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佑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智慧結晶。中華傳統文化彰顯的是國家、民族的優秀精神與高貴品質,需要每一位中國人來繼承與發揚。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語文課程的特殊性,不斷地探尋傳統文化的滲透路徑,將傳統文化散播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甚至走向世界。本文從提升教師素養、挖掘教材內涵、優化學習方法、豐富教學活動等四個方面,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以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帶動學生
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師的影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若教師可以隨時背誦出經典詩文作品,并隨性地創作出一些詩詞,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情懷,為學生樹立學習傳統文化的榜樣。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積極的學習精神,保持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并在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華,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激情。
(二)以教師淵博的學識引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
語文教師淵博的學識可以引導初中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傳統文化,樂于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如在《陋室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知人論世的講解方法,從美文內容的講解,到解讀作者的創作心路歷程,最后延伸至某一類文人的境遇分析,讓學生從教師的講述與總結中對傳統文化產生敬畏之心。當然,也需要讓學生了解到教師的這一系列講解是建立在淵博學識基礎之上的,如果自己也想成為一個具備淵博學識的人,就需要多多地閱讀古典詩詞,吸收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一)從“不完美”中感悟人生
人生有很多的不完美,人們喜歡利用文字記錄或者表達人生的不完美。在文章閱讀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從“不完美”中感悟人生,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意圖。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下層農村婦女,從阿長的身上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的典型農村婦女形象。愛搬弄是非、喜歡傳播謠言是阿長的主要特點。其中還寫到阿長的長相黃而矮胖,睡相極不雅觀,并且身為保姆的阿長絲毫沒有作為保姆的自覺,對作者的看管達到了煩瑣且愚昧的地步。這些都是在描述阿長的“不完美”。但是學生如果細細地品味,會發現正是這些“不完美”塑造出了人性的善良。當阿長將《山海經》拿到魯迅面前的時候,一切的“不完美”都得到了釋然,從而引領學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又如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描述了父親身材臃腫,在買橘子的路上步履蹣跚。這些“不完美”是歲月的痕跡,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也體現出了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這些人的人生或許是不完美的,外貌或許是不完美的,但是一個不美的外表之下卻有著美麗的靈魂。只有讓學生讀透文章,深刻地思考文本背后的寓意,才能夠達到滲透傳統文化的目的,讓學生理解“不完美”人生中的“美”。
(二)讀書美的價值
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下,教師將學生視為知識點記憶的機器,教學目的是在短時間內通過某種教學手段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而忽視了語文課程中的美學價值。自素質教育改革以來,廣大教師一直在探尋美的教育方法。傳統文化的滲透為初中語文美的教育搭建了最佳的平臺,可以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精髓的吸取中接受美德洗禮,從美的課文閱讀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溫度。如在《春望》這首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搜集杜甫中年時期的生活狀況,分析這首詩的寫作特色。學生通過分析與討論,可以發現《春望》這首詩的寫作特色是“沉郁頓挫”,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對于親人的思念,以及希望國家打敗叛軍,盡快收復失地的愿望。在這基礎上,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進一步分析作者為什么希望盡快收復失地,僅僅是因為思念家人嗎,從而引領學生從中體會到杜甫的忠君愛國之情,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營造書香教學環境
傳統文化的滲透是一個“大工程”,教師絕對不能將目光只集中于一處,即教材內容的講解,應尋求多種其他途徑滲透傳統文化。如班級經典閱讀制度的建立。在班級中選擇一處作為“青春讀書角”,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閱讀的經典名著拿出來與同學分享,營造出具有書香氣息的班級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班級的“青春讀書角”中暢游,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組織傳統文化交流活動
如在《論語》的相關內容教學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讀《論語》交流會”。要求學生從多種途徑收集有關《論語》的資料,并將所收集到的資料系統地整理出來,然后對資料中不明白的字詞或注解不詳盡之處進行討論。教師所組織的讀書交流活動,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讀后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讀書感受。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學習的快樂,樹立了學習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明顯提升。
(一)讓德育活動成為傳統文化滲透的亮點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四中曾舉辦過一場非常成功的德育現場會,邀請了海勃灣區教育局領導參加,同時各中小學也派出了代表參加此次德育現場會。在這場活動中,傳統文化元素成為最大的亮點。學校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化,全校學生齊聲誦讀了《弟子規》。校園文明行為也隨處可見,如學生向老師彎腰問好、主動給老師讓路、主動撿拾垃圾等等,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相互學習,讓語文課堂中的傳統文化滲透開出德育教育之花。
(二)讓傳統文化在生活實踐中凸顯價值
傳統文化的滲透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會讓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在傳統文化滲透中聯系生活實際,讓傳統文化教育走出課堂,在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以此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如在《回憶我的母親》教學之后,教師組織以“孝”為主題的課外活動,要求學生回家之后做一件孝順父母的事情。有的學生給父母洗腳,有的學生給父母做飯,這些都是生活中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
總之,在傳統文化滲透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應有豐富的文學底蘊,善于使用教材教學,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適當地開辟第二課堂,讓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了解傳統文化,認同傳統文化,主動承擔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袁莊鎮袁莊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