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龍
摘 要:現如今,新時代的快速發展在無形當中促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需要服務于生活且貼近生活,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為此,本篇文章提出了幾點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措施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前言
對于很多小學生而言,科學課程就像是一個充滿著奇妙事件的新世界,他們可以在各種類型的科學實驗活動中掌握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周遭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時還能夠強化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而將課堂中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之中。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運用生活化教學的阻力
(一)生活化教學意識不強
部分小學科學教育者過于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也都局限在教學大綱和教材范圍內,導致生活化教學法不具備完善的應用環境。此外,由于應試教育理念的桎梏,很多教育者并沒有對生活化教學給予高度重視,再加上相關的研究成果比較匱乏,因此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升。
(二)生活化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目前小學科學課程中大多采用的是平鋪直敘式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引入生活案例時,教育者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狀態。在課程之初,學生的注意力雖然可以被吸引到課堂當中,但由于缺少相對密集的樂趣點,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就下降了。長此以往,學生會片面地認為生活教學法只是傳統課堂的一部分,進而阻礙其創新意識的提高。
(三)生活化教學體系不夠完善
事實上,隨著新課改工作的持續推進,信息化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小學科學課堂中。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學體系,很多教育者并沒有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來豐富生活化案例,所選擇的教學元素也不夠針對小學生群體的實際特點,進而影響教學成效。
三、小學科學教育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措施建議
(一)積極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生活化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教育者需要主動走出成年人的世界,從小學生的視角入手,嘗試用一顆童心來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興趣愛好,進而為其創設出更有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在小學生的眼中,老師的言談舉止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因此,唯有教育者從自身做出改變,才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對于科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例如在教授“溫度與水的變化”這一課程時,教育者可以帶領學生做一次簡單的隨堂小實驗,將提前準備好的水杯裝滿熱水后,蓋上蓋子,等待10~15秒的時間后再將蓋子打開,帶領學生共同探究杯蓋上為何會出現小水珠。由于這一場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因此可以瞬間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而后,教育者可以再次予以啟發:“請各位同學思考一下,當你在洗澡的時候,天花板上是否會出現相類似的小水珠?有沒有其他同學可以列舉一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類似情境呢?”在問題的指導下,學生十分自然地進入到生活化情境中,并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啟發了自身的思路,利用頭腦風暴來加深理解。隨后教育者可以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來加以解析,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水在一定溫度下會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在遇冷后會凝結成水珠”的科學道理。再例如,在教授“了解空氣”這一課程時,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段生活場景視頻——無法利用漏斗將醬油順利地倒入瓶子中,并讓學生認真思考出現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順勢引出此堂課程的教學主題——空氣占據空間。隨后,為了能夠進一步驗證視頻中的情境,教育者可以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加深概念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
(二)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事實上,在小學科學課程的現有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貼近,因此教育者應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進一步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在不增加學習壓力的前提下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想象的科學態度。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中,很多教育者只是一味地照搬教材內容,而忽略了創新的重要性。根據這一現象,教育者在日后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一起開動腦筋,依托小學科學教材內容,合理選擇一些適合課堂活動的實驗材料,并引入一些令學生感到熟悉的課外讀物、實驗器材等。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為學生打造出更加輕松有趣科學課堂。通過分析以往的教學經驗可知,能夠真正令學生感興趣的實驗材料不僅僅是十分昂貴的實驗設備和器材,有時候也可能只是隨處可見的塑料瓶、泡沫箱、小布條等,通過學生和老師的共同改造,同樣可以變廢為寶,成為科學課堂中的核心材料。
(三)打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匱乏,因此他們對周遭新鮮事物的了解和感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要完成基本的課堂教學任務,教育者還可以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去自主觀察和探索生活,更加直觀和深刻地了解各種自然生物的生長狀態與生活習性。
1.有針對性的觀察。教育者可以根據課程主題選出特定的教學元素,帶領學生針對校園中的一草一木進行細致觀察,例如葉子的構成、樹木的特點、花朵的形狀,以及在春天中小樹剛剛萌芽的情形、在夏天中繁花盛開的情形、秋天中樹葉變黃脫落的情形等等。通過此種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魅力,繼而更加懂得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另一方面則可以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探究意識,為日后的課程教學打好基礎。
2.家庭種植活動。除了豐富多彩的課堂和集體活動,教育者還要與學生家長達成共識,利用課后時間來開展家庭養殖活動。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中,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教學內容即為生命世界與物質世界這兩大類別。教育者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家中養一些花草樹木或小動物,共同觀察這些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
3.社會實踐活動。現如今,我們已經正式進入到信息時代,當代小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教育者應當牢牢把握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在此基礎之上組織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時代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教學改革工作的持續落實。在日后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教育者要多多引入生活化教學元素,為孩子們打造出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此外,還要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尊重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和不切實際的想象,讓他們可以在科學的奇妙世界中肆意遨游,將科學技術的無限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
參考文獻
[1]張文霞.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50):35.
[2]李秋生.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小學版),2019(01):79.
[3]王品申,王坦.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分析[J].神州,2019(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