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摘 要:閱讀是大學生最基礎、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可以幫助大學生學會學習,推動大學生自主學習。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以Z民辦高校X本科專業為研究樣本,制定“導讀”工作行動方案。學校通過開展“導讀”工作推進學生主動閱讀,使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認知、人際交往等方面取得較大進步。“導讀”工作是民辦高校提升育人質量、改善學風建設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導讀工作;行動研究
學生參與理論(Student Engagement Theory)指出,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參與程度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正向作用,是影響大學生成長和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當前,受民辦高校生源基礎、學生學情和人才培養條件的制約,閱讀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一、問題提出
所謂“導讀”是指圖書館館員在研究讀者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讀者的閱讀興趣、閱讀需求、閱讀能力等情況確定內容和方法,引導和影響讀者提高閱讀效率,提升選擇閱讀文獻的能力,真正做到“為人找書,為書找人”,起到讀者與書刊的橋梁紐帶作用。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導讀”工作是圖書館的一項基本職能,也是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進一步開發利用圖書館現有的文獻資源。楊雯和楊蘋的研究認為,面對當代大學生復雜的閱讀現狀,應該創新“導讀”模式,除了圖書館推薦閱讀書目,開展系列“導讀”活動,還應該與各個學科、各個專業的教師結合起來做好專題、專業推薦。大學生閱讀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人才的培養質量,科學設計與組織大學生的閱讀工作至關重要。
二、樣本及數據
本研究的目的不同于以往尋求形式規律或進行概念演繹的研究,而是自下而上地發現民辦高校“導讀”行動實施中的問題并尋找理論發展的可能。因此,本研究采用質的研究方法,試圖以行動研究的范式來呈現“導讀”行動的過程。研究對象選自Z民辦高校X本科專業,收集資料的時間跨度為2017年9月—2019年1月,包括106名本科生、5名專業教師、2名院系分管領導。
三、行動研究
(一)發現問題:民辦高校大學生迷茫的表現
研究者在教育實踐中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迷茫是普遍狀態。比如,大學生剛由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轉入自主的大學學習生活,突然失去了外界的束縛和督促,不適應過于自由的學習環境,無所適從,對學習和生活表現出迷茫的狀態。研究者通過對教師、圖書館管理人員、學生的訪談發現,要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二)實施計劃:明確研究問題和行動計劃
引導民辦高校大學生學會讀書,改善迷茫現狀首先要明確研究問題,制訂研究計劃。一是從教師入手,引導教師對“導讀”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如建立教師讀書信息平臺群,組織教師參觀圖書館,確定必讀書目;二是從圖書館入手,組織學生入館學習,增加對圖書館的認識,提高圖書館使用效率;三是從院系管理層入手,開展師生交流活動,引起師生的重視;四是從學生自身入手,成立“篤學”協會等社團,讓學生主動參與讀書活動。
步驟一:通過組織教師參與影響學生。建立“閱讀起跑線”QQ教師群,該群成員由院系領導、教師、圖書館管理人員共30人組成,負責閱讀推廣、新書薦購。
步驟二:建立閱讀分享信息交流平臺。組織2017級X本科專業學生參觀圖書館,由圖書館管理人員給學生介紹圖書館的組成、藏書量等,建立專業閱讀分享QQ群,線上線下與學生交流分享圖書館的價值、圖書館學習的方式方法等,啟發學生分享參觀圖書館后的感想。
步驟三:定期組織讀書分享交流活動。強化學生對經典的理解及學習的影響力,定期舉辦專家與學生分享活動,院系和圖書館先后邀請校領導、專業帶頭人、社會知名人士開展閱讀分享活動。
步驟四:形成監督閱讀運行的良性機制。在本專業班級群組里成立“篤學”協會,學生互相監督,自覺養成閱讀習慣。“篤學”協會主動監督、公布學生借閱書目數量,組織學生課余時間交流分享。
(三)行動效果:從教師和學生行動中看到積極變化
經過三期活動的舉辦,學生的借閱量明顯提高,試點專業兩個學期人均圖書借閱量達91本。研究者針對教師、圖書館管理人員、學生再次進行了訪談。
教師和圖書館管理人員反映,在與學生互動交流中,感受到了學生的積極變化。比如,個人素養的提升,學生變得更有禮貌;主動傳遞愛;人際關系的轉變,思維方式發生改變,學生變得大度、寬容;能自己在書中找到生活中一些問題的答案。
學生反映,知道去圖書館干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再像剛入大學時迷茫、懵懂,知識儲備量、寫作能力、思想高度、專業認知、目標定位等都有了很大提升。
(四)研究反思
“導讀”工作開展一段時間后,確實看到了學生的喜人變化,但對研究者而言,此行動研究尚存在一些遺憾,通過前期行動研究發現:學生整體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學習主動性高、自身定位明確的學生;第二層次是有學習主動性、自身定位不太明確的學生;第三層次是學習主動性不高、沒有考慮自身定位的學生。就目前的行動研究效果來看,“導讀”工作對于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學生的滿足度不夠,對第三層次的學生尚未產生較大的影響。
四、“導讀”工作的啟示展望
加強學生學情動態分析是工作有效開展的先導。學生學情分析是針對學生學習結果或學生收獲(Student Outcomes)的考察,其目的是測量學生的教育增值,這種增值更多地體現在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所表現出的動態變化。一是明晰工作目標,主動服務學生學習發展。“導讀”工作行動研究重點目標是大學生高質量學習與發展。民辦高校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學情與特質,強化通識閱讀圖書數量和專業閱讀時間的拓展,發揮圖書館管理人員與專業教師的“導讀”“導學”作用。二是強化理論指導,做好動態學情綜合評估。制定動態學情評估標準,客觀把握教育行動對學生學習質量提升的影響。評價工具應該自學生入學之日起至畢業,關注學生學習的“投入—過程—產出”三大核心要素,把學情綜合評價結果與數據及時反饋給學校管理和決策部門以改進和完善工作。
健全“導讀”制度保障機制是推進工作的關鍵。“導讀”工作由問題導向出發,分階段實施行動。其涉及的人員較多,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保障機制規范行動的實施,就難以形成一種有意義、有影響力的高校大學生閱讀質量提升行動。一是注重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大學生學業生活。大學四年是本科生從“求學”走向“求生”的過渡時期,更是形成全面健康道德品質和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導學”者有義務關注和指導本科生養成全面健康的現代化生活方式。高校要從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角度,緊緊圍繞促進大學生學習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科學設計“導讀”工作方案。二是建立工作保障機制,規范工作運行制度。尊重校情,黨政協同成立大學生學習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負責具體事務的分工協作。
建設“導讀”智能學習平臺是深入工作的引擎。閱讀是思想的交流,搭建閱讀交流平臺,讓閱讀回歸思考和嚴肅,是激發學生閱讀樂趣和提升學生閱讀獲得的重要保證。一是建立“導讀”智能學習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相比信息化教學設計,智能化學習設計是智能技術與“以學習為中心”的學習理念交相融合的教與學設計實踐新范式。立足民辦高校大學生實際學情,開發基于大學生學業年限的“導讀”平臺和專業導學菜單,聯合共建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導讀”智能化學習新模式。二是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第二課堂教師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只有創新設計課外活動方案,才能吸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充實且快樂。比如,舉辦辯論賽、學術沙龍、午餐會等讓學生所思所想得以表達,讓學生有成就感,促進其進行深層次閱讀。
參考文獻:
[1]李曉輝,張超,馬曉英,等.談高校圖書館導讀工作[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劉麗.從大學生的“淺閱讀”現狀談高校圖書館的導讀工作[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15).
[3]楊雯,楊蘋.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分析與導讀新模式構建[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8(3).
[4]徐嵐,盧乃桂.“成長的窗戶”還是“冰冷的制度”:一所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質性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1(1).
[5]徐正興,顧永安.“導學”教育: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14(32).
[6]周小麗.新時代大學生閱讀特點分析及對策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8(3).
[7]徐歡云,胡小勇.借鑒、融合與創新:教育人工智能發展的多維路向:基于AIED(2011—2018)的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19(6).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