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廣艷
主題閱讀是一種針對某一主題,在一定時間內閱讀多篇相似文章的一種閱讀方式。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而主題閱讀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閱讀的局限,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文本體驗,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活動。
根據閱讀內容提煉主題是開展主題閱讀活動的第一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素材,教師可以以教材為依托,根據學生閱讀素養發展的需要,多角度提煉閱讀主題。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詞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三首古詩進行整合,根據詩詞內容確定“無盡秋思”的閱讀主題。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求學生把能讓人感受到秋天的詞句圈畫出來:“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荷盡已無擎雨蓋”“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蕭蕭梧葉送寒聲”——《夜書所見》。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思考這些詩句,從每一個作者營造的情境中體會“無盡秋思”這一主題。基于此,在閱讀教學準備階段,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內容,一方面琢磨作者的寫作意圖,另一方面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確定主題,確保閱讀主題確切、適當。
在主題閱讀指導中,教師應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抓住文本的關鍵處,剖析文本所展現出的主題內容。
例如,《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這三首古詩均體現出“無盡秋思”這一主題,教師在閱讀指導中可以以《山行》為案例,設計問題引發學生對主題的思考:這首古詩是寫的哪個季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講了什么?在路上杜牧有哪些驚喜?你覺得詩人杜牧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面對秋天的景色,杜牧生發出怎樣的情感?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漸進入詩詞情境,并順著教師的講解、啟發,體會作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根據詩句中的線索感受作者在秋景中的驚喜。經過對《山行》的解析,教師將后兩首詩的閱讀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圍繞主題主動質疑,自主探究,在思考遷移中完成閱讀,提升閱讀素養。
在主題閱讀中,互動交流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教師在閱讀指導中可以圍繞教學過程的主體脈絡,營造相應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參與合作討論,交流觀點,在彼此的分享中剖析、理解主題。
例如,根據“無盡秋思”的主題,教師選擇了《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這三首古詩供學生閱讀。在剖析主題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贈劉景文》這首詩表達的情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蘇軾寫這樣一首詩送給劉景文,想表達什么意思呢?在討論中,有的學生表示:蘇軾可能是想鼓勵劉景文,遇到困難,應該像菊花,絕不低頭,更應該像橘子,在嚴酷的環境中依然茁壯成長。有的學生說道:蘇軾可能是在贊美劉景文,贊美劉景文就像秋冬之際的菊花、橘子,堅強,有傲氣,有品格。還有的學生說:劉景文的內心是失落的、苦悶的,所以他看到的景色也是蕭條的。蘇軾想讓他看到橙黃橘綠,看到希望。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對詩詞的內容及情感形成了更加豐富的理解,對其中的“無盡秋思”也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為進一步深入閱讀主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拓展,讓學生在實踐中反思閱讀,重新體驗主題,并進行適當的拓展活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圍繞“無盡秋思”這一主題,展開多種形式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其中包括古詩詞誦讀活動,即讓學生通過誦讀體驗詩詞情感,理解不同的作者對秋天、對秋景的體會;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即動手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并根據自己的感受寫一篇關于秋天的習作。例如,教師可以寫一篇散文,可以拍攝秋天的畫面并附上解說詞,可以朗誦秋天為主題的現代詩,等等。這樣的拓展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在活動中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不斷提升閱讀素養。
總之,在小學階段,教師應針對學生閱讀素養發展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主題閱讀,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指導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