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玲
◆摘? 要: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課外閱讀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進一步強化學生語感,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儲備,為學生的身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的關鍵手段,然而,筆者通過對農村地區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現語文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工作中仍然存明顯的不足之處,這些局限性不僅使閱讀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價值,也進一步降低了語文教師的工作效率和教學效果,因此,需要語文教師能夠給予優化,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最終實現通過課外閱讀提升學生個人修養及境界的目標。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應對策略
豐富生動的課外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任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的閱讀教學活動,能夠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文功底,為學生儲備更多的知識,也能夠在無形中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對于農村中學教育教學而言,受到讀書環境、讀書時間等因素限制,所開展的課外閱讀教學活動并沒有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而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難以得到有效激發。基于此,本文從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著手,對應對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可以為推動農村中學課外閱讀教學活動更好開展提供一定幫助。
一、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
為了進一步落實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順利完成新課改的各項工作任務,語文教學工作中,除了要高度重視課內教學這一工作環節,還需要充分意識到課外閱讀教學的價值。要以生動、多樣化的手段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外閱讀活動,促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然而,就當前農村地區初中生課外閱讀教學情況來看,農村地區在這項工作上的落實效果并不明顯。
其一,家長意識淡薄。應試教育觀念仍然十分嚴重,家長對子女期望越高,子女承受的壓力越大,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疲于應對課內任務,更無從談起參與課外閱讀了。當城里的孩子們已經與家長共讀幾十冊、幾百冊書的時候,我們農村的家長還沒意識到閱讀到底有多重要,對課外閱讀存在錯誤認知,片面地認為這對學生的學習弊大于利。
其二,缺乏對學生進行高效的課外閱讀的引導,造成學生參與課外閱讀積極性的降低。就當前而言,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由于部分老師沒有形成對課外閱讀的正確認識,難以真正意識到這項工作的價值,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缺乏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數學校仍然以分數作為判斷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因此大多數教師肩負著巨大的分數任務,難以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到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中。所以即使新教材倡導多讀書,許多老師也是硬著頭皮上,從網上搜索很多相關的材料,印發給學生強背,接著不斷的測試,使學生陷入了閱讀無用的誤區,更談不上對書籍進行有深度的體會。在這種情況下,課外閱讀更像是一種形式上的口號,而在實際生活中的落實效果卻不容樂觀。
其三,資源不充足,可提供閱讀的教材并不豐富。受到各種經濟條件的影響,農村在教育經費方面存在比較緊張的特點,難以為在校學生提供類型豐富的課外閱讀書籍。學校更新的書籍不僅在數量上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在內容的選擇上也無法匹配學生的閱讀特點。缺乏有趣的課外閱讀書籍的供給,學生會逐漸降低對課外閱讀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一些家長經濟條件有限,難以支撐子女購買課外閱讀書籍的經費,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需求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二、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應對策略
(一)做學生閱讀的先行者
在實際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如果一對父母對閱讀沒有興趣,那么他們的孩子也很難形成對閱讀的積極性。同樣,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讀書的老師,那個班的學生讀書的氛圍也可想而知。所以只有老師自己先讀起來,成為學生閱讀的點燈人,才有可能用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體驗、發現和樂趣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充分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活動的興趣。
(二)撩撥學生看書欲望,著重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對于一個從來都不會讀書,也不想讀書的十三四歲的學生來說,面對一部大部頭的書,更甚有些書的內容也許離他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他們怎會靜下心來讀書呢?所以老師很有必要去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此時,老師可以在自己先讀時發現一些有趣的情節跟學生分享,如讀《昆蟲記》時,當讀到“《毛刺砂泥蜂》:烈日當空,天氣悶熱,預示第二天將要下雨,甚至當晚就會有雨落下。而我(法布爾)卻在這樣的悶熱天氣里,眼睛始終盯著尋找獵物的砂泥蜂,足足盯了有三個鐘頭”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興趣,筆者會適當地對學生拋出問題,讓他們身臨其境地陷入思考,在“烈日當空,天氣悶熱”環境時,你會看上它幾個小時嗎?你會怎樣做?一連串的疑問沖擊他們的心扉,撩撥他們看書的欲望。
又如讀《西游記》“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記憶,提高本節課的生動性,老師可以通過設計部分具有趣味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1.存疑:“悟空本領這么大,為什么還要寫三打呢?”
2.從唐僧幾人的心理角度來看,白骨精對他們而言意味著怎樣的形象?
3.白骨精的奸詐狡猾具體體現在哪里呢?(找到關鍵的語句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4.從唐僧師徒幾人的心理角度來看,當唐僧向孫悟空念緊箍咒時,這幾個人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找出關鍵的詞句來支撐自己的想法。)
5.在“三打白骨精”時,這次打與前兩次有什么不同?
老師做好學生讀書的先行者,以自己閱讀的感悟去引領學生去讀,學生怎能不愛上閱讀呢?
(三)指導學生有效的課外閱讀方法
初中生在課外閱讀活動中缺乏有效的閱讀方式和習慣,無效的閱讀方法使他們的閱讀效果并不明顯。從這個角度而言,語文老師要充分結合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的實際情況,充分立足于學生對課外閱讀活動的需求,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引導他們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在課外閱讀活動中的學習效率。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要充分結合語文推薦教材,引導學生參與到經典名著的閱讀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夯實學生在語文方面的知識儲備。
“語文素養”包括:在對字、詞、句、篇等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較成熟的語感體系,在大量閱讀中逐步形成高效的閱讀習慣和學習方式,不斷強化學生在口語運用、文化審美上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在農村中學進行課外閱讀中,從指導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審美情趣出發,推薦他們喜聞樂見的讀物,引導他們進入課外閱讀的大門,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名著是人類文化中的精華。閱讀名著,是和作者進行高效交流的有效方式,大量閱讀名著不僅能夠夯實學生的素材基礎,增強語文語感,還能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激發學生形成更為豐富的創造力。就當前學生的學習任務而言,學科多,學習任務繁重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基于此,只有引導閱讀經典名著才是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最為高效的方法,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閱讀效果,強化學生的閱讀習慣,老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在這項工作中的督促角色。比如,可以在完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工作之后,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吶喊》等同一作者創作的課外書籍,以此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特點。根據《語文標準》編寫的新教材,重視學生對中外名著的閱讀,每一冊教材都以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安排一次“名著導讀”,教師要緊緊跟隨教材編寫的目的和要求,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的實際價值,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供有利機會,創造寬容的閱讀環境,傳授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確保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課外閱讀活動,可以要求學生在固定一段時間內完成一部名著的閱讀,在不斷積累的前提下,能夠為學生形成優秀的語文素養提供基礎。
其二,高度融合讀寫兩項環節,充分發揮這兩個環節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價值。
讀和寫的關系是輸入和輸出關系。讀是學生將知識進行儲備的過程,只有以讀為基礎,才能夠充分發揮寫的價值。教師要確保在教學工作中落實“讀寫結合”,通過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研究與剖析,抓住讀寫結合的關鍵所在,使教學資源的文本價值能夠得以充分實現。正如《儒林外史》中兩莖燈草的情節,想要讓學生體驗到角色的性格特點,就必須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仔細研讀,通過文字篇章體會到角色的動作神態,在此基礎上逐漸摸索出角色深藏的性格特點。當學生開始學習到角色動作神態方面的篇章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精準思考:怎么不一樣?你能體會到什么?學生借助字句,能夠逐步品讀到人物內在神態和動作方面的變化,也能夠在此基礎上揣摩到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思想感情(由失望——心急如焚——絕望)。在文字的品讀基礎上,角色的內心活動躍然紙上,這種循序漸進的品讀方式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活動中,老師要為學生創造輕松的閱讀環境,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有力引導,提高學生表達的興趣和欲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其三,倡議家長與孩子展開親子閱讀。
由于課業的緊張,平時學生在校的閱讀時間是少之又少,所以學生的真正閱讀還依靠周末及假期。十三四歲的孩子,也正是愛玩、自制力弱的年歲,這很大有賴于家長的監管。
1.建議家長與孩子共讀一章書,交流感受,然后叫學生把共讀的感受記錄下來,用郵件發給老師,老師再轉發到班的微信群里,潛移默化感染其他家長,家長們相互之間就會自覺跟孩子進行閱讀,有效推進課外閱讀。
2.老師布置的周末閱讀,在指定的閱讀范圍,要求學生在書中留有閱讀的痕跡(圈點勾畫、寫批注),有家長的簽名。家長的參與、監管才能使學生持之以恒的閱讀。
(四)制定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
隨著閱讀的深入,到了一定的階段,必須進行階段性的小結,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的閱讀收獲,也能夠引導學生進入到下一輪的閱讀活動中,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加持續。
1.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閱讀分享會。
初中學生正處于個性張揚,愛表現的時期,當師生閱讀開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可以在班里組織一些讀書活動,如“讀書沙龍”活動,通過營造寬容輕松的氛圍,使學生感受到閱讀名著的價值所在。如在引導學生完成《西游記》課外閱讀后,可以立即開展一場討論會,以名著中的內容為討論主題,使學生在有趣的討論活動中加深對名著內容的記憶,強化自己閱讀名著的興趣和積極性。
2.每學期以年級為單位舉辦讀書心得、手抄報和讀書筆記的評比活動。
3.爭取在每固定一段時間內舉辦一次大規模的閱讀活動。
可以安排在每個學年舉行一次活動,以交流閱讀心得等為主題,如名著閱讀分享會等。
隨著各種讀書活動的開展,有了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學生的閱讀不僅興趣大增,而且閱讀的質量也有質的飛躍,真正落實了閱讀經典名著,光亮了人生的本質。
綜上所述,農村中學開展課外閱讀誠然是一件長期而又冗繁的事情,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開展課外閱讀是當代語文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語文素養、夯實語文功底的重要途徑。于學生而言,課外閱讀是拓展視野,夯實知識基礎,提升自己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當前農村地區在開展課外閱讀工作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老師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去引領閱讀等問題,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從這個角度而言,為了進一步解決農村地區在課外閱讀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需要老師不斷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審視自身在這項工作中的短板,在充分結合學生課外閱讀需求的基礎上,形成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方法,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外閱讀活動。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語感,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薛麗紅.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及對策[J].甘肅教育,2020(08):106.
[2]陳芳梅.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J].甘肅教育,2020(08):122.
[3]王佳麗.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的策略研究[J].考試與評價,2020(01):84.
[4]林靖.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主要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9(34):119+121.
[5]吳青生.農村中學生有效課外閱讀談略[J].中學語文,2019(3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