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娣
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在教學中全面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德育的健康發展。在傳統文化中,包含很多的德育元素。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才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對運用傳統文化促進小學生德育教學的措施展開相關分析,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生;德育
在小學教育體系中,德育教學是十分關鍵的環節,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小學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
一、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小學德育教學中的意義
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其他國家的文化慢慢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環境中,形成了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小學時期的學生因為年齡的限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觀以及正確的是非觀,并且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外界的事物充滿探究熱情,所以如果不能辯證地接受其他國家的文化,就不利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品德。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文化,在開展小學德育授課的活動中,教師需要選擇傳統文化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取其精華,以增強他們的道德意識。在我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所以在小學德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合理滲透傳統文化,以此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良好發展[1]。
二、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小學德育教學的途徑
(一)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德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不僅需要利用道德與法治課引導學生,還需要在其他學科中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所以教師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要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滲透德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設置德育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例如,在開展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憫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帶領學生理解這首詩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糧食是通過農民伯伯的辛苦勞作換來的,讓他們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意識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意義,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同時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教學內容加入相關的珍惜糧食的名言警句,使學生在課上初步形成這種意識,課后力求在生活中逐步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二)合理利用傳統文化的元素
在開展德育教學時要積極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與德育課堂有效結合,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綜合效率。教師在利用傳統文化元素時,要制定德育教學的目標,收集相關的經典案例,使德育教學和傳統文化有機融合。不僅要重視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還要使他們樂于接受德育教學,進而體會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小學四年級下冊《說話要算數》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關鍵詞是“誠信”。在展開教學時,教師先用與誠信相關的名言警句導入,教學中通過傳統文化中失信故事和誠信故事的學習,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示,明白失信害人害己的道理。再通過交流收集的故事,體會誠信的重要性。最后引導學生明白說話算數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努力成為一個講誠信的人,教師再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相關歷史典故,突出課程重點。由此可見,在傳統文化的作用下,使德育教學的效率得到提高,為后續教學提供良好條件。
(三)創新教學模式,增強教學的靈活性
小學時期學生的心智還在發展初期,身心也并未成熟。單一、固定的教學方式會很大程度上削弱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倘若長時間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他們產生厭煩的心理。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的活動時,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愛好,在當前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不斷革新,通過合理高效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開展教學,或者積極探索其他有效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升德育教學的水平[2]。
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不能忘記的恥辱》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教學的模式開展本節課教學,首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抗日戰爭相關音頻,接著激勵學生猜測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解抗日戰爭時期相關的經典事件,給學生營造愛國的學習氛圍,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三、結語
小學生是比較單純的,教師和家長對他們的引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德育教學與傳統文化充分結合,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為他們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林燁.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性[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3):66.
[2]高利利.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小學生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