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庭坤
摘 要 山地中藥材產業是貴州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的12大產業之一。簡述貴陽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指出山地中藥材產業現代化發展路徑及主要模式,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貴陽市山地中藥材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制定行之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健全培養機制,改善中藥材產業人才結構;進一步加大中藥材產業的宣傳力度,構建全市中藥材信息平臺;加強中藥材市場體系建設,補齊產品交易不暢短板;加強中藥材產地加工體系建設,提高中藥材品質和附加值。
關鍵詞 中藥材產業;現狀;路徑;模式;問題;建議;貴州省貴陽市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3.014
目前,山地中藥材產業已成為貴州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的12大產業之一。通過調研,筆者概述貴陽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貴陽市山地中藥材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建議。
1 貴陽市山地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貴陽市中藥材種植業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市農業農村局帶領下,貫徹省農業產業革命精神,按照“五步工作法”要求,落實產業發展“八要素”,根據市委、市政府“五子登科”的要求,以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為主線,做好大企業發展、大品種培育、大項目引進等各項工作,中藥產業穩步發展。截至2020年底,貴陽市中藥材生產面積達2.66萬公頃,產量13.97萬噸,產值10.91億元。據統計,當前全市發展的中藥材品種共74個,主要有鐵皮石斛、白芨、天麻、黃精、刺梨、厚樸、杜仲、淫羊藿、瓜蔞(吊瓜)、金銀花、魚腥草等;大小種植基地共120余個,其中面積13.33 hm2以上集中連片基地30個,約666.67 hm2,占全市中藥材總生產面積的29%,33.33 hm2以上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基地有天門冬、黃精、鐵皮石斛、天麻、瓜蔞、艾草等基地10余個;全市中藥材經營主體共113家,帶動農戶約2 000戶5 000余人,其中貧困人口129人,幫助農戶每667 m2增收2 200元以上。目前,貴陽市已初步形成了產地初加工、區域相對集中加工為主的產品加工模式。按照就近加工原則,主要建有產地初加工點12個、區域加工廠3個,分別位于開陽縣龍崗鎮臺灣物流園、修文縣扎佐物流園和息烽縣九莊鎮。
2 山地中藥材產業現代化發展路徑
2.1 加強中藥材種繁基地建設,保障中藥材質量
圍繞貴陽市道地中藥材資源優勢,推進全市重點中藥材品種的種子種苗提純復壯,選育一批道地性強、藥效明顯、質量穩定的中藥材品種,依托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中藥材種繁基地,集成種子種苗繁育技術規范。已初步在清鎮、修文、息烽、開陽、烏當等區(市、縣)建立種子種苗基地8個,面積333.33 hm2,年產優質種子、種莖1 000 t,種苗1 500萬株,其中80%的種苗用于滿足貴陽市內中藥材基地生產需求,20%的種苗銷往其他地州或省外。
2.2 加強中藥材示范基地建設,建設中藥材種植示范中心
圍繞農村產業革命、結構調整等重點工作,結合市中醫藥制藥企業原料需求,采取差異化扶持發展的方式,加強“四類”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實現規模示范效應。1)推進規范化、規模化示范基地建設。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在清鎮、修文、息烽、開陽、烏當等區市縣建立標準化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0個,推廣建設標準化示范基地30余個。2)在烏當區、清鎮市、開陽縣發展林下鐵皮石斛、天麻、黃精等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5個,實現生態發展與中藥材產業發展有機融合。3)建立藥食同源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在烏當區、修文縣、息烽縣、清鎮市、開陽縣等建立農旅結合的天麻、何首烏、魚腥草等藥食同源中藥材示范基地。4)建立“定制藥園”,積極引進醫藥企業到開陽縣、修文縣、花溪區等發展“定制藥園”3個。
2.3 加強科技投入,提升中藥材生產技術
結合貴陽市優勢,初步與省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開展項目合作和產學研對接,如與貴州大學合作開展黃精規范化栽培技術項目,與省農科院中藥研究所聯合推廣白芨種植等。同時,加大中藥材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整合培訓資源,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基層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和培養,建立市、縣、鄉三級中藥材技術培訓體系,2020年開陽縣、息烽縣、清鎮市三地列入了省級培訓計劃,培訓工作已相繼開展,預計培訓人數將達到1 000人次。
2.4 加強經營主體培育,建立現代生產經營體系
大力引進省市級龍頭企業參與中藥材產業發展,先后引進國藥(貴州)同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貴州益佰藥業、貴州威門藥業、貴陽德昌祥藥業在烏當區、花溪區、修文縣建設中藥材基地、“定制藥園”等。加強對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指導、支持,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推動農企聯結。
2.5 加強產地初加工項目建設,提升中藥材產品附加值
充分發揮貴陽市醫藥企業聚集優勢,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和區域加工廠建設。目前全市主要建有產地初加工點12個、區域加工廠3個,位于開陽縣龍崗鎮臺灣物流園、修文縣扎佐物流園和息烽縣九莊等地。
2.6 加強中藥材供銷體系建設,保證中藥材銷售管道暢通
按照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市商貿業布局專項規劃,在修文北部電商物流園建成貴陽現代化中藥材物流交易中心,構建電子交易中心、信息平臺,使其成為全省中藥材的集散中心、倉儲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提供供求信息和交易服務,輻射帶動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目前產房已建好,正在著手以招商引資的方式引入有實力的企業進駐。
2.7 加強品牌創建,構建中藥材品牌體系
加大中藥生態品牌商標注冊和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申報認證力度,大力扶持中藥材種植基地、加工企業和銷售企業分別實施GAP、GMP、GSP認證,鼓勵中藥材企業加強道地藥材品牌建設,開展道地藥材、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示范基地建設、“三品一標”認證等標準規范的制定。目前“益佰”“同濟堂”等已獲中國馳名商標名牌產品稱號。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形式,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種藥材藥品展銷展示活動,申請承辦全國性和區域性的藥材藥品展銷會,定期組織藥材藥品企業到重要銷區舉辦大型推介活動,將中藥、民族藥納入旅游商品宣傳推介范疇,全方位打造“爽爽貴陽、苗藥之都”產業名片。
3 中藥材產業發展模式
3.1 主導模式
當前貴陽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有“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企業+基地+農戶”和藥廠“定制藥園”等。前兩種模式是企業流轉土地建設標準化示范基地,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其中第一種模式是政府起到招商引資、政策支持的作用,產業發展還是以企業帶動為主導;“定制藥園”發展模式,即是制藥企業在適宜種植自身需求的中藥材原料地區以訂單形式與中藥材種植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戶簽訂種植回收合同而形成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3.2 創新發展模式
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要抓手,大力發展多年生木本藥材,林下套作高效草本藥材,實現以短養長。例如,在清鎮市紅楓湖周邊幾個鄉鎮,大力發展元寶楓,打造環湖中藥材產業帶,同時林下套作部分一年生草本藥材,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目前清鎮市元寶楓種植面積已達2 800 hm2,規劃未來三年將達到4 000 hm2。息烽縣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一縣一品”的思路,發展以菊花、吊瓜和刺梨為主要品種的中藥材產業,目前全縣菊花種植面積267 hm2,主要分布在永靖鎮、西山鎮;刺梨種植面積1 933 hm2,主要分布在永靖鎮、青山鄉、養龍司鎮、流長鎮;吊瓜種植面積667 hm2,主要分布在九莊鎮、溫泉鎮、流長鎮。
探索“中藥材+鄉村旅游+健康美食”“中藥材+健康養生”“中藥材+健康養老”等新發展模式。初步建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如威門藥業在烏當區下壩鄉建設的集鐵皮石斛種繁、示范種植和健康養生為一體的康體中心;貴州瑞森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清鎮建設的以天麻種植、藥膳品鑒和鄉村旅游為一體的休息中心等。
4 貴陽市中藥材產業現代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貴陽市中藥材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1)資金投入短缺,基地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制約了基地的規模化、規范化生產,影響基地產出和效益。2)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配備不齊全、設備落后,輻射基地周邊發展效果不明顯。3)缺乏大型中藥材交易平臺,中藥材產品常有先銷往外部市場、后返銷回省內需求端的現象,增加了銷售成本,產品附加值不高。4)科技支撐力度不夠,研發投入不足,研發能力較低,專業人才缺乏,一些生產上的關鍵技術還未取得重大突破。5)中藥材產地加工規模不大、水平較低。目前貴陽市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產地加工企業不多,多數產地加工都還處于零散采收、清洗、晾曬和簡單收集的狀態,加工出來的產品附加值較低。6)缺乏規范的中藥材交易市場,中藥材原料銷售及制藥企業原料采購渠道不暢,時有貴陽市當地中藥材通過省外市場重新流入貴陽市制藥企業的現象,中藥材全產業鏈發展不均衡。7)部門多頭管理,導致人、財、物等資源分散,缺乏中藥材生產管理人才,制約了中藥材全產業鏈的發展。
5 推進貴陽市中藥材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建議
5.1 加大財政投入,制定行之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
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中藥材產業發展專項經費支持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重點從中藥材資源、基地生產、加工、流通、科技創新、信息化、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扶持,逐步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促進全產業鏈發展。
5.2 健全培養機制,改善中藥材產業人才結構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培育中藥材產業創新人才,應在強化基礎培養和引進基礎上改善人才結構。1)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多學科交叉背景的中藥創新領軍人才,支持組建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2)中醫藥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與評價要突破現有機制,不斷強化理論與實踐結合,引導激勵人才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3)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到基地,服務中藥材生產一線,推動基層特色技術創新發展。
5.3 進一步加大中藥材產業的宣傳力度,構建全市中藥材信息平臺
各級政府要轉變傳統思維習慣,拿出一定的資源和經費,整合好全州宣傳資源,統籌好政府、企業、合作組織等各方力量,指導各縣就中藥材產品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形成宣傳合力。構建中藥材信息平臺,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探索組建全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聯盟。
5.4 加強中藥材市場體系建設,補齊產品交易不暢短板
積極爭取國家、省兩級的政策支持及資金扶持,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大型中藥材流通企業,在貴陽市建設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5.5 加強中藥材產地加工體系建設,提高中藥材品質和附加值
積極引進中藥材初加工企業和專業技術人才,大力發展中藥材加工業,以回收加工帶動種植,以加工優質產品開拓銷售渠道,以加工優質中藥材產品提升附加值,強化品牌建設。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