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適
作為父母,您是否曾經苦惱于孩子學習不夠自覺、不夠認真;覺得孩子要是能再努力一些,成績一定更好?您明明已經心急如焚,但是孩子好像并不怎么上心,讓您既焦慮又擔心。
還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勤奮刻苦,有目標有追求,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孩子,學習別太辛苦了,要注意多休息。”
這種“別人家的孩子”是否讓您非常羨慕呢?
我們相信現今孩子智力差異往往并不是最大的決定性因素,能否學得好,關鍵在于“孩子是否擁有學習的主動性”。
用心理學名詞來說,就是學習動機是否足夠強烈。
心理學小科普:
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根據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是指在活動之外,由外部誘因激發出來的動機。學業上的外部動機通常指來自于父母、老師或同學朋友等人的評價以及對于成績或行為的獎賞等。
內部動機,指人們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學業上的內部動機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有樂趣,愿意去投入,并享受其中。
這兩個動機哪個更穩定呢?
不難理解。外部動機是外力對個體發生作用,依賴于外部環境,是不穩定的。
內部動機來自于自身,源源不斷,持久且穩定。
作為家長,我們肯定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學習的內部動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和理查德.瑞安通過常年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勝任和聯結。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關于自主
自主是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一個心理需要。
有一個學生是這么說的:“昨天放學本來我準備先休息一會兒就做作業,媽媽下班回來一見到我,就沖我嚷嚷‘還不快去做作業?!”瞬間,我失去了動力。”
從學生的分享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對抗的味道。“你叫我做,我偏不做!”
愛德華.L.德西曾在1969年,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索瑪拼圖實驗。
他找來兩組實驗者,給出不同的條件:
每成功拼出一個圖案,A組被試會得到一美元的報酬,而B組被試則沒有。
令人意外的是,當德西宣布任務時間到了,讓兩組被試各自單獨在房間里待一會兒,發現A組被試往往會去看雜志,而從未獲得報酬的B組被試則更愿意繼續解決拼圖問題。
這個實驗得出結論:外部獎賞會損害內部動機。
作為父母,獎賞和評價都不是激發孩子內部動機的科學方式。
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擁有自主選擇的機會,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孩子。
每個人對于自己選擇的事情,都會更投入,付出再多也是心甘情愿。
青少年的無力感很多時候來源于父母的掌控。作為父母,我們要學習適當放手,讓孩子知道自己要為人生做出選擇,并承擔選擇帶來的后果。
當然,這樣的自主是建立在一定界限范圍之內的。父母要清晰告訴孩子界限是什么,并友善地把設定界限的原因告訴孩子,邀請而不是要求,自主而不是控制。
相信,界限對孩子是一種要求,同時也是一種保護。
關于勝任
勝任是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二個心理需要。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在2017年的研究:
讓兩只小鼠在一個狹窄的管子里相遇,兩頭小鼠都會往前沖以占據領地。其中等級地位較低的小鼠“豆豆”常常被等級地位高的小鼠推出管子。
但當科學們用藍色激光器激活“豆豆”的前額葉皮層細胞時,“豆豆”變得自信而英勇,在占據領地的競爭中獲得勝利。
經過6次以上的勝利,曾經孱弱的“豆豆”所向披靡,它不再借助科學家的幫助,一直保持勝利,同時在其他競爭中也能獲勝。
研究發現,“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但是,對于高中生來說,要做到對每門學科都擅長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該怎么辦呢?
第一,信心很重要。
作為家長,我們是否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女孩子啊,就是理科不行。”“我看你真是太懶了,不愿意背誦,文科怎么能學習得好呢?”
相反,如果我們這么說:“孩子,你從小愛看書,文科學習是大有潛力的。”“畫畫能夠培養空間思維能力,立體幾何對于你來說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這些正向言語能夠給到孩子信心。而這樣的信心能夠幫助孩子在暫時學科成績不甚理想的時候,仍然能對未來的潛力充滿信心和期待。
第二,目標確定要符合自身情況。
對于成功,世界上從沒有統一的標準。
“預期目標”才是決定每個人覺得自己是否成功,或做得好的標準。
“預期目標”可能來自于自身或是老師、家長的期望。如果“預期目標”遠超過自己的實際水平,長期以往可能產生“習得性無助”。
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可以適當調低目標水平,讓孩子有更大的機率能夠實現目標,讓孩子有“勝任感”,而“勝任感”將會驅動孩子更加有自信地投入于學業中。
關于聯結
聯結是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三個心理需求。
有一位家長是這樣和我說的:“我和孩子,就是不能聊成績和排名。一談這些,孩子就煩躁。”學業似乎阻斷了親子間親密的聯結。
還有一個孩子是這樣說的:“我很喜歡音樂。但是父母認為學業要緊,堅決反對。”學業阻斷了孩子與興趣愛好之間的聯結。
其實,阻斷這些聯結的不是學業,而是親子間不當的溝通方式和父母過度的管控。
親子間良好的聯結來自于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不管你的成績如何,你都是父母的珍寶,我們一樣珍惜你,尊重你。”只有父母以這樣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才會幫助孩子看到自己不一樣的優勢,幫助孩子看到屬于自己未來的康莊大道。
自主、勝任、聯結是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動機的三大要素。
愿我們成為自己的主人,也愿孩子們成為他們人生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