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晞
統編版語文教材是以“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的“雙線結構”編排的,為實現語文要素的落地生根,課后題就起著指向性、定向性和導向性的作用。課后題的編排直接告訴教師“教什么”,教師可以根據課后題精準定位每課時的教學目標,由此決定“怎么教”,繼而可以靈動設計教學活動,這是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一環。筆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為例,根據實例探究如何有效處理課后題,助力閱讀教學的方法。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課后題主要指每篇精讀課文后面的練習題。很多教師在處理課后習題這部分內容時,就是簡單地找出答案,教師問,學生答。這篇課文的課后題就結束教學了。其實,課后習題中有很多關于朗讀、情感體會等內容,是無法非常簡單給出答案或對錯的評價標準的。有些教師處理時可能就會簡單略過此問題,只解決能立馬給出答案的問題。其實這樣的做法并沒有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陳先云先生在《語文教學要重視研究“教什么”》一文中明確指出“教什么是內容,怎么教是方法,為什么教是目標”。所以,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可以將課后習題作為導向,加上教師個人的個性化設計,然后進行二次加工。這樣處理課后題,既能落實語文要素,又能明確教學目標。課后習題可以使課前預習更有針對性,使教學目標更有依據,也能落實每篇課文的語文要素。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特點就是語文要素的落實是螺旋上升的,所以課后題的難易程度也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一些語文要素的落實也是不斷反復,難度是層層遞升的。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其實,二年級學生已經開始學習默讀,三年級學生默讀時盡量要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且帶著問題讀;五年級學生默讀要有一定速度。
每篇課文的課后習題的內容其實是與單元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比如,五年級的《慈母情深》一文,課后習題指出: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場景,說說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其實,這道課后題就是在落實單元目標“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情感”。
1.有關課文內容的課后題。比如,有關于課文內容的朗讀、背誦,以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仿說仿寫,語言實踐等。《白鷺》的課后題有“背誦課文。抄寫你喜歡的自然段”;《落花生》的課后題有“分角色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容”;《獵人海力布》的課后題有“試著以海力布或鄉親們的口吻,講一講海力布勸說鄉親們趕快搬家的部分”。
2.有關聯系生活實踐的課后題。如,游戲玩耍,動手實踐,生活體驗,社會見聞等。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的課后題有“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可以選用下面的詞語,仿照課文內容說一說”;一年級上冊《小書包》的課后題有“說一說你的書包里有哪些文具”。
1.建立單元整體概念。每篇課文的課后習題不僅是關于本課的課文內容的學習檢測,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單元內的每一篇課文都與單元的語文要素密切聯結。比如,五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每一篇課文都承擔著落實語文要素的作用,但每篇課文的側重點也會稍有不同,教學內容也就有所不同。所以,課后習題是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導向。比如《古詩詞三首》是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后習題有“讀一讀,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其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要求,讓學生學習“動靜態描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動靜態描寫。學生在了解動靜態描寫的基礎上,要通過朗讀去體會所描繪景物的韻味。語文要素的落實層層遞進,每一課都承擔著相應的學習要求。所以我們在看課后習題時,不是簡答地回答問題,也不能將課文與單元整體相割裂,而是要有“大單元”的概念。
2.巧設練習,預習有法。預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學生如果能預習得法,課堂的學習質量也會提高一截。課堂40分鐘的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能面面俱到地解讀文本,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布置預習作業是常見的教學手段。很多時候,預習作業如何布置得既科學合理又能提高效率,其實很多教師都不知如何切入。其實,課后習題就是很好的布置預習作業的支架。比如《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中第一道課后習題的要求就是“朗讀課文,注意讀好眾神的名字”。這道課后題完全可以布置成預習作業:“朗讀課文,找出眾神的名字,比一比哪個同學能把眾神的名字讀好。”這樣一來,學生在課上梳理課文內容的人物關系時就非常容易了。
3.二次加工,延伸拓展。課后習題不是簡簡單單地解決問題即可,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每節課的內容大綱是這些,課后習題是支撐,但是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師自身的創造性能力,對課后習題進行二次加工,延伸拓展。比如,六年級《竹節人》這篇課文,屬于閱讀策略單元——“有目的地閱讀”。由于這篇文章篇幅較長,“竹節人”這種玩具離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遠,為了更好地學習本篇課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寫一份圖文并茂的“竹節人說明書”。課上,教師可以問學生是如何編寫說明書的,從哪些段落里找到的,其實就是在達成“有目的地閱讀”這種閱讀策略。
綜上所述,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對教師教學起到了導向作用,需要教師依“規”而變,根據學生的學情靈活處理,對課后習題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體現課后習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