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梅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無論其思想內涵還是語文素養,都對中華民族的傳承和發展起重大作用。我們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依托古詩教學、識字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民族習俗等多種形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實現經典文化與小語課堂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無論其思想內涵還是語文素養,都對中華民族的傳承和發展起重大作用。新課標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這就明確地點明了當代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經典,是每一個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利用課堂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課堂教學是知識獲取的主渠道,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地方,教師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以傳承,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既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體現為仁民愛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都透過對學生的基礎文化教育深入內心。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學習王安石的《元日》時,我們仿佛能看到一位志者徘徊于街頭,看著一家家喜氣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來,他回憶一年年的生活,憶起過往,想到國家的未來,聯系自身的處境,在一聲聲爆竹聲中,在一家家新舊更替的桃符前,寫下了《元日》,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寫出新舊更替的變換,以極小的桃符的更替,寫出了時局的變換。盡管革新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但他沒有絲毫妥協和退讓,仍然執著于自己的理想之上,革舊迎新,展現出不屈的傲氣,這一故事教會學生如何面對逆境和挫折,堅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二、利用古詩教學,適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學科,語文教師的肩上負有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很多古詩詞,而古詩文中蘊含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理想素材。在教學中適時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無形中能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學王安石的《元日》時,教師可以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其中熱鬧歡樂的景象以及詩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他也是著名的詩人,他的作品中常常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這篇作品便是如此,此詩描寫的是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熱鬧歡樂的場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發詩人執政變法、除舊迎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放鞭炮是新年的特點,已經成為文化符號。在長期的民族文化認同中,放鞭炮是驅逐野獸的方式,是慶祝喜悅的象征,是寄托亡靈的象征,最能勾起人的兒時過年情景的回憶,最容易引發人的聯想,并產生審美的體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信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形成了濃厚色彩的傳統文化。
三、依托識字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精神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中國的漢字本身就是悠久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對小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最佳素材。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讓學生在認識詞匯的基礎上,感知詞匯中蘊含的民族智慧和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民族的創造精神與審美情趣,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例如在教學“元”字時,通過欣賞“元”字的演變過程,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學生才能真正記住其含義。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學生既無法感知漢字的淵源,更不能領悟其中的文化意義,所以識字教學中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這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了解漢字“元”的演變過程,理解其文化符號的意義,讓識字教學充滿趣味,這樣,學生就能從中感知漢字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從而實現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四、利用民族習俗,領悟傳統文化意義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繼承性、穩定性與民族特征,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把傳統文化教育延伸到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品讀、鑒賞傳統文化,從中領悟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例如,在教學《元日》時,教師不妨給學生講述傳統的春節文化。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喜歡春節。因為這個傳統節日獨具文化氛圍,也因此賦予了更多的民族習俗。通過長期的歷史演變,中華民族對節日更加地尊重與喜愛,如中秋賞月、吃月餅等習俗,在深受人們喜愛的同時,也賦予中秋節濃厚的文化色彩。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討論中秋賞月這樣的習俗,幫助小學生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每當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元宵節來臨之際,不妨組織學生開展對對聯、猜燈謎等相關的民俗活動。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開展實踐活動,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
語文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支持。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教育資源,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可以利用星期天或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游覽文化園,或到當地的名人紀念館參觀。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現場觀察中充分觸摸當地的歷史文化印跡,從而在實地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開展口語交際活動,來強化學生的實踐。例如,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游覽過程中的見聞,談談自己的感受?;蛘咴诹曌鹘虒W中,可以讓學生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從而為傳統文化教育奠定基礎。在教學有關母愛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寫關于母愛的詩和詞,也可以寫有關母愛的作文,培養學生孝心與感恩情懷。這樣,學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例如,可以在春節放假期間,布置學生收集春聯和關于十二生肖方面的成語,了解春節的習俗,如燃放煙花爆竹有何來歷,放孔明燈有何意義等。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適時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真正愛上傳統文化,同時,要將傳統文化賦予時代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實踐者、弘揚者。
該論文是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部編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經典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立項編號:JCJYC20021435)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