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紅
幼兒園園本課程及發展的規劃與設計應具有全面性、長遠性,立足教師、幼兒、課程三者的協同發展,從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出發,從幼兒的現實生活出發,系統把握和綜合利用各種教育影響因素的作用,努力進行適宜的園本課程規劃與設計,提升幼兒學習經驗的系統性和延續性。
一、園本課程主題確定的來源
基于目標:園所以年級組為單位,以“七色羊幼教”平臺為載體,進一步強化鞏固《指南》中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明確幼兒發展目標的層次性,做到心中有目標,使教師在明晰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可能性的基礎上,有效把握課程目標的適宜性。
找準原點:回顧前一階段五大領域幼兒發展階段性調研、游戲水平評價、幼兒成長記錄檔案、家長反饋等方面內容,進一步明晰本年級、本班幼兒目前的發展水平,找準發展原點。
貼近幼兒:在規劃設計主題時,考慮把幼兒周圍的生活作為設計的基礎,這些主題主要分為:(1)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主題,如“我是園區娃”;(2)幼兒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主題,如“我找到了春天”。同時,結合幼兒園學期周歷表,將重要的節日、需要重點關注的節氣以及園特色活動提前標注。
源于需要:力求根據實際情況,在分析幼兒原有經驗和興趣的基礎上,因時因地因兒童思考選擇主題活動內容,使計劃處于動態發展中,這樣更能切合幼兒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
面向全員:幼兒園課程整體規劃在著眼于自上而下頂層設計的同時,更需要全園教師自下而上的參與。課程整體規劃的最終落實離不開教師,園所嘗試面向全園,包括保健醫生、保育老師、門衛等,開展園所課程規劃意見征集活動。
二、園本課程整體規劃質量提升的策略
(一)運用整體性思維,統整主題課程實施規劃
幼兒園課程是由各要素按一定關系構成的結構功能系統,故幼兒園課程規劃需訴諸整體性思維。整體性思維是一種關系思維,也是一種轉化思維。幼兒園帶領全體教師反思和總結現有的課程體系,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的審查、篩選與增補,構建了幼兒園的“主題課程實施規劃”。分別從主題來源、主題名稱、關鍵經驗指向、主題實施(包含起止時間、周次、資源價值分析與利用、典型重大活動安排)等方面,運用整體性思維對學期主題進行整體架構。在資源價值分析與利用中,著力思考與本主題相關的家長、社會、社區資源,包括圖書以及媒體資源等,特別是周邊的社會、社區資源的利用。
(二)開展課程集體審議,明晰主題課程實施路徑
課程集體審議是指以學校(幼兒園)為基礎,由校長(園長)、教師、學生(幼兒)、社區代表、課程專家和社會學家等多名人員組成審議小組,從中選出一人擔任主席,領導整個審議過程。幼兒園課程審議小組通過對主題目標、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活動、環境創設、家園共育、日常滲透等一日活動環節的審議,使一日活動各環節的組織都緊密圍繞主題目標,同時又發揮了不同實施路徑各自的作用。課程實施路徑的多樣化和組織形式的最優化,確保了主題目標的達成。
在園所整體課程審議基礎上,年級部進一步開展二次審議,各班級在材料投放、具體的活動指導上進行班本化的三次審議,梳理出清晰的“主題課程實施路徑表”,使每個班級都得到更具個性化的指導。
三、園本課程規劃與設計的關注點
根據園情進行園本課程規劃和設計還需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
一日活動結構中,應注意控制集體活動的比重,嘗試集體、小組、個體等多樣化的組織形式,讓幼兒有較多的自選活動。
(二)家、園有機結合
幼兒園須充分挖掘與利用家長資源,強化家園共育,與家庭取得共識,達成目標上的認同、方法上的一致和步調上的協調。
(三)持續關注連續性
一是關注主題與主題目標之間的連續性。審議后每個年級一學年都有十幾個主題,這些主題之間應有聯系和滲透,才能使幼兒的學習和發展不至于被人為割裂。二是關注小、中、大班幼兒經驗之間的連續性。小、中、大班幼兒雖然呈現不同的年齡特點,但他們關于事物的經驗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更應根據不同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來合理架構。
(四)持續關注整體性
幼兒園課程改革應由關注集體教學轉為關注兒童、關注生活、關注游戲和關注經驗,在追隨兒童發展需要中規劃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動。課程實施中,各種活動、各種手段要相互配合,以整體的觀點統領一日活動各環節的組織。
參考文獻:
[1]安桂清.整體課程:面向21世紀的課程愿景[J].比較教育研究,2006(6):85-89.
[2]史學正,徐來群.施瓦布的課程理論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5(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