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華
(鄞州區云龍鎮中學 浙江寧波 315137)
體能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良好的體能儲備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身體健康是體能獲得的保證。初中生作為學校教育下的大群體,他們的健康發展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應讓學生在課程中體驗運動的樂趣,掌握技術技能,以技術學練提升體能。
體育參與不僅包括了身體鍛煉,還包括體育認知和情感體驗。因此,為了解初中生體育參與情況,筆者通過查閱與初中生體育鍛煉態度、動機等相關文獻資料和書籍,編制了初中生體育參與調查問卷。此研究選取鄞州區云龍鎮中學初一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了420份,刪除無效及條目缺失的,有效問卷共407份,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編碼,以便查閱。
大多數學生認為,體育參與就是參加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忽視了體育認知和情感體驗,在認知層面上存在偏差。如表1所示,有52.8%的學生喜歡參與體育,29.2%的學生選擇了“一般”,13.3%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男生喜歡的人數占了56.3%,女生喜歡的人數占了48.6%。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比較喜歡體育,熱愛鍛煉,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不清楚自己喜歡與否,態度較為模糊。
表1 學生對體育參與的態度
對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等級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進行輕微(散步、廣播操等)和小強度(慢跑等)的體育運動,極少部分進行了中大強度(自行車、羽毛球、籃球、足球)的持久運動。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對這些運動毫無興趣,不愿意參與到其中,但對相關的運動知識有些興趣,如跳水、體育舞蹈等運動項目。從運動時間來看,學生多集中于10min以下的輕微強度的活動,其形式如前所述;中等時間(11~20min和21~30min)相對較少,而30min以上更少,假期主要以游泳為主,其原因在于初中升學考試,家長督促學生學習和訓練,此外學生對游泳本身也喜愛。因學校每周三開展課外活動,加上學校拓展性課程的開設,大部分學生能夠參與每周3~5次的體育活動,還有少部分學生能自主參與體育鍛煉,大約每天一次。由此可見,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身體鍛煉的時間保證,但內容和形式限于體育課以及例行的課間操、活動課。
初中生體育參與度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學業壓力大、體育價值認識不深、場地器材受限、內容乏味、家庭因素等。調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體育鍛煉是在體育課和課間操里,其形式單一,內容相對乏味枯燥。只有10%左右的學生,在業余時間觀看體育比賽、體育新聞,樂于參加體育鍛煉。
學生總體主觀幸福感平均分為2.86分,居于中等偏上水平,這表明大多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城市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質保證。近些年來,特別是減負增效的教育改革,學生在學習滿意度維度上,得分為3.52,其滿意程度較高,表明學生學習壓力有所下降。初一階段的學生,課業負擔相對較輕,沒有升學壓力,有充裕的時間自由支配。從性別上看,男女生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差異;在正性情感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在負性情感方面,男生低于女生。這主要是由于男生好動、女生好靜,女生敏感多疑的心理特點,會做出焦慮、沮喪等負性評價,因而比男生易體驗到負性情感。
一學年的體育參與干預訓練后,重新發放問卷,進行前后比較分析,結果見表2。干預組在學習滿意度上有所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所處階段不同而發生的變化。初一階段的學生,學業負擔輕,家庭作業較少,自由支配的時間充裕,其幸福感指數相對高些。而經過一年的干預后,到了初三階段,該階段學生面臨著升學壓力,課業負擔加重,學校活動時間減少,校內比賽缺乏等,對其主觀幸福感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在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維度上,干預組均比干預前有顯著性提高,t值都在0.001的顯著水平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育參與干預模式可以提高初中生主觀幸福感水平。
表2 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測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分析()
表2 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測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分析()
通過實踐分析,筆者將體育參與現狀及相應的對策進行梳理,總結出適合于初中學生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模式。
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健康知識、運動技能和情感體驗等知識模塊。其目的有兩點:一是學生通過掌握基本知識和方法,提高對身體和健康的認識,掌握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不同需求,選擇個人喜愛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促進健康,提高自我幸福程度;二是發展體能和運動素質方法,提高學生的身體適應性。
其次,注重前后知識的順應承接,進階式發展學生技術、體能,避免知識斷層、銜接無序而造成知識混亂的局面。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以“每課一問題”的形式向學生呈現,在課堂上或者課后解決問題。如果暫時不能解決,則采用“延遲滿足”的方式予以解答。
最后,體育課程最大的特點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的肢體性活動,那么,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知識、技術的可運用性,將知識運用實際的體育運動中去。學生根據自身需求,結合相應的體育基本知識,科學、有效地投入到體育活動中,提高體能水平,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3.2.1 項目互動,師生共建多彩體育課堂
“立德樹人”核心素養理念下,體育素養包括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應在了解和掌握體育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學會基本運動技能,獲得有效的練習方法,發展各方面的身體素質和能力,并且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升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第一,關注情境創設,使其能夠有效貫徹課堂教學。在課堂的啟動環節,通過特定的情境,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基于問題的學習任務,從而開展任務式的學習活動。比如,在教授“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動作技術”時,運用動作技術卡片,采用流程圖的形式,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自主學習。通過特定的情境,使任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發生聯系,用現有的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新問題,改組或重建認知結構。比如,在學會遠撐前滾翻之后再學習魚躍前滾翻時,設計一個情境,將前后兩者聯系起來,找出共同之處,重構認知。
第二,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拓展練習方法,設置進階式練習。例如,前滾翻練習,由易到難的5個練習,即團身滾動練習、由高到低的前滾翻、助力前滾翻、自主前滾翻、前滾翻接下一個動作。
3.2.2 多樣化的校園活動,豐富學生學練體驗
為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挖掘學生潛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學校開展了多樣化的個性拓展課程。此外,通過體育節、籃球對抗賽、拔河比賽、出操隊列比賽、長跑比賽及趣味項目比賽,豐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這也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
新課程改革提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提高”的要求,由此看出,體育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有著密切的聯系。體育運動注重的是個體運動后的情感體驗,如高峰體驗、成功體驗等。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新生入學之初,教師應以調查的方式獲取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及身體情況。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和參與體育活動。通過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體驗不同教學情境下的內心情感,主要采用積極暗示和情感互動的方法,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實現生生互助、師生互動。伴隨學生的成長,興趣愛好可能隨之改變,教師加以引導、激勵,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于體育活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