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志成
摘 ?要:“灌輸”法應用于思政課教學有其合理性,但“灌輸”法在現實實踐中表現出種種誤讀,“灌輸”法的應用舉步維艱。破除誤讀,新時代“灌輸”法應用于思政課教學可以從“注重‘情感性,化‘枯燥育人為‘活潑育人;注重‘靈活性,化‘粗放育人為‘精準育人;注重‘啟發性,化‘被動育人為‘主動育人”等方面來實踐。
關鍵詞:新時代 ?思政課 ?灌輸法 ?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3(a)-0168-05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stilling"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YOU Zhiche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Province, 230032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doctrin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has its rationality, but it shows various misunderstandings in practical practi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doctrination" method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mis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doctrination"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can focus on "emotion" and turn "boring" education into "lively"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flexibility"and turn"extensive"education into" precise"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enlightening "and turn" passive" education into" ac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nstilling method; Practical application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在方法論上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之一就是,“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1]。重提思政課教學中要注重“灌輸性”,給予“灌輸”法在思想理論教育中的價值和地位進行了充分肯定。
1 ?“灌輸”法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主義“灌輸”論的完整提出者應是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列寧指出,工人階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2],列寧所謂的從“外面”把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灌輸”給工人群眾,主要是指要跳出經濟斗爭的簡單認知,從政治斗爭的高度看待問題,“從經濟斗爭外面,從工人同廠主的關系范圍外面灌輸給工人”[3],這樣讓工人階級對“灌輸”的思想進行認知、理解、把握,形成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在“灌輸”的具體實踐上,列寧又說:“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然后灌輸到工人群眾中去,并幫助工人領會它”[4]。因此,列寧認為的“灌輸”不是“強灌”,它是一種把外在先進思想理論輸入工人群眾大腦中,引導工人群眾自覺掌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方法,“灌輸”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
“灌輸”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宜性,在于看到思想政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飛躍的過程,需要從外在對思想進行“灌輸”。正如列寧所說:“‘自發的成分實質上正是自覺性的萌芽狀態[5]。”而通過教育的“灌輸”啟蒙,不斷喚醒主體的這種自我認識意識是“自覺”意識形成的關鍵。列寧也曾就使用一定方式喚醒工人群眾的“自覺”意識論述道:“方法是提高工人的階級自覺,促使他們組織起來,指出斗爭的任務和目的”[4]。其含義是指要采用“灌輸”方法讓民眾自覺斗爭意識體現。
2 ?“輸灌”法的現實誤讀
一段時間以來,學界關于“灌輸”法“過時論”“否定論”“無用論”等甚囂塵上,其實這些現象都包含有著對“灌輸”法的誤讀。“灌輸”論的現實誤讀表現主要為:把“灌輸”誤讀為“填鴨式強灌”“照本宣科式漫灌”和“教條式填灌”。
提到“灌輸”,很多人認為“灌”就是把理論知識“強灌”于對方,就像喂食小動物,這就是所謂的“填鴨式強灌”。如學者歐陽文珍在《品德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灌輸式德育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從社會或者權威需要的角度去選擇德育的內容[6]。”其實“灌輸”法不是所謂的“強灌”,它是不主張忽視對方情況而一味把理論知識強加于對方的做法,如在恩格斯看來,灌輸要考慮對方情況,也要注意灌輸內容和時機的,恩格斯曾說:“不要硬把別人在開始時還不能正確了解,但很快就會學會的一些東西灌輸給別人,從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亂現象變本加厲[7]。”另外,看重主體“能動性”也是馬克思主義“灌輸”論的要求,也更能反映出它不是“強灌”,列寧就指出“現代社會主義也就是從這一階層的個別人物的頭腦中產生的,他們把這個學說傳授給才智出眾的無產者,后者又在條件許可的地方把它灌輸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去[2]。”因此,灌輸應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正如英國學者科普利所說:“……關于灌輸的解釋傾向,是將其強調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8]。”
還有,把“灌輸”當作就是原封不動地把知識單向“輸送”出去,不考慮對方情況,這種認識就是把“灌輸”法簡單理解為“照本宣科”式的“漫灌”。在一定意義上,“漫灌”是一種“粗放型”教育,它不僅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差異性,難以引起受教育者思想的認同,更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放之任之”的形式化。其實,“灌輸”法是講究“精灌”的,也就是要精準理解理論內涵、精準了解受教育者、采取精準方式來進行傳輸理論。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就指出:“只有從一切階級和階層同國家和政府的關系方面,只有從一切階級的相互關系方面,去認識問題、去觀察問題,工人群眾才能吸取階級政治意識[9]。”列寧的意思很清楚,也就是在給工人群眾“灌輸”思想政治意識時,除了要注重“從外面灌輸”外,更要看到不能“照本宣科”來“漫灌”,要根據工人群眾的特點,采取方式讓工人群眾深刻透徹理解政治理論的內涵和掌握理論的科學性,這樣才能使“灌輸”的理論被工人群眾自覺吸納和接收。
再有,思想政治理論是主觀意識對現實實踐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以一種“形上”狀態呈現出來。因此,思想政治理論在被“傳播”“傳輸”和被用來“教化”他人時,尤其是提到通過“灌輸”法進行“傳輸”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就是把理論的“條條框框”“填注”到他人的“腦海”,“灌輸”法有種“教條式填灌”的誤讀現象存在。其實,馬克思主義對“教條式”解決問題一直是反對的,如恩格斯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應采用的方法上,就嚴厲批判過“教條式”方法,“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10]。”毛澤東也曾對“教條主義”進行過批判,他說:“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13]。”當然,列寧是“灌輸”論的主張者,他對“灌輸”論的認識更具代表性,他曾指出:“馬克思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主義理論不同,它既能以非常冷靜的態度去分析客觀形勢和進化的客觀進程,同時又能非常堅決地承認群眾的革命毅力、革命創造力革命首創精神的意義,并且把這兩方面卓越地結合起來[12]。”此處,列寧不僅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的“發展”品性,更多透露出馬克思主義在“灌輸”教育工人群眾時具有反對“教條化”的理論主張。
3 ?“灌輸”法在當下思政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輸灌”法應用于思政課教學具有合理性,但實踐中應針對現實的“誤讀”逐一進行破解,才能使“輸灌”法很好地應用到思政課教學實踐中。
3.1 注重“情感性”,化“枯燥”育人為“活潑”育人
思想理論常被認為是“枯燥”“去色彩化”的,這也是“灌輸”法應用到思想理論教育工作中常被認為是“強灌”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政課教學運用“灌輸”法應注重“情感”的傾注,使“灌進”的是“富有生動情感化的理論”,學生對思想理論愿意學習、喜歡學習、積極接受而“輸入”理論,從而化“枯燥”育人為“活潑”育人。
3.1.1 寓情于理論
去除思想理論常常給人枯燥的、高高在上的“表象”,思政課教師在對理論講授時,可以通過采用富有情感的語言來闡釋理論的深刻內涵,以現實案例、生活事實、甚至個人體悟作佐證講解理論,使思想理論化為現實實際,理論變成鮮活的現實,讓學生甚至可以“觸碰”到理論內涵,這樣學生就會認為“高大上”的理論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就是用來指導解決自我實際問題的。
3.1.2 寓情于課堂
思政課課堂常給人“昏昏欲睡”、難以提振學生精神之嫌,課堂成了“強灌”理論的地方。因此,思政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寓情于課堂,使課堂成為“激情燃燒的地方”,改變“強灌”理論的現狀。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論述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因此,教師在思政課堂上要有激情,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聲情并茂,激情寓于說理之中,教師的情感還應隨著教學內容不斷變換,師生真情涌動,教師努力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學生在課堂上就會主動去思考思想理論的內涵所在。
3.1.3 寓情于生活
很多情況下,學生是在課外生活場域來獲取知識的。思政課教師要學會抓住課外生活場域,以此為“接入口”,寓情于生活,學會做學生的生活導師,這樣可以更好地把所授思想理論知識“灌輸”進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政課教師“育人”之功不但在課堂上,更在課外,抓住課外場域就是思政課教師在課外要多去接觸學生,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可以走訪他們的寢室、家庭,甚至是和他們一起走向運動場,以朋輩關系和他們“聊聊天、敘敘話”,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所疑、所惑、所憂。
3.2 注重“靈活性”,化“粗放”育人為“精準”育人
思政理論課程具有特殊性,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來“漫灌”思想理論知識,這種“粗放式”教育很難使“輸灌”的思想理論知識起到育人作用。因此,思政課采用“灌輸”法教學,應注重“靈活性”,做到“因材施教”,化“粗放”育人為“精準”育人。
3.2.1 靈活甄選授課內容
思政課教材編寫過程中往往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教學重點、難點不突出的現象。“灌輸”法應用到思政課教學中,是要求思政課教師對課程理論知識進行精心梳理、甄選和加工,這樣“灌輸”給學生的是“營養水”,而不是“白開水”,學生才愿意接受。“輸灌”法具體應用就是教師根據培養階段性目標,用心梳理出課程體系的重難點,可以變化教材內容順序,以知識模塊形式呈現,然后根據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具體情況,主要精準掌握學生的各種情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內容重新“加工”,呈現為符合實際教學的要求,而不是無目的、無目標地“漫灌”知識體系。
3.2.2 靈活運用教法
教無定法,思政課教學更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來“輸灌”理論知識。“灌輸”法其實是一套教學理念,它也要求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方式解決理論傳播問題。思政課靈活采用“輸灌”法教學體現在施教方式的多樣化,主要是要求在課堂上施教者要考慮加工教材內容,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內容和話語,把理論知識重難點結合現實境況呈現出來,重點考慮如何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理論學習和思考。如可以采用鮮活的案例、情境模擬、角色訓練等方式,變學生為主體,潛移默化地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使理論知識在學生心中發生自然的內化“反應”。
3.2.3 靈活對待學生的差異性
當前,學生由于自身理論知識儲備的不同,或者受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的影響,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都需要“灌輸”思想政治理論時要考慮的,也就是常說的施教時要“因材施教”,否則,“灌輸”就會變成“漫灌”。因此,“灌輸”法應用于思政課教學,靈活對待學生的差異性就是施教者要注意學生個體差異性,考慮到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教育層次、知識結構、業已形成的思想品格等的不同,根據每個學生的所缺、所需、所求,“精準對位”,“灌輸”給他們恰如其分的理論知識“養分”。
3.3 注重“啟發性”,化“被動”育人為“主動”育人
“灌輸”法不是機械式、教條式的“填灌”,“灌輸”法是注重“啟發性”的,“灌中有啟”,正如學者王方所說,“灌輸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屬性,啟發性是灌輸性的應有之義[13]。”思政課教學中應用“輸灌”法要注重啟發性,是指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將灌輸之理以分析問題的方式抽絲剝繭地呈現給學生,進而水到渠成得出結論”[13],這樣可以化“被動”育人為“主動”育人。
3.3.1 “灌輸”內容具有啟發性
青年學生正處在“拔節孕穗期”,受知識結構、人生經驗、社會閱歷的限制,對復雜的思想政治理論往往會停留在表象的理解上,對理論內涵的深刻性很難通過簡單機械的“灌輸”來完成。這就需要施教者充分發揮主導性作用,通過啟發的方式,在理論傳授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辯證思維和批判意識。啟發式在思政課教學中最實用的方式就是采用“問題”法,施教者可以將理論知識點梳理出來,以“問題”方式呈現,“問題始終作為媒介架起了灌輸之理與啟發之術之間的橋梁,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充滿了問題意識和邏輯魅力[14]。”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就會茅塞頓開,增強政治意識,強化責任擔當,從而實現升華“灌輸”的目的。
3.3.2 “灌輸”過程貫穿啟發性
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施教者在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學生發展狀況,“精心引導和啟發”,把理論知識教育“灌(貫)”穿到培養學生的各個環節中去,還要以情感傾入,“春風化雨”般把“立德樹人”目標貫通于培養學生的全部環節中。當然還應看到,施教者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屬于“他律”性的,“他律實際上就是強調灌輸性,自律是他律內化的結果[15]。”也就是說,施教者在“灌輸”理論時,一定要有“啟發”式引導,學生在接受理論時才能會從“他律”走向“自律”境況。更要看到,思政課在促進學生思想意識發展中不會按照施教者意圖機械發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同樣要求施教者要把“灌輸”式教育與“啟發”式教育有機結合,采用“以理服人的理論式灌輸、以情感人的情感式灌輸、實事求是的案例式灌輸及通俗易懂的白話式灌輸”[16]等方式,遵循學生思想意識認知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探索動機,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主動自我提升。
3.3.3 “灌輸”方式具有啟發性
思政課教學現在普遍存在著“理論教學和現實實際脫節”的情況,因此,施教者在課堂上“灌輸”理論知識時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來進行,多采取“啟發”式方法,讓學生回歸到自己熟悉的“場景”中去認識問題,從而使學生的自我需要與現實發展要求準確對接。體驗式教學是行之有效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親身經歷生成情感、獲得知識和提升能力的過程[17]。體驗式教育是指看到了學生在學習思政理論知識過程中,學生沒有走向社會實踐,不可能對實踐有過多的理性認知而設計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實質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對社會實踐場景的模擬,設計出“實踐困境”,讓學生扮演實踐者,在理論教學之后的用所學理論親自解決“實踐”中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深化理論知識,讓理論知識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 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37.
[3]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4] 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0,322.
[5] 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2.
[6] 歐陽文珍.品德心理學[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104.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76.
[8] Terence Copley,Indoctrination,Education and God.The Struggle for the Mind[M].London: Ash-ford Colour Press,2005:5.
[9]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1]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8.
[12]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9.
[13] 王方.思想政治理論課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的價值與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22.
[14] 于瑾,胡曉紅.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9(9):85.
[15] 燕連福.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R/OL].(2019-11-29).https://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9-11/29/content_75460272.htm.
[16] 白蓉.高校思政理論課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價值意蘊[J].文教資料,2020(5):179-180.
[17] 周月,董振.基于活動理論的思政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究[J].改革與開放,2020(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