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梅
摘要:科普繪本的教學內容是基于學生的理解基礎對其展開設計的。繪本主要體現形式為:簡單明了、圖文并茂、語言詼諧、可讀性強等。在這一系列的優點支撐下,科普繪本適合低段小學生閱讀。在日常教學工作開展中,科普繪本知識的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社會、生活環境的理解能力,還能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普繪本;科學素養
在閱讀教學工作開展中,科普繪本作為培養學生科學認知能力與科學素養的讀物,受到了教師和兒童的一致好評。該讀物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研究將從理論層面對其教學價值做出分析,然后從實際應用角度分析教學要點。
一、結合繪本特點,創新教學技巧
在科普類繪本教學中要注重不同題材繪本的編排特點,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進行科普類繪本的閱讀。科普類繪本雖然可能為了科普性省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這不代表科普類繪本的講解就會失去主線,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繪本閱讀前引導學生注意繪本主題。
例如,在《太空》繪本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對太空的概念進行初步討論,太空是什么?太空里面有什么?繪本的圖畫里都有哪些太空中的物體?并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營造立體化的科普主題教學氛圍。同時,盡量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呈現科學知識,讓學生通過直接感知和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科學學習。又如,在進行《昆蟲村的技藝表演》繪本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己觀察并模仿昆蟲的動作、叫聲,而后在正式活動中以上臺表演、你來模仿我來猜、小組競賽等方式給學生呈現的機會。這樣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和表現機會。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繪本閱讀后,加入大量延伸活動,如制作昆蟲標本,通過角色扮演表演昆蟲村的故事等。
二、利用師生對話,走進繪本世界
科普繪本教學不同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不僅應帶領學生閱讀科學知識并進行解析,還需要引導學生仔細觀賞配圖,讓學生表達出自己閱讀后的感受,以及通過對圖畫的配色和筆觸來分析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意圖。通過這種方式教師會發現學生漸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和主見,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強的引導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繪本課堂上積極與自己互動并針對課堂內容進行平等對話,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廣闊的新天地。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涉及物理知識方面的阿基米德科普繪本系列來供學生閱讀。這套繪本不僅生動詳細闡釋了科學知識,還涉及了社會知識以及做人的道理,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繪本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比如這本書講了怎樣的科學知識,它在生活中產生的作用是什么,我們可以利用它來做些什么等問題,既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還起到了幫助學生活躍思維,鼓勵學生邊思考邊閱讀。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來回答這三個問題,并且不局限回答的人數,尤其是詢問科學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時,鼓勵學生發揮聯系實際的能力來舉一些生活中其他的例子,這樣教學的效果不只局限于繪本內容的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更有效果。
三、挖掘繪本特色,確立教學目標
從科普繪本的教學目標來分析,教師對學生開展科普繪本教學需要結合過程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對其進行引導與培養。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的科普繪本學習能力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且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深度挖掘科普繪本中隱藏的知識內容,并幫助學生建立認識科學、理解科學、分析科學、探索科學的綜合能力養成。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花園里有什么》這一繪本教學時,可以結合學校的花園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此時,學生會回答說:“學校的花園里一年四季的花兒不斷,而且每個季節的花兒都不同。所以學校的花園里有很多美麗的鮮花。”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深度教學,結合“學校的花園”對學生進行“科普繪本中的花園”知識教學。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在學習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想一想,花園里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有哪些東西是看不到的,卻是真實存在的呢?”此時,學生會對其進行思考,并且會回答說:“在花園中,能夠看得到的東西有勤勞的小蜜蜂,它們在采花蜜,還能看到美麗的鮮花,肥沃的泥土。而看不到的東西卻可以用鼻子聞到,比如花香的味道,泥土的芬芳,昆蟲的叫聲等等。”在此,教師便可以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在生活環境中,不一定是“眼見為實”,還有一些看不到的卻正是存在的東西,就如同鳥語花香一樣,它們也是一種表現生命的方式。
綜上所述,科普繪本其真正的意義并不是要讓學生一定學會科學,懂得深奧的原理,而是在于啟發、引導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理性的視角細致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梁梅,黃蓉.讀者接受理論視角下兒童科普繪本的翻譯策略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9(11):131-133.
[2]王鈺卓,上官大堰.數字時代視閾下數字繪本的設計要素研究[J].設計,2019,32(2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