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軍
摘 要:文章分析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要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建立知識結構體系,加強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探討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原則,教師要遵循層次性、啟發性、實踐性原則;指出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教師要采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興趣、實現精準教學,實現問題導學的漸進深入,開展情景教學,進行歷史辯論的探究思辨。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132-02
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更多的是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的歷史學習趨于模式化。教師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從單一的知識學習轉變為提升歷史素養,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建立完整的歷史架構。
一、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
(1)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更側重于背誦記憶,而不會以問題實踐進行深入學習。探究學習在歷史課堂的應用,可以有效明確歷史教學中的目標導向,讓學生可以在實踐應用階段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運用中,促進學生歷史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在實踐中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重點突出學生對于歷史的實踐應用能力。
(2)建立知識結構體系。在傳統歷史課堂教學中,機械性的知識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缺少主動深入探究學習的能力。通過探究學習讓學生根據自我認知進行知識學習,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其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在探究的過程中,這種學習方式作為結果式的操作學習,不同于教師灌輸教學的應答性學習。學生在歷史教學中可以自身的思維認知為基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知識結構體系,在對于知識的深入了解學習中,通過歸納和總結完成知識的學習。
(3)加強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要加強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學習,在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為探究思路進行啟發。另一方面,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輸入學習和輸出實踐,加強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促進雙方的信息反饋,學生應根據相應的信息反饋優化學習,教師可以針對問題設計進行啟發,發揮在探究學習中對學生的專項引導,構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二、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原則
(1)層次性。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時候,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學生進行層次性的深入探究。層次原則可以有效保證每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進行分層,在探究學習中做到從表面的知識學習探究進入到思想內涵的思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層次性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層層深入的學習。
(2)啟發性。歷史知識的學習是知識構建的過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教師要注重教學問題設計的啟發性。在探究學習中,學生需根據自身的思維認知,針對探究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將探究學習的過程作為知識體系建構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啟發性的原則,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的總結和歸納。
(3)實踐性。教師的課堂內容設計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從基礎知識的學習到拓展發散認知思維,以及最后的實踐應用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知識能力學習逐漸過渡到實踐過程中創新和創造的運用,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進行有效的結合,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三、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興趣,實現精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課堂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把文本的學習內容以PPT課件的方式進行分批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視頻、圖片、影像資料都可以讓學生獲得直觀的認知體驗。教師可利用電子白板技術進行圖片的導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根據學生探究結果呈現出相應的答案,通過豐富的感官體驗,讓學生在視頻和圖片的直觀感受中,提煉文本內容中的關鍵信息,幫助學生進行強化記憶。
(2)實現問題導學的漸進深入。在歷史課堂提問設計中,教師需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以歷史的知識點設計相應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概括和歸納其中的知識點,在問題導學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將知識點的學習嵌入到問題之中,讓學生圍繞主題核心建立完善的歷史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效果。
(3)開展情景教學。教師在開放性的教育氛圍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形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情景教學。歷史概念是較為抽象的,學生很難得到直觀的認知,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歷史情境,鼓勵學生個性化探究思辨,讓學生在情景教學中可以產生更直觀的認知理解。例如在“瓜分中國狂潮”的一節中,教師可以搜集相應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建立直觀的情景感知,隨后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動物的意象代表各個國家,還原戰爭之后的瓜分狂潮,將背景、過程、結果、影響通過學生的表演進行直觀的呈現。通過情景教學的表演設計,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4)歷史辯論的探究思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舉辦相應的歷史辯論,鼓勵學生將歷史理論,以及對于歷史的看法進行實踐運用。教師要對歷史問題采取客觀的論證和分析,在對于歷史事實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評判,在辯論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洋務運動”一節的學習中,教師以洋務運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辨,進行客觀的評價:洋務運動加劇了民族危機還是開拓了新的道路?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辯論,明確把握主題的論點,組織學生對歷史資料進行自主的搜集和整理,對史料進行多方面辨析,通過史料的佐證進行闡述。在辯論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不同語言的溝通,對于歷史事實客觀的剖析,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歷史思維探究模式,培養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正確價值觀念,在統一的辯證思維中,實現對學生情感價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