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明?張小櫻
提出“全教室”的概念,從學生的整體出發,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聚集能想到的全部資源,把資源放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用在離學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室。希望通過打造“全教室”,來撬動整個教育生態的改變,重塑校園生活,促進學生學習。
據統計,中小學生在教室大約要度過13,000小時,教室已經成為僅次于家庭的第二個重要場所。
學生在教室里生活13,000小時,意味著他的童年時光幸福與否直接與教室這個場域息息相關,在這個場域下所經歷的一切都會給他日后的生活奠定底色。如果在這個空間里僅僅是讀書、寫字、聽講,對于學生來說那該是多么“無聊”的一件事情,他長大后的生活也難以絢爛如花。
因此,教室這個空間,不再是物理意義上的方方正正的盒子,它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影響他生命成長的重要場所。因此,提出“全教室”的概念,從學生的整體出發,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聚集能想到的全部資源,把資源放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用在離學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室。希望通過打造“全教室”,來撬動整個教育生態的改變,重塑校園生活,促進學生學習。
“全教室”是什么?“全教室”就是在教室這個空間里所包含著的一切我們論及教育時所能想到的東西。這里面包含著你看得見的人和物,也包含著你看不見的、生成出來的關系、課程、氣氛以及它特有的氣質等。
一間“全教室”,需要具備哪些基礎要素?
一間“全教室”,需要資源豐富,具有“家”的元素;有一張溫暖的人際關系網,以及有生命成長的故事。
一、資源豐富,具有“家”的元素
一般的教室有幾十平米。我們會根據學習內容和課程活動的不同設計布局,大致可分為:學習區、生活區、教師辦公區、桌游區、閱讀區、樂器存放區、動植物觀察區等。分區的目的如同家中進行會客和休息區分區、干濕分區一樣,明晰功能。學生知道自己所需的東西在什么地方,就能夠很快觸達,減少教室的擁堵,讓一切井然有序。環境心理學家也指出,合理的環境設計可以減少學生分散注意力或者將擁堵程度降到最低,還可以增加兒童學習時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色彩對于人的情緒和思維方式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監獄的色調以灰色、黑色為主,讓人沒有更多的想法,便于教化;而家的顏色多偏暖色調,讓人感覺到溫暖。因此,我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室的色彩布局上以淺色調為主,主色調是淺藍色的,柜子是木色的,桌子是白色的,椅子是淺綠色的。我們不建議教師使用過多色彩鮮艷的大色塊,因為鮮艷的顏色使用過多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每間教室只使用一種主題色,然后再用一些小劑量的鮮艷顏色來提醒孩子,保持學生對教室的感知度。同時我們還在教室里增加了墊子、地毯等柔軟的材料,讓教室柔軟起來,有家的感覺。
教室里的物品就像家里的一樣豐富,除了該有的學習用品之外,還有紙巾、動物、植物、桌游、運動小器材等等,讓孩子的所需唾手可得。教室墻面、走廊還貼滿了孩子們的作品、照片,見證著孩子們每一門課程學習的成長。整個空間物品擺放和布置都不是隨意的,也不是老師安排的,而是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創造,生長出來的。這一切是基于兒童的需要,與他們的學習相關、課程相關,與他們的生活連接。
二、有一張溫暖的人際關系網
(一)建立關系—共同的名字
以往的班級名字,“三(1)班”“405班”,僅僅是一個數字、一個排序,數字背后看不到班級的樣態,看不出班級的氣質、文化。名字意味著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文化彰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在二小,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名字,它就像一個鏡像,承載著師生和家長對這間教室未來的憧憬,成為師生共同奮斗的目標和愿景。例如:小種子教室,小種子代表著生命、代表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只要給一點陽光它就燦爛,給一點土壤就發芽,無往而不勝,落地就生根;螢火蟲教室,“熒熒之光,必定閃耀”,老師常常和孩子們說,即使是自己一個人,也會發出微光,影響著他人……名字成為了教室里師生溝通的共同密碼,成為了在教室空間里大家共同的奮斗目標。
(二)溫暖關系—擊掌和擁抱
我們除了關注環境資源的“全”之外,更關注教室給每一個人的“溫暖”。教育學就是關系學,師生關系好了,教育的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比教室更重要的空間了,師生朝夕相處,主要就在教室里。
每天清晨,我們用擊掌和擁抱來開啟美好的一天。剛開始,學生不好意思,怯生生的,老師們總是主動熱情,漸漸地,孩子們也被感染了?,F在孩子們都能主動地和老師打招呼,擊掌、擁抱。孩子們在門口和校長、老師擊掌問好,到教室門口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入教室,清晨的迎候禮成為了我們每天見面的儀式。
這個迎候禮并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現在已經滲透到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早上值日的交警、志愿者、家長,他們都會主動和孩子們打招呼。每天早上看到的畫面告訴我們,問候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禮節本身。在擊掌和擁抱的一剎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溫暖基調就已定下了。
(三)升級關系—高品質陪伴
師生關系建立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建立關系的模型,建立友好關系—高品質陪伴—賦予高期望值—成長型思維。
在高品質陪伴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鐵三角”管理模式,即一位教師在教室前面講課,另外兩位教師在教室后面辦公。這三個角是由三位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他們觀念統一,三位一體,他們目標一致,聚焦教室,他們雖然學科不同,但都聚焦人的培養,聚焦學生在這間教室里的完整生活,聚焦孩子們在教室里發生的所有故事。讓孩子感受到:在這間教室里,每時每刻有人關注我說的每一句話;讓他感受到,只要我回頭就能看到溫暖的港灣。
三、有生命成長的故事
在這間教室里,你會看到每一個具體的孩子,而不是眾生相。
每一個生命都在成長,他們每天都在書寫著一個個鮮活、美麗、值得記憶的故事,而故事的發生離不開多樣且個性化的課程。
【班級課程】
佐藤學說,“沒有哪一間教室與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每一間教室的老師不一樣,學生也不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室在成長,每一間教室都會產生出不一樣的需求,也會根據自己的特點生長出屬于自己教室特有的課程。例如:在彩虹教室中,大家覺得班級里的行為習慣需要培養,他們開啟了彩虹評價系統,還設計了彩虹日簽,彩虹教室的“鐵三角”,每天會捕捉孩子們的瞬間,制作成日簽發布,他們希望收集每一滴時光的明亮剖面,讓生命被看見;繁星教室的亞蘭老師,覺得朗誦可以給孩子們帶來力量,帶來成長,設計了全“瑯”讀成長路線;百合花教室的曹老師,每天早上都帶領著孩子們拉起晨圈,用唱歌讓教室柔軟起來......
【“慶典”課程】
為了“看見”孩子,老師們會根據需要創設各種各樣的關鍵節點,設計豐富的“慶典”課程,比如開學課程、六一慶典、春天課程等等。
要說哪個最“隆重”,“期末慶典”課程絕對拔得頭籌,期末慶典分成三個部分:期末敘事、生命頒獎、期末大戲。
期末敘事是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回顧這一學期,大家一起“穿越”的課程、經歷過的重要事件和教室生活。一張張的照片、一段段的錄像、一幅幅的作品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那“絞盡腦汁”的敘事文字,嘉許著孩子們的努力,讓孩子們看到自己這一學期的變化與成長。
生命頒獎是老師對孩子們一個學期成長的嘉獎。這個生命獎非常具體,描述著孩子這一學期生命的成長,再把他一學期的努力和進步與某個故事中的某個角色或者某一本書結合起來,讓表揚具象化,讓學生能夠對標,能夠理解,能夠從文字中看到自己可以前往的地方。
期末大戲是每學期師生共讀活動之后,對共讀書里的經典故事的戲劇演繹。準備表演和表演的過程,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對生命的認識。
全教室是對孩子成長的全面觀照,同時每一間教室是有生命的,不一樣,會成長。
每一間教室都飄著孩子們的氣息和味道,而每一個孩子身上又有著這間教室的影子,透出這間教室與眾不同的特質和痕跡。
在這樣的教室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生命的故事在發生。
【孫道明,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學校長,高級教師;張小櫻,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學,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