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山西晉中 030800)
攀樹運動是以大自然森林生態系統作為主要運動場地,遠離現代鋼筋水泥的束縛,以實現大眾休閑娛樂及鍛煉身體需求為最終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身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攀樹運動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攀樹運動的情感、意志及相關認知等;攀樹運動需要制定科學的行為標準、制度規范與人員機構;攀樹運動的形式方法、身心感悟、精神交流等。
生態體育主要是指體育與外界、人類社會協調配合與共同促進,建立人、自然、體育和諧共生的體育運動[1]。將體育運動放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促使其更好地發展,進一步凸顯人類的體魄魅力與人格魅力,表達出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感恩與崇拜之情,彰顯了當今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倡導人們尋找到最淳樸、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而這其中生態體育的核心“生態”不是單純地指傳統意義上的生態的概念,生態體育中所表達的生態應該理解為以一定啟迪性的詞語和思維來思考相關的體育問題。生態思想以生態環境的平衡、安全及相關利益作為思考的基本點。生態體育就是將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作為基石,以人與社會的協調進步為基本方法,以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共同促進為奮斗目標,在促進人們親近自然、鍛煉身體的同時,提高了其居安思危的思想,也提升了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這是一個具有多樣化的動態體系。攀樹者在活動中與樹的密切接觸能產生對人體有益的作用,這種有益的幫助作用主要來源于在森林地面之上被不斷提高的興奮感和在樹的高處獨特角度所產生的喜悅。
攀樹最早來源于人類的爬樹行為,是從早期的爬樹行為逐漸演變出來的,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備受推崇的運動項目。
登高上樹活動來源于早期人類,猿人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樹上,攀爬能力極高。對于人類祖先來說,爬樹是一種本能[2]。爬樹對于原始人類的作用是躲避可能出現的危險、獲取更高的視野,并從中獲取生命必須的食物。所以,人類的攀爬運動有著最原始基因。攀樹主要是合理地運用身體的各個部分在樹與樹之間進行自由移動,在樹上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早期人類的大腦還不夠發達,但是其四肢是十分發達的,體魄也比現代人更加強健。所以,當時人類爬樹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生存,爬樹保證了人類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人類的祖先常年生活在樹上,以樹上的果實作為果腹的食物,因此,在樹林間穿梭移動可以做到如履平地,但是隨著地球出現越來越多的變化,以致猿猴無法安穩地在樹上生活,被迫來到地面。但是由于地面上各種兇猛動物的存在,猿猴的生活還是難以保障,成了各種猛獸的獵物,所以,猿猴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又來到了樹上。原始人類往往是聚集生活,一起維持基本生活運作,為了保證其生命的安全,就必須有人進行警戒放哨,而警戒的最好地點是高處,所以參天大樹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因此,人類的攀爬能力在基因中得以保留。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逐步學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腦得到進一步進化,攀爬能力逐漸退化,上肢開始變短,手指變得更加靈活,下肢開始變得修長強壯,并且習慣了直立行走[3]。人們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便把這些以往流傳下來的技能加以系統化處理,使其演變成一個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體育運動。例如,人類在戶外勞作中為了攀爬險峻的山體,逐漸演變成了攀巖運動。徒手爬樹具有很高的危險性,所以爬樹運動很難得到發展。一些戶外運動愛好者將攀巖、探洞等戶外運動技巧相結合,為了滿足人們攀爬樹木的需要,將其發展成相對獨立的一種新型運動,受到了越來越多現代人的喜歡。
攀樹運動是一項離不開繩子的活動。攀樹運動極其考驗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其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身體素質不過關就可能在樹上發生危險。這對于人的力量能力要求很高。在地面選取想要攀爬的樹木時,要選取一個堅實可靠的枝頭作為固定點,然后需要全身配合奮力將繩索拋出,使其牢牢地固定在定點之上,再將滑下來的繩子緊緊地系在自己的身上,以免意外的發生[4]。在核心力量的要求上,當參與者在樹上進行移動時,扎實可靠的核心力量會幫助人們更加穩定地在搖晃的樹枝上行走。當身體將相應的壓力給到樹枝上時,人體大部分懸空,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劇烈的搖擺,容易發生危險。所以,運動員想要安全地上樹,就必須手腳并用,像猴子一樣靈活地爬上去。另外,是對綜合心理素質的鍛煉。有專家認為,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身體狀態是進行攀樹活動的必要條件。要想從這項運動中獲取到極致的快樂,就必須在開始運動之前做好相關的心理工作。除此之外,想要進行這種運動必須要克服恐高的心理,如果心理素質不過關,那么這項運動就無法進行。害怕失敗就一定會失敗,如果真的能克服身處高處的恐懼,那么便會在攀樹運動中獲取到不一樣的快樂,在樹上體會俯瞰的快樂,并變得更加熱愛生活,心情也會更加舒暢,也會減弱攀爬過程帶來的疲倦感,真正做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有相關的研究證明,體育活動不僅能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還具有提高人們精神境界的重要作用。運動不僅提高了人的身體健康情況,還進一步開發了人們的智力潛能。人們在攀樹運動中智商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好地感應身邊景物的變化,綜合運用身體的各部分器官,逐漸感知到爬樹的快樂,從而愛上攀樹運動。攀樹運動一方面可以讓運動員感覺到身心愉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當代社會巨大的工作壓力和久坐不動的工作環境已經對現代人產生了嚴重的身心健康危害,而攀樹運動可以幫助人們緩解這一危害。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堅持戶外運動有提高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戶外環境運動的相關調查也表明,在自然環境中攀爬一棵樹比攀爬人工建筑更讓人覺得身心愉悅,也減少了諸多的煩惱,帶來更多的正向作用,展示出了更多的活力,降低了人們的緊張感與疲勞感,進一步提高了人們的保護環境意識。體驗自然,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相應的運動,可以進一步提高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理解。
知識樹是表達攀樹運動中相關知識的一種職能結構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攀樹運動,并促使攀樹運動得到更好的發展,人們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并且不斷完善舊的知識體系,人的價值觀念也變得越來越正確[5]。攀樹運動是集體項目,但又沒有具體的標準及人員人數要求。既可以是自己的家人也可以是知己好友,還可以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組隊進行。此項運動的進行必須所有人共同努力,所以攀樹運動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當人們都處在自然環境的美好場景下,可以進一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和互相信任的程度,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與此同時,攀樹運動不僅是一個單純地認識各種樹木的活動,還是培養人們合作思維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在自然的環境下,利用團隊合作的方式,達到娛樂和教育的雙重身心體驗。
攀樹運動是娛樂性與教育性并存的運動,人們在樹上越爬越高,體力會逐漸下降,精神狀態也會變得更加倦怠,但是這個時候人們在樹上又下不去,只能繼續奮勇攀爬,并且在樹上進行各種各樣的高難度動作,這就不斷磨煉了人們的意志品質,使人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牢固[6]。許多外在原因都能進一步考驗一個攀樹運動員的應急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人們提高自身的憂患意識和應變能力。中國青少年的壓力狀況呈現逐年惡化的趨勢,這些壓力表現在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及各種各樣的負面社會現象上。攀樹運動為當代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宣泄自己情緒的窗口,并為其能夠更加輕松自在地運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只有進一步親近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才能使青少年愛上大自然,并采取實際行動保護大自然。攀樹運動是一項輕松、愉悅、充滿趣味性的運動,沒有其他運動那樣強烈的對抗性,反而需要團隊合作才能進行,其用意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親近自然,愛上自然。隨著社會的進步,攀樹運動越來越成為一種拉近人與自然的重要方式。雙繩攀爬技術還能考驗青少年的多種身體能力,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的負面情緒,增強自信,找到自我價值感[7]。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也變得越來越高,人們也愈發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及自身生存環境的質量。攀樹運動是當代人對于原始大自然的一種回歸,也是現代觀念的回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創新,是將一種原始的生存本領逐漸進化為現代健康的生活方式,從理論上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為用實際行動保護生態環境奠定基礎。