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教材的編者也將語文素養中的各個要素融入各個單元的教學中,以此強化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識。基于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要素”的指引,將“語用”落實在實處,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語用審美及文化素養。
在教學中,創設語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語用興趣,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中。為了將語用知識在教學中落到實處,教師在創設語境時就應嚴格依照文本,以文本為基礎來創設相應的語境。
例如:在教學《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時,教師在教學“同志”這一詞匯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這一詞匯在課文中的語境為學生進行語境的擴展,以此幫助學生掌握語用知識,激發學生自主地進行語用練習的興趣,提高語用能力。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毛澤東同志”與“朱德同志”兩個詞提煉出來,給學生創設這樣的語境:毛澤東與朱德他們是有著相同的志向并且能夠共同奮斗的人,所以他們之間可以用“同志”相稱。同學們,你們身邊坐著的人是和你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并且一起努力學習的人,你們之間應該用什么相稱呢?還有,你們的爸爸媽媽在單位中都有很多與他們一起工作的人,他們之間又該用什么相稱呢?教師創設這樣的語境,不僅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同志”一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在與生活有關的語境中掌握了“同學”“同事”等詞匯,豐富學生的語用知識。
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語文核心素養。對比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在對比教學中,學生對內容及形式都相似的文本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提高他們的語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從內容、形式相似的句子中感受不同的含義和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力以及語用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兩組句子進行對比:其一,“有幾個蟲子怕什么?”和“有幾個蟲子不可怕。”其二,“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葉子上的蟲不用治。”讓學生對這兩組句子進行觀察和對比,并總結發現的內容。學生觀察和對比之后,發現每一組句子中的兩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語氣不同、標點符號不同。接著,教師問學生每一組句子中的兩個句子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一樣的嗎?都有哪些不同呢?學生通過分析和思考得出結論,用感嘆號和問號的句子在情感上更加強烈。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小小的標點在語境中的大作用,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讀寫能力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將語用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內容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創作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用素養。
例如:在教學《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文本的內容:同學們,風經過了媽媽晾曬在繩子上的衣服時它都做了哪些事,你們能說說其中的一件事嗎。學生先組織語言,然后舉手進行口頭陳述。教師可以接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想一想,風除了光顧了媽媽晾曬的衣服,它還會去哪里?還會做些什么呢?請用“是風……風把……”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在這種創作實踐活動中,學生從陳述文本內容,過渡到自由創作,極大地提高了語用素養。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要素”的指引,在豐富的教學方法中落實“語用”,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用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