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冀東 王丹 馬繼 何清湖 孫貴香 曾小珂 毛欣
〔摘要〕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系統梳理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十余年來在預防保健服務、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專業人才培養、學術平臺搭建、科研體系構建、治未病文化傳播與推廣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時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以期為升級版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 治未病;養生保健;理論體系;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R2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3.029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ealth projec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that have been made i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discipline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cademic platform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spread and promotion of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ealth proje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health project.
〔Keyword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health care; theoretical system; talent cultivation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自2008年開始啟動實施以來已逾十年之久[1]。回顧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在預防保健服務、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專業人才培養、學術平臺搭建、科研體系構建、治未病文化傳播與推廣方面碩果累累。
1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發展現狀
1.1? 新時期背景下中醫治未病政策的完善
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升級,醫學的目的和模式轉變為防、治、養,這為中醫“治未病”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大健康時代背景下,傳統中醫藥養生保健市場不斷壯大,我國的中醫藥政策也變扶持為發展,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中醫藥與健康服務業的相關文件。2008年,國務院啟動“治未病健康工程”,國務院原副總理吳儀強調指出,要專門思考和研究中醫學“治未病”理念。201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國發辦〔2015〕32號)[2]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積極應用現代技術方法,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2016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國發〔2016〕15號)[3]中明確指出,要讓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4]提出,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5]中明確指出,結合實施健康中國行動,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作為中醫藥主管部門,為了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特色,推動中醫治未病產學研健康有序快速地發展,下發了一系列利好文件。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8-2010年)》[6]。2013年印發了《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綱要(2013-2020年)》[7]的通知,指出要系統整理和詮釋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理論,建立理論體系框架,提升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2014年發布了《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8],在系統總結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階段“治未病”科室建設現狀進行了修訂。同年出臺《國家中醫“治未病”重點專科建設要求(2014版)》[9],對“治未病”重點專科建設作出詳細的指導和要求。
1.2?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在預防保健服務的落地實施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三級中醫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2年版)》[10]中“治未病”服務核心指標是:具有提供“治未病”服務的平臺,健康狀態辨識及其風險評估區域、健康咨詢與指導區域、健康干預區域、輔助區域等區域定位明確。不滿足核心指標的則具備否決作用。
在《三級中醫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7年版)》[11]中則有以下核心指標與治未病健康工程息息相關。臨床科室建設:治未病科原則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為科室名稱(由于歷史沿革產生的“中醫預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資源產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治未病”服務:治未病科科室功能定位準確,為醫院的一級科室。與2012年版相比,2017年版在前幾年的實踐基礎上作了進一步修訂和調整。
得益于三級中醫醫院的評審標準中將治未病科(中心)的設置作為核心指標且具有否決作用,治未病科(中心)迅速在全國三級中醫院中鋪開,使得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有了落地實踐的基礎。此外,在評審細則中對治未病服務的內容也有相應的規定。《國家中醫“治未病”重點專科建設要求(2014版)》[9]對治未病科(中心)的基本條件、人才隊伍、服務水平和能力、科研教學、組織管理等不同方面作了規定,推動了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在預防保健服務方面的落地實施。
根據2016《中國中醫藥年鑒》統計數據顯示[12],2015年全國中醫類醫院(包括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醫院)中醫“治未病”服務人次達到16 056 643人次,其中中醫醫院(包括中醫綜合醫院和中醫專科醫院)中醫“治未病”服務人次達到14 452 735人次。
1.3? 中醫治未病理論體系的構建
1.3.1? 中醫治未病學科構建? 學科構建是中醫治未病理論體系構建的第一步。互聯網為中醫治未病學科構建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廣闊的拓展空間,將“互聯網+”融入中醫治未病學科的構建之中,屬于“中醫+”思維的具體運用[13]。一方面,充分運用信息檢索技術、數據挖掘技術、信息分析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打破傳統中醫治未病學科構建的短板,解決因信息匱乏、數據分析方法陳舊而帶來的學科壁壘。另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的中醫治未病學科范圍不斷擴大,除固有的傳統中醫學科領域外,中醫治未病的信息化、移動化,成為了學科內研究熱點。
1.3.2? 中醫治未病相關教材的融合創新? 治未病相關教材編纂是中醫治未病學科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當前,中醫治未病系列教材主要是以中醫藥創新教材的形式存在,主要供中醫養生學、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等專業使用,主要包括《中醫未病學》《中醫治未病學概論》《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中醫健康管理學》等。此外,亞健康作為中醫治未病的主要落腳點,以《亞健康學基礎》《亞健康臨床指南》為代表的亞健康專業系列教材已出版24本。同時,教材的編纂不再拘泥于傳統紙質教材,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配套融合教材已鋪展開來,與章節配套的電子幻燈片、課后習題等網絡互動模式成為中醫治未病相關教材創新的一大亮點。
1.3.3? 中醫治未病相關專著的出版? 治未病相關著作的出版是中醫治未病學科體系完善的重要內容。中醫治未病思想古已有之,自《黃帝內經》首先提出“未病”概念起,《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養性延命錄》《千金要方》《丹溪心法》《景岳全書》《長生秘訣》等古籍均對治未病思想有所闡發。然而及至20世紀90年代,方出現《未病論》和《未病學》專門研究未病的兩本專著。進入21世紀之后,在社會需求的推動下,學界對中醫治未病的關注度日益上升,圍繞治未病的養生保健書籍相繼出版,如《新編未病學》《中醫治未病》《中醫健康傳播學》《中醫治未病與亞健康調理》《亞健康學》《未病與亞健康》《走出亞健康》等。其中,以《中醫治未病》為代表的專著內容詳實、說理樸約,受到了讀者的喜愛。
1.3.4? 中醫治未病相關標準的制定? 標準的制定是中醫治未病學科體系構建與發展的必由之路。《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3]提出要系統開展中醫治未病標準等的研究制定。由于中醫治未病技術手段豐富而零散,且流傳廣泛,又長期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中醫健康服務業存在專業人員技能不過關、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服務手段五花八門等諸多問題,亟待規范化文件的出臺。中華中醫藥學會為中醫治未病領域標準體系的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2010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14],2016年發布《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15],2018年發布了《中醫治未病服務規范》[16]等中醫治未病的規范化文件。標準和規范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在新標準不斷填補行業空白,健康服務市場趨于規范的未來,要不斷檢驗原有標準的科學性,對其進行階段性揚棄,從而適應健康服務市場的發展需求。
1.4? 中醫治未病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近年來,行業內從多層次構建人才梯度、設立學位點和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對中醫治未病人才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索。
1.4.1? 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而高等院校的學歷教育是培養中醫治未病人才的主要方式。根據培養目的的不同,學歷教育可劃分為以培養學科建設頂層設計人才為主的博士教育,以培養科研、師資儲備人才為主的碩士教育,以培養具備“三基”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主的本科教育,以及以中醫治未病實踐技能為主的專科教育4個梯度。中醫治未病人才培養模式呈現多樣化、便利化和普及化,人才培養不再局限于院校的培養,還拓展到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等。其中,繼續教育是學歷外的一種補充教育,主要是為中醫治未病各層次人才更新、補充知識、拓展提升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而職業教育則是針對目前養生保健服務市場從業人數龐大、專業技能薄弱的現狀而開展的一種教育方式,教育對象是養生保健服務相關人員,主要提供的是服務專業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無論是學歷教育、繼續教育亦或是職業教育,在線課程、遠程輔導、運用互聯網新媒介開設微課堂、付費語音班已經開啟,并且必然成為一種時代趨勢。
1.4.2? 學位點設置? 《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國發辦〔2015〕32號)[2]中明確指出要推動高校設立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專業。目前,中醫治未病相關學位點設置仍以碩、博士為主。如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系2003年開始招收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碩士研究生,2009年開始招收本專業博士研究生;2012年,上海中醫藥大學開始招收中醫治未病、中醫體質及亞健康研究等方向碩士研究生;2012年,湖南中醫藥大學獲得中醫亞健康學碩、博士學位授予資格[17];2014年,杭州師范大學招收“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本科學位點的建立則稍有滯后。至2017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創辦“中醫養生學”本科五年制(醫學學士學位)專業;成都中醫藥大學亦于2017年開始招收中醫養生學五年制、健康服務與管理四年制本科生;湖南中醫藥大學于2019年開始招收以亞健康作為專業特色的中醫養生學五年制本科生。
1.4.3? 實踐基地建設? 中醫治未病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實踐基地建設刻不容緩。鼓勵院校聯合、校企聯合,為中醫治未病人才提供實踐基地,加強治未病服務技能實踐。如: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授牌中和亞健康服務中心為“亞健康管理服務示范基地”;2013年,廣州中醫藥大學授匾深圳市兆福源科技有限公司為其在深圳的“養生實踐基地”。與此同時,實踐基地應當為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可、達到四星級以上的保健服務企業或參與國家標準制定的工作組單位,其具體建設應當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規范標準進行。2017年,中國亞健康產業總部基地落戶長沙,這也是全球首家、規模最大的集政、產、學、研、服(服務機構)、用(用戶)、金(金融)七位一體服務的大健康產業服務平臺。
1.5? 中醫治未病學術平臺的搭建
學術平臺的搭建是中醫治未病學科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學術組織、學術會議、期刊雜志都是中醫治未病學術平臺的載體,能夠起到強化中醫治未病學術氛圍、促進學術交流,為行業內人員及時獲取、發布前言研究成果提供機會。
1.5.1? 行業協會及學會組織? 中醫治未病相關的學會或協會組織,是目前中醫治未病學科領域在國內外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如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治未病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慢性病管理專業委員會、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治未病分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中國保健協會、中華國際健康養生協會、世界養生協會等。這些學術組織每年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舉辦若干治未病相關的學術會議,如“全國中醫治未病學術會議”“中醫養生與營養保健分會”“全國中醫治未病高峰論壇”“第十屆中和亞健康論壇”“中華中醫藥學會等亞健康分會2017年年會”“第八次中醫‘治未病與亞健康防治論壇”“2017治未病高峰論壇暨第三屆中國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大會”等。
1.5.2? 相關學術期刊? 期刊雜志是實現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的《世界中醫藥》雜志是可向全球發行的具有代表性的中醫藥類別雜志之一。中華中醫藥學會也主辦很多醫學期刊,其中包括有《中醫健康養生》《中醫研究》《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國醫論壇》《光明中醫》《中華養生保健》《中醫藥文化》《新中醫》《中醫藥管理》等40多本雜志,廣州中醫藥大學主辦的期刊《新中醫》《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全國各個中醫藥大學的學報及《人民日報》《健康報》《法制日報》《中國中醫藥報》《中醫藥通報》《中醫學報》等報刊,《健康生活》《四季養生》《中醫藥與亞健康》等雜志,這些報刊雜志大部分刊登了與治未病相關的內容,為治未病思想傳播創造了途徑。
1.6? 中醫治未病科研體系的形成
200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研究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標準規范,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治未病”服務提供體系建設基本規范、“治未病”服務技術(產品)體系建設基本規范、“治未病”服務培訓與人員準入標準規范。為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的號召,201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與湖南中醫藥大學合作,共同開展了《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4個部分的行業標準制定工作。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了《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技術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相關人員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規范》4個標準研制的任務。同時為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44條[18]相關規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托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研究制定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項目,均已于2017年12月順利完成。2016年,上海中醫藥大學與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合作成立“中醫治未病合作研究中心”,為研究中醫治未病在疾病預防中的創新技術有著重大意義。2017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經教育局批準成為首批可招收“中醫養生學”五年制本科專業的學校。2017年,成都中醫藥大學成立成都中醫大康和生命科技研究院;2017年,“治未病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高峰論壇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成立及揭牌儀式”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舉行,對中醫治未病的發展及推進中醫治未病走向國際具有重要作用。
中醫治未病科研的目的是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通過不斷探索和研究科研新思路,從而促進中醫治未病的發展。2013年,上海市“治未病”發展研究中心、長寧區“治未病”工作辦公室正式落戶天山中醫醫院。2015年,《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年-2016年)》[19]中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項目”,重點關注“治未病”在旅游、文化、養老、康復、信息等方面的擴展運用。2016年,上海市推進區域性中醫“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項目。2018年,粵、港、澳三方在廣州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共識》以及包含“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國醫館-養生中心綜合項目”等26個合作協議[20]。這些項目充分發揮了中醫治未病在促進人們健康的優勢。除此之外,治未病轉化平臺也形式多樣,其中主要包括治未病中心、亞健康4S店、健康管理中心、體質測評中心、亞健康睡眠專業調理機構等等。
1.7? 中醫治未病文化傳播與推廣
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體系與科普文化的傳播與推廣離不開各種形式相關作品的完成。自2008年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以來,治未病相關學術著作及科普著作相繼出版,為中醫治未病文化傳播與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中醫治未病叢書》《中醫“上工治未病”叢書》《中醫治未病適宜技術手冊》《中醫治未病養生有道全圖解叢書》《漫畫中醫治未病》等科普讀物,都對中醫治未病文化科普與宣傳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出版的科普書籍外,以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等為傳播載體的優秀中醫藥科普電視作品如《本草中國》《養生堂》《中醫說》《本草譽方》等,都將治未病的理念與技術傳播到千家萬戶,從而充分發揮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中醫治未病文化傳播與推廣方面的優勢。
2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存在的問題
中醫治未病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更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領域。回顧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發展的瓶頸。
2.1? 在治未病中心缺乏成熟而完善的服務模式
三級中醫醫院評審細則中將中醫治未病中心的建設作為核心指標之一且具有否決作用,因此,治未病中心作為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落腳點迅速在全國鋪開。然而大部分的治未病中心缺乏成熟而完善的服務模式,多是以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專家門診、養生保健產品制作與營銷等零散內容為主。此外,治未病中心的服務人群定位不夠清晰。“治未病”的理念本身涵蓋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等豐富內容,貫穿于生命的全周期[21]。在醫療機構中,治未病中心的主要服務內容應主要集中在“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兩方面,而各臨床科室在診療過程中也將“已病防變”的理念貫穿始終,“瘥后防復”則主要是康復科的服務內容。
2.2? 治未病服務缺乏有效的測評與干預設備
依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17年第104號文《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歸類,中醫設備分為中醫診斷設備、中醫治療設備和中醫器具3大類[22]。在臨床應用中,中醫診療設備主要集中在治療肌肉軟組織損傷、骨關節疾病、神經損害所引起的肢體功能障礙等方面,在用途方面以“治療”和“輔助治療”為主。而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中醫診療設備評估選型推薦品目中,有關治未病的診斷設備明顯滯后、治療設備缺乏規范。
2.3? 中醫治未病相關人才的培養機制仍有待完善
盡管近年來中醫藥高校相繼開設了中醫養生學、中醫亞健康學、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等相關專業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且在職業院校中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制度,從而為培養治未病相關的技能操作型人才開辟了新的途徑,但目前從事治未病相關工作的醫務人員在專業職稱晉升時仍無治未病的方向。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中醫亞健康醫師納入中醫行業新增的9大新職業之一[23],雖與治未病工作息息相關,但目前還未將中醫亞健康醫師的專業職稱晉升考試納入目前的職稱考試體系中。中醫治未病相關人才培養機制的不完善成為制約專業團隊發展的關鍵瓶頸。
3 結語
針對目前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存在的諸多問題,充分結合我國中醫藥工作的實際,在新版的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中需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修改制定較為完善可行的服務模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14年發布了《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8],對科室名稱、服務對象、科室構架與管理模式、科室區域劃分、服務項目與技術、設備配置、人員隊伍、文化宣傳等各方面作出原則性規劃,但具體內容仍有待完善和修改。如“服務對象”中“亞健康人群”與“病前狀態人群”應合并皆屬于亞健康人群;“服務項目與技術”中涉及中醫健康管理的內容,但并無細化的具體內容;“設備配置”中并無針對治未病服務的中醫診療和療效評估設備,無法凸顯治未病的特色。近年來,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對以上相關問題提供了答案,如201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了《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15],首次對中醫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驟和具體內容進行規范化;紅外熱成像技術、心肺耦合技術等新技術應用于治未病領域的診斷與療效評估的研究成果納入治未病中心的設備配置中,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實際服務中面臨的問題。
第二,加強對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治未病診斷與干預設備的研發。201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了《關于加強中醫醫療器械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24],從中醫醫療器械產品研發和升級改造,健全中醫醫療器械的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的研究,積極推進中醫醫療器械創新平臺建設與國際化發展等幾個方面作出詳細指導。治未病診斷與干預設備的研發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設備研發要以中醫藥理論為理論基礎;二是設備的評價標準要遵循中醫藥的基本規律;三是鼓勵中醫學與其他學科的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催生許多新的設備應用于臨床,如何從其他學科的視角來論證中醫學的科學性是值得借鑒的新思路。如利用非平衡熱力學原理和熵增定律論證中醫學的陰陽理論和生命現象;探尋睡眠周期不同階段的心率與呼吸頻率的特征和子午流注理論之間的關系等。
第三,建立健全中醫治未病相關人才的培養機制。盡管目前高校開展了中醫養生學、中醫亞健康學、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學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但治未病科室的專業人員的職稱晉升渠道仍未完善,從而制約了專業人員的長期發展和專業隊伍組建。目前,新增的中醫亞健康醫師新職業的職稱晉升考試相關工作還在持續推進中。2017年,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和治未病分會聯合對相關專業的人員規模、從業人員的職業定位與職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從而為中醫亞健康醫師的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開展奠定了基礎[23]。
盡管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也為升級版的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改進和完善的依據,從而推動中醫治未病產、學、研齊頭并進,實現全面、高效、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清湖,張冀東.全面升級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N].中國中醫藥報,2018-12-7(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7/content_9704.htm,2015-4-2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26/content_5046678.
htm,2016-2-2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
[5] 中共中央 國務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6/content_
5445336.htm,2019-10-20.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8-2010年)[EB/OL].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gongzuodongtai/2018-03-25/6641.html,2008-8-21.
[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服務科技創新綱要(2013-2020年)[EB/OL].http://www.satcm.gov.cn/kejisi/gongzuodongtai/
2018-03-24/3295.html,2013-3-25.
[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EB/OL].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gongzuodongtai/2018-03-24/2754.html,2014-1-28.
[9]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國家中醫"治未病"重點專科建設要求(2014版)[EB/OL].http://yz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8-03-24/2755.html,2014-1-28.
[10]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三級中醫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2年版)[EB/OL].http://yz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8-03-24/2891.html,2012-5-28.
[1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三級中醫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7年版)[EB/OL].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zhengcewenjian/2018-03-24/3151.html, 2017-9-13.
[12] 中國中醫藥年鑒(行政卷)編委會.中國中醫藥年鑒2016行政卷[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281-282.
[13] 張冀東,劉? 琦,葉培漢,等.基于“中醫+”思維促進中醫治未病學術的傳承與創新[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2):133-136.
[14]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 穴位貼敷[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15]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 第1部分中醫健康狀態信息采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16]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治未病服務規范[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
[17] 張冀東,何清湖,孫貴香,等.中醫亞健康學發展現狀與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22(10):1344-1346.
[1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EB/OL].http://www.npc.
gov.cn/npc/c12435/201612/b0deb577ba9d46268dcc8d38ae40ae0c.shtml,2016-12-25.
[19]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年-2016年)[EB/OL].http://www.shanghai.gov.cn/nw31929/20200820/0001-31929_38371.html,2014-1-30.
[20] 粵臺視窗.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DB/OL].http://www.huaxia.com/gdtb/gdyw/szyw/2019/02/6036416.html,2019-2-25.
[21] 孫? 濤,何清湖.中醫治未病[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92.
[22]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總局關于發布醫療器械分類目錄的公告(2017年第104號)[EB/OL].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xxgk/ggtg/qtggtg/20170904150301406.html,2017-8-31.
[23] 張冀東,胡鏡清,何清湖,等.全國中醫亞健康醫師專業相關數據分析與思考[J].中醫藥導報,2018,24(12):14-18.
[2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中醫醫療器械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EB/OL].http://kj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9-01-15/8868.html,2017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