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迎歌,徐發林(通訊作者)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新生兒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新生兒生后由于血-腦屏障不成熟及諸多高危因素存在,加上其自身生理代謝特點,生后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高、病因復雜,約50%新生兒在生后48 ~72 h 出現不同程度黃疸,部分患兒程度重、進展快,易合并膽紅素腦病,危及患兒生命、降低生存質量[1]。本研究對我院427 例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危險因素、頭顱MRI、臨床治療及轉歸等方面分析,對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應積極干預,減少后遺癥及并發癥。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427 例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對其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按頭顱MRI 結果分為陽性組和陰性組,對比分析兩組檢驗指標。427例患兒中男226例,女201例,足月364 例,早產63 例,出生體重1 250 ~4 130 g,入院時年齡1 ~28 d,平均住院時間6 ~14 d。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產后出現黃疸,血間接膽紅素水平≥342μmol/L,直接膽紅素小于總膽紅素20%;(2)未使用過與結合膽紅素結合的藥物。排除標準:(1)具有先天性膽道畸形;(2)遺傳代謝性疾病、巨細胞病毒感染、梅毒;(3)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顱內出血、遺傳代謝性疾病;(4)母親孕期有耳毒性藥物應用史、有耳聾病史;(5)臨床資料不全者。
1.2.1 臨床治療 記錄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開奶時間、胎糞排出時間、喂養方式、新生兒感染因素、溶血因素、圍生期因素,完善相關實驗室檢查,對其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分析頭顱MRI 陽性組與陰性組患兒血總膽紅素值(TSB)、間接膽紅素值(UCB)、高膽紅素與白蛋白比值(B/A)及預后分析。
1.2.2 腦損傷評價 入院后行頭顱MRI 檢查,以T1WI 雙側蒼白球、丘腦對稱性高信號改變為陽性,3、6 個月時再次復查,若6 個月T2W1 仍顯示為對稱性高信號影,則提示預后不良。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進行影響因素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危險因素占比及出現時間:產后3 d 內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主要危險因素為母嬰ABO 血型不合及圍產期因素,圍產期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生后低血糖、頭皮血腫等,3 ~7 d 常見為感染及圍產期因素,包括呼吸、腸道、皮膚黏膜感染及敗血癥等,7 d 以后常見危險因素仍為圍產期因素,需詳細詢問病史,針對病因積極治療,見表1。

表1 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時間及病因占比[n(%)]
新生兒血總膽紅素值≥342μmol/L 行頭顱MRI 檢查共316 例,提示T1WI 雙側蒼白球、丘腦對稱性高信號改變85 例(26.89%),3 個月后復查42 例影像學結果恢復正常,臨床恢復良好,40 例仍提示雙側蒼白球、丘腦對稱性高信號影改變,13 例生后6 個月T2WI 雙側基底節區仍提示異常信號改變,伴發精神反應差、肌張力異常、精神運動發育遲滯、抽搐、聽力損傷等不同程度后遺癥,預后不良。
在血清TSB、間接膽紅素(UCB)、B/A 等檢驗指標方面,頭顱MRI 陽性組均高于陰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新生兒期重度高膽紅素血癥頭顱MRI 陽性、陰性患兒檢驗指標比較(± s)

表2 新生兒期重度高膽紅素血癥頭顱MRI 陽性、陰性患兒檢驗指標比較(± s)
血清間接膽紅素/(μmol?L-1)頭顱MRI 陽性 85 412.17±26.34 385.73±21.79頭顱MRI 陰性 231 383.57±28.52 364.16±22.53 t 8.022 7.569 P<0.001 <0.001項目 例數 血清總膽紅素/(μmol?L-1)項目 例數 血清白蛋白/(g?L-1) B/A(mg?g-1)頭顱MRI 陽性 85 37.15±4.21 7.42±0.63頭顱MRI 陰性 231 37.34±3.65 6.59±0.85 t 0.368 2.217 P 0.697 <0.001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疾病之一,當血總膽紅素產生過多,超過白蛋白結合及肝臟代謝能力,就會透過血腦屏障或脈絡叢發生腦損傷,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神經系統后遺癥,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本研究顯示,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頭顱MRI異常高信號改變為85 例(26.89%),表現為對稱性雙側蒼白球區T1WI 高信號影,這與非結合膽紅素對蒼白球高度選擇性、蒼白球自身易損性及其特殊電生理活動方式有關[3]。國內相關研究顯示,這種高信號改變只是一種一過性現象,與疾病長期預后無明顯必然關系,但當患兒出現T2WI 對稱性高信號時,往往提示神經核團及神經元變性損傷進行性加重,進入慢性膽紅素腦病期,提示預后不良[4]。本研究顯示,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危險因素中圍產期因素占35.12%,是其主要危險因素,與國內一些報道相同[5]。合并病理產、孕婦使用催產素、早產、胎膜早破、新生兒窒息、生后胎便排出延遲、開奶延遲等因素均可使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增加,故需加強圍產期管理,減少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6]。我國溶血性疾病以母嬰ABO 血型不合為主,由于O 型血孕母所產生的抗A 或抗B 免疫抗體為IgG 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引起胎兒紅細胞凝集溶解,故多見于O 型母親所生的A 或B 型胎兒,因存在不同IgG 亞型,其通過胎盤能力和結合巨噬細胞膜上Fc 受體能力不同,故溶血程度不同[7],對于合并有血型不合高危因素患兒,及早確診、治療,此類患兒多效果良好[8]。
當患兒合并感染時細菌及其毒素產生多糖物質,影響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感染后肝細胞破壞,肝臟對膽紅素處理能力下降、機體耗氧增加,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下降等[9],加重了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黃疸常是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兒肺炎、泌尿道感染、新生兒敗血癥的惟一臨床表現,臨床容易忽視,對于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對癥治療同時,需積極尋找病因,予抗感染治療[10]。
綜上所述,多種病因均能引起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從產婦規范孕檢開始到新生兒出院后隨訪,各個環節都需醫護人員加強管理,普及健康宣教知識,積極予合理、規范治療。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及膽紅素的神經毒性,需完善頭顱MRI 檢查、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NBNA)評分、聽性腦干誘發電位及神經系統發育評估神經功能障礙(BIND)評分等多種手段,密切隨訪高危患兒,監測生長發育指標,最大程度減少患兒并發癥及后遺癥,提高患兒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