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英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好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性教學思路探索,能給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帶來良好的動力支持。以小學數學為基礎,分別從課堂導入、教學、課堂訓練等方面對信息技術的融合教育思路予以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融合
一、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導入的融合思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想要實現對信息技術的融合性應用,要先做好其與課堂導入環節的融合。課堂導入環節是整個課堂的開端,直接影響整個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師生狀態。例如在進行“圖形的運動(二)”的教學時,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實現對學生基礎知識水平的考查,我在課堂導入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一些事物運動的方式,例如行駛中的汽車、商場的電動轉門以及班級中的推拉窗等,學生根據他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去判斷這些圖形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些案例當中,很多都是單一性運動的方式,如電動轉門是旋轉運動、推拉窗是平移運動,而行駛中的汽車是多種運動方式相結合的案例,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分歧。其中,有學生認為其是在做旋轉運動,也有學生則認為是在做平移運動。之后,我讓學生各派出幾名代表,進行觀點的說明和舉例。在此基礎上,我讓兩個不同觀點的學生之間進行辯論,讓他們試圖說服彼此加入自己的陣營。在學生完成互動交流之后,我對他們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從他們的角度去進行思考和分析,由此來證明行駛中的汽車既做了旋轉運動,也做了平移運動。其中汽車的輪胎是做旋轉運動,但車窗、車本身以及車里的人都在做平移運動。在這種課前導入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思維方面的良好調動,同時也會進一步提升學習熱情,這為數學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的融合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保證信息技術能在最恰當的教育時機予以出現,教師要做好對教學內容的設計,保證學生可以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有效學習,實現他們學習的進步。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為例,因為學生尚不具備空間邏輯思維,所以他們雖然明白什么是長方體,但對其理解相當有限。針對這一情況,我選擇以信息技術為模式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來完成對長方體的觀察,并進一步完成對長方體知識的研究,讓學生明白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差別,同時認識到立體圖形是由多個平面圖形所構成。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高效地完成課堂學習,同時還能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這對他們學習數學知識起到了關鍵的輔助作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也因此獲得了顯著的提升。
三、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融合操作
課堂中邏輯思維及動手操作環節與數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了把邏輯性思維強難以解決的抽象問題更直觀清晰的展現,利用信息技術更直觀地表達呈現給學生,讓其加深印象。如我在給二年級學生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中,通過認識生活中的角延伸到數角,數角環節很難操作,因為學生年紀小,邏輯思維欠成熟,不容易分辨隱藏角的個數,這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直觀地演示或動態演示讓學生很容易分辨出隱藏角,從而得出結論,這對學生在以后的知識環節銜接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好地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接著,在畫角時,通過動態演示操作,讓學生直接觀摩如何畫角,抓住畫角要點,給學生一目了然地呈現出全過程,不僅加深了印象還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學習興趣。所以信息技術操作在數學課堂中一定程度的給教學帶來了雙重有益收獲。
四、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訓練的融合策略
在信息技術能得到有效應用之后,教師可以在訓練環節中借助信息技術來豐富課堂訓練模式,并讓他們可以在更具有趣味性和體驗性的訓練環節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由此來達到更為有效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完成“可能性”的知識學習之后,我在課堂訓練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了摸球游戲,讓他們通過摸球的方式來體會各種可能性,由此為他們的概率學知識的學習打基礎,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又或者在完成“多邊形面積”的學習之后,我運用信息技術在訓練階段為學生呈現了幾個不同的多邊形,學生需要通過抽簽的方式來選定自己的多邊形,然后進行該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在抽簽過程中,抽到同一個多邊形的學生自動成為一組,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組內比賽,看哪組算得又快又準。
參考文獻:
吳曉麗.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J].天津教育,2021(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