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大爆炸時代,突發事件越是重大,我們越要發揮新聞輿情引導的重要作用。高校作為重大突發事件的易感“窗口”,更要擔負起新聞輿情內外引導的雙向使命。本文剖析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新聞輿論引導場的短板,多層次研究探討高校新聞輿情引導有效路徑,針對性地構建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供”“給”“側”新聞輿情引導機制。
關鍵詞:重大突發事件;高校;新聞輿情;引導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039-02
重大突發事件的戰場不僅僅在事件本身的處理推進,更在于新聞輿情這一無形抓手的民心所向。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育人主場,是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引導不可或缺的一環。高校學子多處于價值取向不穩定的成長期,高校新聞輿情引導機制的構建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要讓高校新聞輿情引導機制擔負重大突發事件的雙向傳導使命,讓高校學子成為正確新聞輿情信息的接收者、正向發聲的傳播者。
一、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新聞輿情引導的現狀
(一)輿情引導方向多樣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新聞輿情引導機制。校黨委宣傳部、組織部、學工部、團委以及各院系均可對新聞輿情進行引導,各部門從自身“主陣地”視角出發,但很少形成合力。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輿情“二次傳播”現象常態化,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這一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下,高校新聞輿情的引導方向云集景附[1]。
(二)輿情引導媒介多元
5G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高校僅通過校報、官網、官微進行新聞輿情傳遞的傳統媒介引導模式,高校新聞輿情媒介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2]。在這個信息傳遞媒介推陳出新的時代,在重大突發事件的背景下有效選擇媒介,快準狠地擊中高校新聞輿情的靶心,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不斷突破,給高校新聞輿情引導帶來的全新挑戰。
(三)輿情引導訴求多變
重大突發事件本身具有緊迫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還是校園師生安全事件等,都屬于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期,容易被重大事件的信息源影響,且越來越多的高校學子在個性化的成長中有了發聲的訴求。目前,高校在重大突發事件下,尚未滿足大學生主體不同程度的價值訴求。
二、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新聞輿情引導存在的問題
(一)輿情引導邊界過于清晰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事件的“大考”中,高校新聞輿情引導的不足得以凸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高校積極響應,進行疫情防控宣傳教育等方面的新聞輿情引導。各部門各司其職、分線作戰,學工部做好學生云防控輿情引導,宣傳部做好師生正能量事跡報道,乍看之下分工明確,但存在邊界過于清晰的問題。高校各部門分頭推進該項工作,卻未將各部門輿情引導融合起來,形成真正溫暖師生的高校新聞輿情最大合力。
(二)輿情引導非中心化顯著
隨著高校視頻號、微博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新聞輿情媒介的不斷增加,輿情引導的非中心化現象日益加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越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下,越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高校輿情引導肩負著“黨媒姓黨”的中心化責任。但新聞輿情媒介增多,高校間,甚至同一高校的不同媒介對同一重大突發事件的側重點都不相同,過多的媒介雜音使高校學子處于新聞輿情接收的末端,無法準確地接收到有效的信息,導致高校新聞輿論導向出現偏差。
(三)輿情引導訴求研判被動
“高校教師學術抄襲”“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偏差”“高校學生微博言論不當”等新聞層出不窮,在這個信息紛雜、消息透明、受眾訴求不明的輿情大環境下,高校的任何信息都可能站上風口,成為重大突發事件。從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各高校新聞輿情處理的時間節點可看出,高校新聞輿情引導前期對受眾的訴求把握較少,在新聞輿情的處理過程當中存在研判錯誤、引導無效重復等問題。而且在高校新聞輿情的引導過程中,不少學生甚至教師持續發表不當言論,或通過公眾媒體平臺發聲,新聞輿情管控不精準的現象屢見不鮮。
三、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新聞輿情引導機制的構建
(一)“供”端,打破新聞輿情條塊
1.建立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專項小組。當前高校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的引導機制構建的基石是專項小組。專項小組的構建能使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引導跳出高校本身的條塊式職能運行,從重大突發事件涉及的宣傳部、組織部、人事處、學工部等部門中設定專人成為專項小組成員,在完成高校職能工作的基礎上,致力于對高校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專項工作的監控及研究,以此改變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職能部門界線過于清晰且各部門云集景附的新聞輿情現狀。在專項小組成員的聯動下,高校各職能部門能對新聞輿情引導形成合力。
2.建立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管理制度。需在成立專項小組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高校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管理制度,對輿情引導的基本處理流程以及專項小組內小組成員負責的具體事項建章立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對各類型重大突發事件進行預設,以此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新聞輿情引導速度較慢、引導方向存在偏差等問題。高校新聞輿情引導的本質及初衷在于,在重大突發事件背景下對高校學子進行價值觀引導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管理制度能在重大突發事件下,保證高校新聞輿情引導不背離“黨媒姓黨”的根本方向,不背離服務師生的大局。
(二)“給”端,強化輿情中心導向
1.抓好信息管控,提升硬件數據監測能力。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新聞輿情引導機制的構建,不僅僅是細化、完善內部軟體系的過程,更是高校對自身新聞輿情引導硬實力的一次自檢。目前,新聞輿情的引導重心逐步從傳統媒介向以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為代表的傳播媒介偏移,在引導機制構建的過程中,各高校根據不同的學情及信息化建設程度,逐步在引導機制中加強大數據技術這一新聞輿情分析硬件智能管控設施的構建。通過貼合實際的硬件升級,為高校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的科學監測與引導提供助力。
2.抓好媒介管控,加強軟件融媒體建設。2019年5月,教育部啟動開展教育系統融媒體建設試點工作,中央多次聚焦媒體融合,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勢在必行。在高校教育媒體融合的大潮中,高校重大突發事件新聞輿情的引導需緊跟融媒體時代改革的步伐,在引導機制構建中充分凸顯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專業性與新媒體的即時性、多樣性,使高校“引導發聲”的線上報道與線下輿論相統一,解決突發事件下傳統媒體的滯后及新媒體信息發布非中心等問題。高校要在內部融媒體中心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中,抓好媒介管控,全面提升突發新聞輿情的引導能力。
(三)“側”端,提升輿情引導主動性
1.提升高校新聞輿情研判精準度。高校學子作為高校新聞輿情的引導的主要受眾,具有個性張揚、價值觀尚未形成等鮮明特點,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應根據受眾特點進行新聞輿情引導研判,進而提升高校輿情引導的精準度。在事前研判時,應構建以高校學生黨員、學生會干部等優秀學生代表為主體的學生隊伍,以此豐富高校引導的研判維度。在事中研判時,高校需構建深入教學一線的教師隊伍,對新聞輿情的發展進行即時研判。在事后研判過程中,要針對在突發事件中有較明顯不當言行的師生單獨建檔,進行長效新聞輿情工作的跟蹤研判。把握住重大突發事件發展不定等特性,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新聞輿情全階段研判,有利于高校把握新聞輿情引導的主動權。
2.加強高校新聞輿情的訴求傳遞革新。新聞輿情的重要任務是澄清謬誤、明辨是非,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引導,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一味地封堵、回避、刪帖等,無法進行有效引導。在不斷健全引導機制的同時,要認真傾聽高校新聞輿情引導主體在突發事件中的訴求。高校可以選樹師生新聞輿情引導先進代表,在重大突發事件中進行專項發聲,在信息化硬件的支持下,開設高校內部新聞輿情互動專區,通過新聞輿情訴求的雙向革新傳遞,在可控范圍內,更好地傾聽受眾的訴求,第一時間解決新聞輿情的負面反饋,在突發事件下全面提升高校新聞輿情受眾的整體素養。
四、結語
本文從“供”“給”“側”三個層面出發,健全高校新聞輿情在重大突發事件下的引導機制,助力重大突發事件下高校新聞輿情的細化宣傳教育,穩定師生心理狀態,充分發揮新聞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引領新時代大學生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承擔使命。新媒體時代,要真正發揮高校新聞輿情的引領作用,在重大突發事件下做到“作戰”與教育兩手抓、兩手贏,構建好高校新聞輿情引導場,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匯聚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呂靜.全媒體時代高校輿情危機應對機制的建立[J].今傳媒,2015,23(05):22-23.
[2] 王輝.融媒體時代健全高校新聞輿情引導機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11):176-177.
作者簡介:顧儒(1990—),女,浙江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