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梨
摘 要:深度教學相對于淺層教學而言,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批判性的理解,建構語文知識框架,學會正向遷移。開展深度教學與學生的自主深度學習有密切關系,通過深度學習理論,與初中語文閱讀相結合,不斷從“淺水區”走向“深水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核心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結合語文閱讀的特點,圍繞教學目標,采取深度學習理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閱讀的學習中,進行深度學習,促進語文能力發展及語文素養提高。
一、找準最佳目標切入點,實現深度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聚焦某一個教學點作為教學目標,同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進行深度挖掘,最終達成目標,這一教學策略也稱為目標導向策略。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圍繞文本集中體現邏輯性的知識點進行精心選擇,聚焦一個切入點,并加以明確形成教學目標,在這一目標引領下,使學生不斷走向深入。一篇文本選準、聚焦一個最佳切入點,組織開展教學,成功實現教學目標。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具體學習情況,精準選擇切入點,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聚焦教學目標。通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并以學生對文本的邏輯起點以及理解認知水平作基礎,對基本學情有所掌握,選擇并聚焦切入點,在層層深入及環環相扣的邏輯下開展教學。一個文本的關鍵詞、關鍵句、文章的標題都可以成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這一切入點也是一個知識點或一種學習方法,通過明確具體的切入點,引領學生聚焦文本教學目標,開展邏輯性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積極思考,產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主體意識,從而促使學生“學”的活動具有結構性也具有完整性。找準每一文本的這一切入點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切實地圍繞這一切入點,組織有深度的課堂活動,始終具有明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參與其中積極思考,并通過思考、討論、探究等深化理解,形成創新思維,掀起學習高潮和創新思維碰撞的波瀾,使教學不斷走向深入。
二、鼓勵學生自主解讀,建構認知體系
閱讀是發現與建構意義的一個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幫助與指導下,通過文本閱讀來建構起自身的意義,將所學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知識經驗以及體系中。當然,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意義建構存在一定難度,這與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關,讓學生對文本的概括主旨以及把握主題具有一定難度,對文本字、句、段中所隱藏的信息進行層層剝繭式的發現,抽象概括文本主旨則成為一個難點。每一篇文章的主題,實際上可以歸為一個簡單明了的唯一主題,與作者寫作時的目的與環境緊密相關,同時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表情達意。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解讀,讓學生對每一字、句、段的信息進行解讀,不斷對整個文本及整篇文章的主旨學會調動思維進行抽象與概括,而這一過程就是意義建構的過程。不少文章的標題被稱為文眼,讓學生從看到標題后就能對課文的題材大致了解,這一主題以及表達方式,形成了學生建構的相關意義,在對其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加強聯想,深入探究,結合課文內容對標題的意義進行分析,然后再對文本進行解讀,能讓學生建構整個文本的意義,之后再進行課文的理解則容易有清晰、明了、透徹的思路。
三、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體驗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成為保證課堂效果的動力,為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教師需要結合教育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良好的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適宜有效的情境感染下,融情入境,享受探究的樂趣,同時也在深度的體驗中獲得成功感、愉悅感。對深度學習,也就意味著更注重學生在情境中的體驗、理解建構,教師應根據學情與教情,結合文本創設有情有趣、形象直觀的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與情感體驗,自覺對文本內涵進行深刻理解,從而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深度教學理論下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主體意識參與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探討問題,敢于表達自我的觀點,深刻認識,活躍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使語文學習體現實效性。
參考文獻:
張永祥.促進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問題情境創設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