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
摘 要:對于小學教育科學技術課程來說,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技術教育素養,首先必須明確這門技術課程所包含的學生技術素養教育因素,遵循小學技術教育發展的全過程。重點分析了我國小學科學技術課程建設中的各種技術教育影響因素,并據此提出幾種相應的技術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技術教育
技術是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發明創造,一項成熟的技術往往都需要經歷從最初的發明到中期的應用,再到最后的實踐和改進的過程,當然,小學科學課程的技術教育也應當遵循技術發展的基本過程,合理地、科學地進行教學。
一、小學生技術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一)社會發展需要從小培養技術素養
近代以來,科學信息技術的經濟效應舉世矚目,科學信息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已經影響了當今人類的日常生活。同時,科學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技術規范的不斷形成。當前,人類已經進入科技進步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科學化與技術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迅速應用,隨之引發的是一場新的社會革命,對現代人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應采取全民行動不斷提高公民的數學科技文化素養,以便于適應新時代的人類生存和社會競爭。因此,應當在教育伊始就將科學素養納入其中。
(二)公民科學素養需要盡早、深入培養
從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各種教育計劃政策來看,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公民技術科學素養的深入培養,但對公民技術基礎素養的深入培養及其重視普及程度不如公民科學素養高,這主要是公民科學與專業技術缺乏辯證統一處理造成的,因為我們更加傾向和習慣于用公民科學素養教育來覆蓋公民技術基礎素養,或者將其統稱為培養公民科學素養。因此,從基礎教育階段、小學階段就應該著力培養公民的專業技術水平素養。
(三)小學是國民教育的基礎階段
科學技術對我們個人職業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為了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社會和國家都對普通公民的科學素養和技術素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國家是由每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個體組成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僅要求我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職業素養,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同樣要求公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職業素養。這間接驗證了個人職業發展對工程技術專業素養的巨大需求。早期基礎教育對每個獨立的社會個體都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基礎教育發展階段重點培養小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素養。
二、小學科學中的技術教育因素
(一)科學認識過程的實驗
首先,獲得關于因果之間關系的科學觀察力和實驗,首先就是通過觀察和設計測量各種儀器的設備使用情況,遵循基本技能要求訓練操作程序——通過講解、示范、模仿和綜合練習,達到熟練才能使用,強調操作標準化和操作準確性,體現觀察技術設備使用的基本技能要求。其次,尋求研究因果相對關系的應用觀察技術實驗“觀察滲透理論”,應用于尋求研究因果對應關系的實驗歸納分析思維設計方法,實施技術設計方案,獲得相關觀察技術實驗設計結果(觀察證據或設計數據),體現觀察技術使用設計提案方法,按照觀察技術設計方案要求強調觀察技術使用過程。舉例來說,一些旨在研究確認自然因果之間關系的科學觀察者和實驗,以一般性的科學理論原理為大前提,提供可能滿足這些大前提的科學例子(小前提),得出可能滿足這些大前提的個別科學結論。這其實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演繹法和方法。
(二)對科學原理的運用
根據人們在眾多物理實驗或科學實踐成果總結中提出的人類科學生活原理,生產者可加工研制一類新的技術性產品,實現人類技術生產原理和人類科學生產原理的綜合研究應用價值。例如,人類已經利用量子電流中的熱效應和電子能量相互轉換的數學原理成功開發了各種電能熱水壺和智能電飯煲;1957年人類利用電子超聲波的發射原理成功發明了電子雷達。
(三)體驗科學技術
體驗技術教育和科學課程的主要區別之一是主要看它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對科學基本概念、規律或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對科學基本概念、規律或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則應該屬于科學類;如果學的是對技術管理因素的實際應用,那么基于技術管理因素的企業技術產品生產管理過程以及生產制造的精神產品的技術經驗管理就是一門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類課程。體驗與科學技術教育課程因其對科學技術職業教育的突出價值體現,需要與其他科學技術課程及其區分開,既保證了對學生技術素養的培養,又有助于保持科學課程的科學性和認知性。
三、對小學科學技術教育的策略
(一)分類科學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包含更多的科學經驗和更多技術性的內容。為了借助小學專業科學技術課程培養小學生的專業技術科學素養,首先我們需要對小學科學技術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分類,然后根據不同學科課程的教學特點研究采用合適的技術教學方法。科學技術類與生產類課程主要側重于生態技術相關產品的工業設計、加工和批量生產,例如,如何制作生態塑料瓶和生產船。技術師的應用性本課程目的是要泛指專業技術師對產品的實際應用,通過實際技術應用經驗總結和分析理解其基本性質、結構和應用功能。例如,各種類型的蓄電池的組合使用,杠桿的組合應用等。技術應用意識在本課程主要內容側重于對我國高端技術飛機產品基本性能和應用功能的深入理解和基本認知,如對高端飛機飛行模型以及飛行控制原理的深入理解和飛行體驗。不同類型的學生體驗式專業技術培訓課程都具有不同的教學特點,因此我們要選擇不同的課程教學策略和不同的教學方法,最終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技術素養。
(二)小組合作參與實踐
對于技術科學類課程,教師首先要明確此類課程所具有的特點,即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科學規范的指導下通過親身操作實驗總結技術原理,從而獲得自己對理論的理解和認知。比如在“造船”活動中,老師可以先給學生演示造船的整個過程,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先搞清楚船的內部與外部結構、具體功能和應用條件等。然后將每班學生進行分組,給出“造船”的教學任務,指出造船的具體目標和未來作業用途,要求每組有兩名學生積極合作共同討論一個造船生產方案,要求中明確:船舶造船的具體生產工藝、結構及其特點和具體適用范圍。在具體制作計劃的正確指導下,各組別的學生積極討論如何動手制作一艘小船,并且在完成具體分工后開始制作小船。制作成功后,小組將委派學生代表現場講解自己作品的藝術表現和實際應用。經過多個小組共同合作和自主動手實踐,最終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作品展現了不同學生的優勢,他們不僅擁有無限的自主創造力和豐富想象力,而且善于動手,實踐獨創能力強。
(三)參照說明
科學技術型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對現有應用技術和新產品的理論操作和實際應用,掌握其基本性能和應用功能,從而逐步加深對應用技術的基本理解。為此,教師還可以為廣大學生量身準備一些日常使用的說明書,讓廣大學生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掌握其具體操作流程規范、特點和性質。然后根據使用說明書,通過大量分析案例和自己動手實踐操作,掌握一類信息技術相關產品的基本性能、功能和實際用途。
(四)引入多媒體應用
技術應用認知培訓課程側重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正確認識一項高端信息技術,包括這一高端技術的歷史起源、發展和作用。它屬于人類對高端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解,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入多媒體、網絡計算機等多種輔助技術教學,用大量的圖片、視頻和教學資料向學生展示一堂高端信息技術從最初產生至今不斷發展的整個過程,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讓原本枯燥無趣的課堂充滿活力。
四、結語
從小學階段開始著力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非常重要,這不僅可以促進技術教育的快速、高效發展,還能使學生更好地成長,成為新時代國家需要的具有技術素養的公民。
參考文獻:
[1]林愛星.信息技術基礎下的小學科學課程教育探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8):109-110.
[2]王杰,龍春麗,李娉婷,等.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科學課程實踐教學初探[J].科技風,2019(32):32,40.
[3]葉寶生.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技術教育因素及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10):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