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梅
【摘? 要】數學學科本身就是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基本課程,應該切實關注學生本身的思考、表達、感悟、猜想、證明、總結、反思等關鍵能力,而這就需要通過“讀思達”教學法來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讓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讀思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表達。本文將綜合分析“讀思達”教學法的概念,以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讀思達”教學法;概念解析;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6-0120-02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he Second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Putian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ZHANG Zhenmei
【Abstract】The subject of mathematics itself is the basic course for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hinking. It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key abilities of students thinking, expression, perception, guessing, proof, summarization, reflection, etc., and this requires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Pedagogy develops students key abilities and allows students to learn to learn step by step. Therefor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organize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more, think more, and express more. This article wil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concept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eaching method; Concept analysis; Strategy exploration
目前,隨著學科素養理念逐步普及,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最初只關心學生是否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學習足量的數學知識,轉而開始考慮學生的終身成長需求,而這就需盡量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在這一改革實踐活動中,“讀思達”教學法將發揮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讀思達”教學法呢?將“讀思達”教學法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領域將產生哪些積極輻射作用呢?下面,本文將對此進行介紹與分析。
一、“讀思達”的概念與意義分析
(一)“讀思達”教學法的概念
“讀思達”教學法是余文森院長提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遵循著學習時代、飼養時代的到來,明確指出學習的目的最終會指向素養的形成狀況,認為學習活動應該是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閱讀,則是通過視覺器官攝入圖文、表格、圖像等信息,然后通過大腦加工所形成的腦力反應,是一種智能化的腦力活動,也是積累知識資源的基本活動。思考,則是指分析、總結、猜想、判斷等思維活動的統稱,反映的是學生的思維成果。表達,則是一種語言輸出活動,可通過口語素材表達個人情感、學習收獲,也可通過書面文字完成表達任務。
(二)“讀思達”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首先,“讀思達”教學法自提出開始,便強調要讓學習真正發生,與之相適應的,便是通過改善師生互動模式來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其次,“讀思達”教學法的有效落實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數學學科素養實則屬于“發展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素養結構的一個學科分支,旨在通過數學教育逐步發現學生終身所需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思維品質。
二、“讀思達”教學法的落實策略
(一)創設閱讀情境,組織數學閱讀
創設閱讀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因素之一,也是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數學閱讀中投入真情實感的重要手段。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可積極創設閱讀情境,切實優化數學閱讀環境,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引導學生真正實現自主閱讀,有效解讀數學材料,初步生成數學知識意義。就如在“1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讀100以內的數,筆者就準備了一個數學繪本,即《數100以內的數》,希望可以及時引導學生實現數學閱讀,通過繪本故事認讀100以內的數。在本節課上,為了引導學生順利進入閱讀情境,筆者就設計了一輪動手實踐活動,具體的操作方式為:筆者會提前準備一些“福袋”,每一個“福袋”中都有不同數量的玻璃球,讓學生隨機抽取“福袋”,進而便讓學生自主數數,選出最佳的幸運兒,即擁有玻璃球最多的學生。這就需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數學計算,而當數到超過20之后的數時,學生則會產生認知盲區,而這就有利于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組織小組合作,實現思維碰撞
在“讀思達”教學法中,思考活動非常關鍵,不僅是對前期的閱讀素材進行個性化腦力解讀的重要過程,也關系著小學生的數學表達效果。顯然,思考結論越豐富、越全面,那么就越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因此,在“讀思達”教學法中,也將思考活動看成是中心要素。就如在“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整理了一些需要利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來解題的數學學習材料,比如分鉛筆、裁剪窗簾、分蘋果等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題目條件,使其主動嘗試利用除法知識來分析相關問題。但是,在除法計算活動中,學生發現被除數無法除盡,而這就自然而然地讓學生陷入認知瓶頸之中,使其產生了強烈的認知欲望。在此基礎上,筆者則引導學生以6人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了數學材料,使其積極思考,并分享思考成果,以便促使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
(三)豐富數學表達,提升表達能力
“讀思達”教學法認為表達活動并不僅僅是復述閱讀材料,而是融合了一定思考成果的語言輸出活動,反映著學生的數學認知結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解放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讀思達”教學法的實施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表達閱讀、思考結論,客觀分析學生的數學認知效果,且要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在“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教學活動中,待各小組完成了組內討論任務之后,筆者就引導學生全面分析了有余數除法的概念、計算過程,也由此組織了數學表達活動,鼓勵學生利用數學語言來闡述解題思路。其中,由于本班學生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全面分析有余數除法問題,所以筆者則鼓勵各小組選出一名數學表達能力最優、邏輯思維能力較好、隨機應變能力最佳的成員,負責準確、完整地闡述小組探究結論。這樣一來,本班學生則可分組參與數學表達活動,也能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有效探究成果、探究思路,更易于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在小組表達活動中,筆者也會適時提問,比如什么是余數、余數的意義是什么、商和余數有什么關系、有余數除法算式的計算流程與計算步驟又是怎樣的等等。這些問題可以進一步驅動學生,讓學生及時實現深入思考,使其再次閱讀數學教材,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讀思達”教學法影響著學科素養的改革進程,有利于讓學生盡早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其長期堅持學習數學知識,讓數學教育貫穿于學生的一生成長過程,也要保證學生能通過數學角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要正確認識“讀思達”教學法的定義與內涵,客觀分析“讀思達”教學法的教學意義、實施價值,準確判斷“讀思達”教學法的操作程序、實現條件,引導學生實現長遠發展,為學生的全面進步做準備。
參考文獻:
[1]賈玉蓉.小學數學“零閱讀”現象的產生及解決方法[J].華夏教師,2018(31).
[2]陳顯.運用校園心理游戲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探究[J].教育觀察,2018,(18).
[3]孫桂芳.小學數學課堂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教育觀察,2018,(08).
[4]熊芳竹.小學數學“零閱讀”現象的產生及解決方法[J].讀與寫(教師),2019(09).
[5]林素云.“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20(11).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