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兒童的年齡變得越來越小。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就需要有效關注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依托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推動幼兒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園共育;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
幼兒社會性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需要以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基礎,讓幼兒學會有效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但當前留守幼兒在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和模仿意識發展較晚。同時在與人溝通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自信、交往意識較弱等問題,如何更好地推動留守幼兒社會性認知有效發展,成為全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
1.幼兒交流和模仿意識較弱
幼兒階段是孩子模仿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幼兒很多社會行為的建立都需要以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為前提,從父母那里模仿和學習。但是對于留守幼兒來講,他們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足夠關愛,還有一些留守幼兒本身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發展相對滯后,他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情感需求,這就使得這部分幼兒在自我表達和接納他人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2.留守幼兒對外界環境敏感
與大多數父母陪伴成長起來的孩子相比,留守幼兒從小成長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之中,祖輩撫養的過程中一般會讓幼兒獨立進行游戲或獨自觀看電視等,這就使得幼兒長期處于相對安靜的環境下。進入園區生活之后,這些幼兒對外界的一些聲音、人物、游戲、教育元素等都會變得非常敏感,他們不敢主動去觸摸和接觸外界,封閉自我,影響了幼兒社會認知的良性發展。
3.領域意識強具有攻擊行為
幼兒階段孩子需要從其他幼兒身上有效學習和模仿。留守幼兒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正確的模式引導,使很多幼兒極易出現行為偏差。因為對一些相對復雜的環境會比較敏感,他們領域意識非常強,當其他幼兒與他們分享互動時,常常會因為不知道如何與人正確相處而出現攻擊行為,進一步影響了其他幼兒與留守幼兒交往的熱情。
二、家園共育促進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積極對策
幼兒的學習能力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針對留守幼兒當前身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既不能一味地否定,也不能強硬地去扭轉他們。要因勢利導,依托家園共育,幫助幼兒社會性意識有效發展。
1.積極引導幫助留守幼兒與同伴建立和諧關系
大部分留守幼兒因為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少,而對新的環境懼怕,進而產生了一些比較激烈的反應。為了更好地推動幼兒社會性認知的發展,教師和其他幼兒要積極與留守幼兒友好相處,使他們在內心建立更強的安全感,進而有效融入園內生活。教師可以邀請留守幼兒到自己的家里做客,用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來感染幼兒,并讓他們嘗試進行一些合作活動,使幼兒更好地感受群體生活的樂趣。在合作中完成有一定難度的挑戰,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2.寬嚴并濟,糾正幼兒不良行為,引導他們主動交往
對于大多數留守幼兒來講,過于嚴厲或過于寬松的生活氛圍都不利于他們學習和成長。因此,無論是在幼兒園內開展一些游戲教育活動,還是回歸家庭與監護人的互動中,都需要堅持寬嚴并濟的原則,使幼兒更好地明確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讓幼兒能夠對真善美建立起良好的認知,這樣可以更好地推動幼兒社會性意識發展。例如,當家里來客人時,要引導幼兒主動與客人打招呼,建立基本的問候和關愛意識。在家庭環境下,對于幼兒表現出的一些學習進步,監護人要積極給出正面積極的回應,關注幼兒的感受和個性心理。當留守幼兒進行自我展示、才藝表演等出現比較緊張的心理時,其他幼兒可以一起與他牽手,幫他們消除緊張情緒,給予幼兒足夠的耐心,讓他們學會有效地表達自我。
3.發揮教師引導作用,有效捕捉幼兒敏感心理
面對留守幼兒,教師要發揮好先導作用,對于園區的一些新鮮事物為幼兒詳細介紹,并主動與幼兒溝通和對話。尤其是當他們表現出一定的興趣需求而又不敢表達時,教師要有效捕捉他們的眼神、微表情,并試著蹲下身來與幼兒進行有效交流,將相應的學具給幼兒讓他們嘗試操作和展示。
4.建立留守幼兒成長檔案,與監護人積極溝通
對于留守幼兒來講,教師和家庭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對他們落實有效的關懷和教育。幼兒園結合園內孩子的具體情況,要建立留守幼兒檔案袋,有效記錄幼兒在園內的一些情況,并向其監護人直接反饋。對幼兒表現出的一些積極行為,要引導監護人更好地配合引導,在循序漸進中促進幼兒社會性意識的發展。
注:本文系建甌市2019年度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家園合力 有效促進留守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B190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