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
【關鍵詞】實踐導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1)06-0156-03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成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當前社會各行業的發展,對于實踐型創新創業人才都有著較高的需求,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過程中,堅持實踐導向是非常必要的。不僅要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還要強化大學生成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使大學生步入社會后,能夠滿足當代企業創新發展的需要,促進行業發展。
1 堅持實踐導向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1 滿足企業及行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必然選擇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任何一家企業要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長遠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支持,這也是企業創新突破的基礎。同時,從各行業的發展來看,除現有企業需要創新型人才力量支持,青年自主創新形成的中、小、微型企業力量,也是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本身是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堅持實踐導向,能夠更有效地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將創新創業熱情、靈感通過實踐轉變為創新創業行動與成果[1]。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增強,當他們進入企業或選擇自主創業后,更能夠發揮自身的價值,在實干中為企業和行業注入創新動力,滿足企業及行業長遠發展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
1.2 保證高校向社會輸出人才質量的必要基礎
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向社會輸送人才,高校所培育和輸送人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社會發展的人才基礎,進而影響社會進步的水平[2]。新時代,社會各界對人才的重視度和需求度都不斷提高,其中創新創業人才更是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資源。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大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還要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只有將創新創業付諸實踐,才能發揮對社會各領域發展的價值。堅持實踐導向,就是要重視實踐教育,培養實踐能力,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以實踐導向為指引,提升高校向社會輸送人才的質量,進而滿足社會發展對于人才能力素質的實際需求,這也是提升高校育人質量與效果的必然選擇。
1.3 保障學生就業、創業成功率的必要措施
高校教育要以學生為根本,高校作為學生從學校進入社會的重要過渡環節,能否讓學生順利實現就業、創業,也是檢驗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指標。從學生角度來看,就業、創業是學生走向社會,完成身份轉換的必經之路,關系學生未來的發展,如果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在未來就業、創業的激烈競爭中,其競爭力必然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很多學生就業、創業失敗,難以獲得理想的工作,還可能造成學生對自身價值失去信心。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堅持實踐導向,能夠促進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成長,強大的實踐能力又能夠為學生未來就業、創業提供可靠的職稱,讓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創業嘗試中減少失敗,更好地保障學生就業、創業的成功率,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價值[3]。
2 實踐導向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策略
2.1 注重心理驅動,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興趣的激發引導
在當前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興趣缺失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影響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參與度。基于實踐導向,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興趣的激發,強化心理驅動,為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基礎保障[1]。一方面,高校在日常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緊密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從學生專業方向切入,針對性進行創新創業案例宣傳,普及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分析行業發展前景,幫助學生加深對專業領域創新創業趨勢的了解,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另一方面,組織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例如設計比賽、創意大賽、主題演講、創業項目模擬等,增強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和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機會,形成重視創新創業實踐的整體校園氛圍,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并讓學生從創新創業實踐中獲得樂趣,形成良好的心理體驗,進而強化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熱情,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2.2 立足行業需要,確定實踐導向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
實踐導向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需要以行業發展對人才的實踐能力需求作為依據。因此,高校要立足行業需要,確定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高校要和企業主體、行業協會等方面加強交流,了解行業發展對人才能力的需求特征,明確企業、行業對人才工作創新、自主創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高校可以邀請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參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規劃工作,從創新創業實踐的角度出發,立足行業發展需要,共同制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在目標體系的構建中,要突出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明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創業計劃書設計能力、信息和創新創業資源整合能力、市場開發能力、創新創業項目推進中各環節的實踐執行能力培養目標,此外包括就業方面的求職實踐、工作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自主創業方面的項目路演、風險分析和應對等能力的培養目標,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指導。
2.3 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突出實踐的創新創業教育“雙師”隊伍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起步較晚,很多高校的師資力量還較為薄弱。創新創業教育對教師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經驗能力都有著較高要求,高校現有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大多是就業指導處老師,他們的就業、創業專業理論知識較為豐富,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方面也有豐富的經驗,但在企業、行業領域的具體實踐方面,沒有深入的了解,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也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上,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際效果。對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在現有師資條件的基礎上,聘請企業精英骨干成員,組成企業導師隊伍,發揮他們熟悉企業自身和行業整體發展形勢的優勢,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要著力培養高校自己的“雙師”型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定期安排創新創業教師到企業展開調研或接受培訓,彌補教師自身在企業、行業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強化教師的實踐教育能力,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比重,為培養企業、行業需要的優秀人才,提供師資力量保障。
2.4 通過多方協作,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多層次實踐平臺
企業、行業需要的并不是千人一面的批量化人才,而是具有個性和創新潛能的多樣化人才。同時,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上需求也有所差異。實踐導向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需要搭建多層次的實踐平臺,滿足不同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成長的多樣化需求。首先,高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或搭建大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渠道,讓大學生能夠及時將自己所學習到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創新想法,在實訓基地或企業工作崗位上付諸實踐,為大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鍛煉機會。其次,加強與各行業協會的協作,面向大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大賽,讓大學生在比賽競爭中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能力[4]。最后,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企業和行業協會應充分協作,整合相關資源,共同搭建面向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服務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平臺了解企業實習、創業實踐模擬、創新創業項目資訊、職業技能大賽等相關信息,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多層次實踐提供有效支持。
2.5 借助第三方評價機制,保證創新創業實踐評價可靠性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關系著高校向企業和社會輸送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影響著企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5]。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環節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能夠通過作為第三方的企業、行業、專門教育評價機構等主體的參與,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進而幫助高校更準確地把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實際效果,明確現存問題和不足,以及與企業、行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差距。開展第三方評價時,可以委托具有正規資質的專業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分析,客觀評估所培育人才質量,細致全面地進行評價,并提供報告和指導建議。邀請來自企業、行業協會的專家,從企業、行業創新發展實踐角度,評價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效果,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優化調整提供依據,促進優質創新創業人才輸出,為企業和行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2.6 完善跟蹤服務措施,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成功率
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具有一定的過程性,在成功就業、創業,創新項目上馬后,也可能因經驗不足、運營不當、市場風險影響等導致失敗,通過完善跟蹤服務措施,在大學生初步就業、創業后,繼續給予跟蹤評估和指導,提供相應咨詢服務,尤其是針對大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這種做法能夠大大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成功率,幫助延長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生命力,助力各行業中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具體實踐中,高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合作,建立跟蹤服務機制,為大學生個體或團體提供專門的跟蹤指導導師,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實施后,動態跟蹤了解項目推進情況,利用自身專業知識與經驗,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指導,對可能存在的重大風險做出提醒,對項目實踐中的不當行為提出警示并指導其糾正,提供必要政策解讀、行業資訊指導,在融資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渠道信息,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遇到重大問題或阻礙時,為其提供應對建議。此外,可定期組織創新創業大學生進行經驗交流、分享活動,加強經驗共享互促,并邀請經驗豐富的創業者、行業專家為大學生傳授經驗,為大學生解答創新創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完善的跟蹤服務,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成功率。
3 結語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堅持就業導向,是滿足企業及行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必然選擇,是保證高校向社會輸出人才質量的必要基礎,也是保障學生就業、創業成功率的必要措施。高校應重視實踐導向,多管齊下,加強與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體系,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內驅動力,通過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打造“雙師”型教育隊伍,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完善實踐評價體系,做好跟蹤服務,加強經驗總結,全面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向企業和社會輸送優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力量,促進社會各領域的創新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張吉軍.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5):130-133.
[2]繆顧賢,趙秀芳.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電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0(1):48-51.
[3]宣曉,段文奇.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生態化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9(15):84-90.
[4]蔡云.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9(7):92-96.
[5]武一婷.賽訓體系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廣東的實踐探索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1):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