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VR技術實現對少數民族節日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是新時代弘揚民族文化的新思路。本文簡要分析數字化保護對少數民族節日傳承的重要意義及VR技術的應用價值,并通過VR技術在傣族潑水節數字化保護中的應用,探討如何利用VR全景相機、節日動畫、“云體驗”實現節日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最優效果。
關鍵詞:VR技術;少數民族節日;數字化保護;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226-02
一、前言
少數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應用技術手段加強對其的保護,實現其傳承與發展。VR技術可以為民眾提供強烈的沉浸感,同時,人機交互可以有效避免節日活動的開展影響到民族傳統古建筑、古文物的完整度。因此,應充分利用VR技術設計科學的少數民族節日保護方案,為文化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二、數字化保護對于少數民族節日傳承的重要意義
少數民族節日作為體現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對其實施數字化保護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其一,針對缺乏實物支撐的節日文化,其傳播發展很容易受到交通條件、通訊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文化傳承遇到阻力。對于云南等地勢偏僻的地區雖然不易受外來文化的侵襲,但由于發展緩慢,其文化傳承速度也相對較慢。而數字化保護可以為少數民族節日謀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可以擴大其宣傳范圍,使更多人了解到民族節日文化,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節日文化的完整度。
其二,數字化保護可以對少數民族節日中的娛樂等多種多樣的文化內容進行規范化展示。現實中,部分節日中的文化內容很難在實踐中得以展現,導致很多民眾只能片面認知少數民族節日文化,而數字化保護手段可以通過虛擬操作的方式進行,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全方位地展示節日文化,有利于節日文化的傳承。
三、VR技術在少數民族節日保護、傳承中的應用價值
VR技術是新興數字媒體技術,在文化傳播方面應用廣泛,與3D技術相比,其展示方式更加真實。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多元文化的瑰寶,將VR技術應用在少數民族節日保護與文化傳承中具有極高的價值,可以以多元化的節日呈現形式向世界展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一)將科技元素融入少數民族節日
VR技術是一種將虛擬與現實結合的技術手段,最早出現于1980年,于2016年普及。VR技術具有虛實互動特征,可以帶來沉浸式的體驗,為民眾打造了一個虛擬化的真實場景,滿足了民眾的參與體驗需求,盡管其無法到達現場,也能在VR技術的輔助下獲得真切體驗。將其應用于少數民族節日保護及傳承中,可以增強少數民族節日的科技感。例如,云南地區的年節祭祀活動中,人們需要點燭上香,而在VR技術的輔助下,祭祀流程中的儀式可以通過數字化操作完成,實現了對節日文化的有效傳承;在獨龍族剽牛祭天節日活動中,人們需要手拿長矛刺向牛心,以祈求五谷豐登,而借助VR技術,傳統步驟可以被替代,但仍能營造出熱鬧的氛圍。總之,VR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節日文化的科技化發展。
(二)創新節日慶祝方式
可以借助VR技術創新節日慶祝方式,推動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數字化進程。傳統的祈福模式往往通過燒香、宰羊、吹巴烏等方式營造節日氛圍,如今,通過VR技術構建虛擬場景同樣可以達到這種效果,既不會影響節日氛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資源浪費。例如,放鞭炮是我國民眾在節日中最常用到營造節日氛圍的方式,然而鞭炮的大量燃放將加劇環境污染,不利于生態保護。通過VR技術模擬鞭炮的閃爍場景,渲染節日氣氛,在虛擬空間中度過節日不失為一種合適的替代方法。總之,VR技術為節日的多樣性慶祝提供了新的途徑[1]。
(三)使少數民族節日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少數民族節日中應用VR技術還可增加節日的活力與吸引力。少數民族人數有限,參加節日活動的大多為當地人,他們無法從一次節日中近距離地感受到民族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自愿成為文化傳播者的積極性較低。而VR技術的實踐操作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加全面且深刻的節日文化體驗,可以促使潛在體驗者成為文化傳承者。此外,經由VR技術設計的少數民族文化節日體驗活動還可以實現情感的互通共融,比如家長在帶領孩子參與VR節日體驗活動時,可以在三維空間中鞏固親子關系,這種獨特的體驗也可以使少數民族節日煥發出新的生機。
四、VR技術在傣族潑水節數字化保護中的應用
(一)VR全景相機
本文以傣族潑水節這一少數民族節日為例,提出在應用VR技術時,可以借助VR全景相機實現對節日文化的數字化保護。VR全景相機是能進行360°無死角拍攝的一款相機,由VR全景相機拍攝的影像能夠為觀看者提供強烈的沉浸感。傳統相機的拍攝范圍與人眼可以觀察到范圍類似,在60°到150°之間,無法拍攝到后方以及上下方向的場景并將其制成連貫的影像,即使利用傳統相機對其進行逐一拍攝也無法獲得無縫隙的拍攝結果,碎片拍攝還會降低拍攝速度。相比之下,VR全景相機所拍攝的相片可以涵蓋四周的景象,借助VR全景相機,傣族潑水節的潑水現場可以被盡收其中。同時,搭配VR眼鏡,人們可以直觀地體會到潑水節的熱鬧與刺激感,甚至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水流沖擊的觸感,同時能從VR全景相機的拍攝影像中了解到后方等其他視線不可及的區域的具體情況,可以加深人們對潑水節的認知[2]。
另外,在持續3~7天的潑水節中,傣族民眾還會身著盛裝跳舞斗雞,而這種熱鬧的場景節課借助VR全景相機記錄下來,使人們感受到潑水節各方面的細節。VR全景相機解決了傳統攝影攝像技術視角受阻等問題,在VR技術支持下,人們能夠借助VR全景相機拍攝的影像資料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潑水節的節日氛圍并將其共享于社交平臺,讓更多人關注到潑水節的節日文化,進而擴大節日文化的傳播范圍。VR全景相機還可用于開設VR直播活動,使傣族潑水節的節日慶祝活動能夠突破云南與其他地區地理空間的束縛,使各地的人們都有機會接觸到潑水節文化。總之,VR全景相機的應用對傣族潑水節的傳承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能使其在數字化保護中擁有更龐大的“傳承者”隊伍。
(二)制作節日動畫
在傣族潑水節節日文化數字化保護過程中,還可充分結合動畫制作技術,巧妙設計潑水節三維動畫,使觀眾從動畫中了解到潑水節的文化特征。VR動畫是在實景與虛擬資源交互融合的基礎上制成的動畫產品,三維動畫的制作成品可為觀眾細致地展示潑水節的流程與服飾的裝飾細節,可以通過對潑水節舉辦的賽龍舟比賽、斗雞比賽以及丟包游戲進行三維設計,幫助人們在立體化場景中真實地體驗每一項節日儀式的獨特性[3]。
VR節日動畫的制作流程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前期準備、中期制作、后期補充。前期準備階段,制作者需要結合傣族潑水節的文化背景設計潑水節場景劇情,如展示依拉賀舞以及人們手敲芒鑼、口念賀詞,穿梭于各戶人家中的場景。之后可結合具體的場景要求建立模型、設計分鏡動畫,并配置適合的燈光,最后經過逐層渲染設計后制成三維動畫。借助三維動畫,觀眾可以真實地從動畫中體會潑水節的熱鬧環境,甚至產生一種身在現場的錯覺。在應用VR技術制作節日動畫時,還應當注重動畫鏡頭與潑水節實際空間布置的匹配度,以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人的思維會受環境因素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在借助VR技術實現潑水節數字化保護目標時,還需要收集真實的現場信息,以增加VR節日動畫的可信度,避免過度夸張造成動畫失真。對于一些還未沒落,仍在盛行的節日文化,其相關素材較多,可以結合實際擴大動畫制作素材收集范圍,以增強動畫的真實性。例如,錦繡中華就曾開展了“民族水世界”VR項目,通過“浴佛祈福”“玩水奪標”等形式,為觀眾提供了參與節日互動的機會,觀眾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欲望。
(三)“云體驗”
VR技術日益發展,其市場規模已經從2016年的67.4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912.5億元,VR技術被多個領域廣泛應用,發展前景廣闊。VR技術帶來的人機交互體驗可以為群眾帶來更加深刻的沉浸感受。同時,VR技術的廣泛應用也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例如,VR技術在為傣族潑水節提供新的傳承契機的同時,也在創新中提高了其技術水平,其中,“云VR體驗”的出現為潑水節節日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思路。隨著5G技術正式商用,在5G技術的加持下,VR技術也通過“云體驗”優化了節日文化傳承環境,不僅能進行實時傳輸,而且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720°全景環繞的虛擬體驗效果。
在云計算技術的支撐下,VR技術還可以將潑水節節日文化進行匯總,在云共享中帶來最佳的體驗式服務。對比以往潑水節節日文化的VR體驗,“云體驗”無論從節日內容的豐富度還是節日感受的真實度上,均有了更高水平的提升,“云體驗”的應用將成為少數民族節日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新路徑,可以為VR技術的拓展延伸提供助力。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保護部門應善于運用先進的高新技術,開發VR技術的服務功能,使人們在虛實結合條件下加深對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的認知,最終推動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工作,避免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因受到當地傳承條件的限制,錯失傳承機會。
五、結語
數字化節日文化保護為文化傳承提供新的指引,在少數民族節日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應用VR技術,既能滿足民眾的節日訴求,又能避免節日文化的消亡。因此,應從VR全景相機、節日動畫制作、“云體驗”等方面著手,確保云南傣族潑水節等少數民族節日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邵晰.基于VR技術下的少數民族節日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09):154.
[2] 唐曉敏,郭云仲,代湘云,等.基于VR技術下的少數民族節日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9,17(01):73-76.
[3] 李辛香.幼兒園少數民族節日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為例[J].廣西教育,2019(45):9-11.
作者簡介:宗可瑜(2000—),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