速度,效果最好的為運動員B。運動員B 在揮拍過程中的耗時最短,且可完成瞬時擊球的用時較低,因此可認為在此種行為執行中,發球的速度最快,產生的運動動能更高,產生的實際擊球效果更為良好。
本文通過對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分析得出,在移動階段初期,準備姿勢完全符合人體運動學特征,便于發力、轉體及移動。擊球時持拍臂未完全伸直,沒有達到最高的擊球高度。因此,建議羽毛球運動員在進行正手擊高遠球時握拍手要放松,在擊球前瞬間抓緊球拍,同時閃動手腕,增強擊球時的爆發力,這樣更有利于球拍與球之間能量的傳遞。并且在日常訓練中應當執行針對性較強的運動訓練,并合理的安排運動員的膳食營養,均衡搭配運動時間與運動行為,通過上述提出的行為,以此完成羽毛球運動成績的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